曾瘦到28公斤,她策划了首个身材焦虑主题展

南方周末
+订阅

▲ 《Marionette》,“身材焦虑”展参展作品,创作者潇墨。 (张沁文/图)

▲ 《Marionette》,“身材焦虑”展参展作品,创作者潇墨。 (张沁文/图)

全文共3644字,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对“瘦”的执念,导致袁雨婷以及千千万万与她相似的人为食物所困——为了瘦,要少吃,万一吃多了,便要催吐,切断变胖的可能性。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陆宇婷

责任编辑|刘悠翔

“你太胖了”“瘦了才更好看”“她可比你美”……方形空间中,各种“以瘦为美”的字条被拼贴在一起,或玩笑,或羞辱,或是全无意义的流言蜚语。

这一切的正中央,是一个被关在鸟笼里的提线木偶,木偶被许多根红线束缚着,坐在摆放着诱人蛋糕的餐桌前。餐盘正对着相机,木偶手中握着尺子和刀。

这是2021年5月在上海举办的“身材焦虑”主题展的一件展品,最初被送到中转存放空间时,驻足观看的不仅有策划团队的成员,几乎所有路过的社区街道的居民都停下了脚步。当时它的创作者、18岁的高中女生潇墨仍在住院,是她的父母把作品送来的。展览正式开幕时,潇墨已经出院,她亲自到美术馆修缮作品,成为策展团队的一员。

潇墨住院的原因是进食障碍,这是一种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在欧美流行的心理疾病,经常与抑郁并发,也是所有精神疾病中死亡率最高的一类,死亡率高达5%-15%。美国大约有三千万人正在遭受进食障碍的困扰,中国的数据在九千万到1.2亿之间。

对于普通人而言,吃东西是再简单不过的一件事情,他们很难想象会有人无法控制自己吃什么。部分进食障碍患者也不知道自己的表现是一种病症,甚至不知道能从什么渠道获得帮助。

2021年5月14日,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迎来了国内首个“身材焦虑”主题展,展期为一个月,展览策划人是张沁文,她在微博等平台以公益科普博主“少女神婆婆”的身份为粉丝所知。

张沁文本人经历过非常严重的进食障碍,一度瘦到28.8kg,失去生活的信念。而现在的她,凭借自己和身边人的支持恢复了起来。她准备站出来,让更多人了解进食障碍。

这次展览的创作者与策划团队全都是经历或见证过身边人经历进食障碍的人,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将进食障碍的概念传播出去,帮助更多在困境中的人。

女团SNH48的成员Akuma也对这次展览充满兴趣,她参观了展览之前举办的共创活动。她来的那天,与张沁文以及几位朋友进行了一次跨界聊天。

张沁文对那天唯一的形容是“浪漫”:“Akuma说,在这个圈子里面大家都有不同程度的身材焦虑,都不怎么认真吃饭。有时候她也很想逃离,所以在没有被经纪公司‘营业’的时候经常会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

1.让更多人看见

展览最初的定位是“进食障碍”,前身是策划团队负责人张沁文从2019年开始做的与进食障碍相关的市集、共创等活动。

2019年张沁文举办“进食障碍”市集时,大多数人都只是路过了看一眼,对“进食障碍”的概念并不了解。到了2021年,张沁文在街道里做共创活动时,发现路过的人普遍都更加了解了,对“身材焦虑”这个概念尤其敏感:老年人提到担心自己带的孩子被追求瘦的审美所影响,而小孩子们则在说身边有多少人在减肥。

张沁文在微博上组织了一个进食障碍互助群,群里有一千多人:“本来以为可能‘重灾区’是大学,后来慢慢发现高中(群友)超级多,还有一部分人是初中的。”而共创活动更新了张沁文的认识,一个小学五年级的男孩子告诉张沁文,自己班里很多女生都在减肥,不吃中饭、晚饭。

在这次活动之后,策展团队将“进食障碍”换成了更多人能明白的“身材焦虑”,将进食障碍作为深入话题进行探讨,希望更多人能够通过展览了解进食障碍。

策展团队是张沁文在微博上召集的,全都亲历过进食障碍。因为之前多次开展不顺,团队分别召集了几次,其中不少人在策划期间还受着进食障碍的困扰,包括线上宣发组的袁雨婷。

袁雨婷是上海医学院的大一学生,2020年12月之前,她因为进食障碍还只有28公斤,1米64的她在爸妈眼里每天都像是“踩着高跷”,在学校也因为过分瘦弱而没什么亲近的朋友。

对“瘦”的执念,导致袁雨婷以及千千万万与她相似的人为食物所困——为了瘦,要少吃,万一吃多了,便要催吐,切断变胖的可能性。

2021年4月,袁雨婷在微博上看到“身材焦虑”展团队招募成员的信息,即决定报名。筹备的过程与袁雨婷的康复时段重叠,2021年以来,她逐渐从“高跷”上走下来,不再需要在上公交的时候先把书包甩上去,再把自己拉上去。

加入策展团队并进入线上宣发组之后,袁雨婷一直思考着如何能扩大展览的影响,让更多人参观、了解。恰好,学校有心理社,5月份的心理周也在策划主题,袁雨婷便开始联系自己学校的相关老师,希望可以把这次的展览变成心理周的活动主题。

到这个时候,袁雨婷已经开始长肉,每天想的不再是“吃什么、不吃什么”,而是要“做什么、完成什么”。行动起来的她先后找到了班级的辅导员和学校的心理老师,说明了自己的想法。老师们都在一个办公室,他们看到袁雨婷从暴瘦到现在恢复得很好,又在积极地倡导健康生活,都支持这个提议。

2.“靠大家的爱汇聚”

“这次展览是靠大家的爱汇聚在一起的。”张沁文说。

主题展从最初策划到落地历时一年多,对于这个完全没有相关经验的小组来说,每个环节都是全新的挑战,展览因为疫情就失败了多次。

最接近的一次,场馆都布置好了,就差放人进去参观。那是2021年1月,在一个私人的小画廊,没有像之前一样卡在街道审核上。当时关于展览的所有信息都已经发布出去,不少人已经买好了机票,准备从外地赶到上海来。

预计开展时间的前三四天,上海另外一个区出现了新冠感染病例。策展团队商量后,决定尽量减小影响,让外地还没出发的人暂时别到上海,只让本地低风险地区的人来观展,小组做好及时消毒的准备,每天每场控制十人进出。

1月23日,原计划的开展当天,一位艺术家特地准备了很多创作材料,早上七点从合肥坐高铁赶到上海。上午九点,上海又公布了一名病例,出现在距展馆最近路径三百多米的地方。所有人,所有工作,当天上午全部暂停。

到这个节点,连张沁文的医生也觉得办展拖下去对她不利——她没有额外的收入,一直在花自己的钱,也不想接广告。“等到春节之后,实在没力气了。我那个时候已经想放弃了。”于是张沁文休息了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内,也有不少人一直在给张沁文打气,说会陪她再办第三次、第四次。

过了没多久,一个有很多社会工作经验的女生找到张沁文,表示自己想要帮忙将展览落地,向张沁文推荐了一个新的空间。联系过后,负责人直接把场地交给了张沁文,于是团队又开始熬夜修改方案,测量建模、规划内容。

算下来,成本达到了6-8万,场地属于政府空间也不让收门票。

“我父母肯定不赞同我花这么多自己的钱,而且还要辞职。”张沁文再次陷入困境,“当时我的工作确实很好,好不容易转正了。我身边的人其实都不赞同(我做这件事)的。”

最后,张沁文公司里的策展人都看不下去了,热心帮忙寻找新的美术馆场地,来帮她完成这个愿望,就这样联系到了现在的喜玛拉雅美术馆。

在执行过程中,各项责任风险、大笔的成本开支、小比例的收入分成、不专业的策展团队等等,都成了新的挑战。单就合同这一件事,便花了他们不少心思。当时张沁文请教了不少相关人士,她与妈妈在家改到半夜,到最后脑子都懵了,读了半天都不知道是什么。那时她还在办共创活动,有一天她在摊位上研究合同条款,共创空间的广播里突然通知有个摊位可以无偿提供法律援助。“当时我们感觉上天都在帮我,就赶快冲过去。”

法律援助、公司同事、父母朋友、朋友公司老板……几乎身边所有与法律相关的人都为这份合同的最终敲定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3.表达在治疗时说不出来的话

这次展览的策划团队成员都是女性,但也有男性参与了展览的落地。

展览确定以后,海报迟迟定不下来。当时出了七八版海报,团队美工组的成员几乎都已经出过一遍,但总觉得还差点什么。

张沁文发了一条关于海报的微博,一名粉丝向张沁文推荐了一位曾经做过不少大型展览海报的男性新媒体艺术家。他表示自己很愿意设计,当天就给出了第一版设计图。听完修改意见之后,第二天他又把改后稿交给了策展团队。

“身材焦虑”展海报。(张沁文/图)

“身材焦虑”展海报。(张沁文/图)

“真的是能感觉到很用心。”张沁文感叹。这位设计者最初给出的海报中还有团队鸣谢的相关单位图标,而这些图标并不是团队直接提供的,而是他自己找出来的。

和这位海报设计者一样投入的,还有这次展览的创作者。所有的作品都来自进食障碍患者或者其身边人。

《狂躁》,“身材焦虑”展参展作品,创作者朱筠舟。(朱筠舟/图)

《狂躁》,“身材焦虑”展参展作品,创作者朱筠舟。(朱筠舟/图)

接受南方周末采访前一天,朱筠舟正通宵准备一幅参展画作,早上七八点才睡下。该作品是对她之前一幅画作的二次创作:以朱筠舟自身为参照对象的完美主体位于画面正中,猩红的背景里探出吐着信子的蛇。

手、嘴、蛇,在朱筠舟看来都是对自己欲望的符号化表现:“蛇在一些心理学流派中被解读为性器官,在进食障碍患者身上,其实有对性的厌恶,他们用食道的快感替代阴道的快感,而快感出现在进食和呕吐催吐的过程中。”

朱筠舟是一名接受了五年心理咨询培训的咨询师,抑郁、躁狂、进食障碍她都曾经历过。她喜欢在绘画上加一些装置,自认为“风格很强烈”。在画这幅作品的最初版本时,她也不太明白自己想要表达什么,只是凭感觉在画。“很多时候我在咨询的时候说不出的话,能在我的作品中进行无意识表达。”读艺术硕士期间,她在导师的帮助下逐渐找到了自己作品想要表达的东西,自己的状态也好了起来,并找到了新的目标——成为沃尔夫森预防医学研究所创新艺术与精神健康(艺术治疗)的在读硕士。

此次参展,朱筠舟希望看到的人能够明白,抑郁症、进食障碍、躁郁症等不是精神病,患者不是精神病人,而是神经症患者,跟正常人没有太多不一样。“不要害怕每一次的情绪爆表,很多时候,这些东西都是潜意识在保护暂时还不能解决问题的你。”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