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鹏语文金牌名师
深圳外国语学校高中部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曾荣获“中国网”2015年度“中国好教师”称号。从教26年。
生活理念——充分发挥生命的力,充分享受生命的福;能拉则拉人家一把,能放则放人家一马。
教学理念——想清楚,讲明白,听得懂,用得来。
★ 一时看得见的成绩:2020年理科8班均分为124.5分。从教26年以来,教过10届高三,考取清华北大的人数超过60名。
★ 一时看不见的成绩:帮助学生构建未来完满生活所需的精神谱系。
“我喜欢当一名深外的老师”
我喜欢当一名语文老师,执教26年,毫无倦怠之感,反而日渐精进。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语文是离学生心灵最近的学科,是直接影响人的事业,故而不敢懈怠;二是因为我热爱语文及教育,在工作中可以收获快乐,故而不愿懈怠。
我做语文教师的目标与任务有二:
一是帮助学生赢得一个满意的高考分数,顺利升学,解决现实问题;
二是帮助学生建构未来完满生活所需的精神谱系,圆满人生,解决未来问题。
而实现这两个目标与任务,需要我保持足够的清醒,不仅对语文有清醒的理解,而且对生活有清醒的认识。为此,我只能选择放眼世界,孜孜以求,心存卑微,苦心孤诣。然而我终究只是个笨人,除了下笨功夫,也别无捷径,故而只能略有小成。
就语文教学,我有自己的一套理念及操作体系,以“意象”为核心,建构语文学科思维系统,编写优化积淀、训练思维的系列的语料读本。优化积淀,训练思维,涵泳精神,是培养语文心脑的三个关键任务。
至于教学效果,最有发言权的是我的学生。
唐钰凯同学的家长告诉我,她收拾孩子的东西,发现孩子把他和我的合影放在装学生卡的袋子里。
张贤杰同学的家长也告诉我,孩子考英语,“作文题是写身边最佩服的人,他第一念头想的是写您,还说把自己都写感动了”……
这些反馈,带给我的是感动、感恩,带给我的是向善向上的继续前行的动力,因为这世界上最不能辜负的就是爱与信任。
有家人更多的付出与鼓励。当然,所有的赞誉和感动,都并非我一人的努力可以得到。在我背后,有“家”、家人更多的付出与鼓励。
这“家”分小与大:小的是指我每日种种忙碌之后要回去的地方——深圳这座伟大城市里的一间安稳的小屋;大的是指我每日离开那间小屋要前去的地方——那坐落在山海云间的深外高中部。
每一天,我都会在这两个地方遇见最好的自己。所谓命运,不过是你所遇见的每一个人。我之所以能够遇见最好的自己,正是因为有最好的家人以及最好的深外人。
“学生眼中的我”
郭可悦:
上课时有作为“老师”的深厚学识,但课下却不会让学生觉得有身为“老师”的距离感。能让学生真切感觉到关心,会在没想到的小细节上面很细心。例如高考前告诉我们失眠怎么办,让我们很安心。
林舒彤:
老师在讲台上把毕生所学装进我们的书包,送我们上路(我们一边走一边掉另说),还顺带推我们一把,下了讲台就有一种能立马去吟游天涯的侠客气质。
陶昭宇:
以为听了语文课高考一定能通关,没想到不仅高考通了关,顺便还给人生指了个方向。老师,我们对您的爱宛若滔滔江水,啊,老师,我们用“您”字不仅因为尊敬,还因为你永远在我们心上。
王宇睿:
我眼中的周老师,好像永远不会动气不会急躁,永远是一位“循循然善诱人”的和蔼“兄长”。听老师讲课,就像踏上一次愉快的旅行。穿行于古今中外,感觉是一种享受。我总是带着满满的收获感结束一堂课。语文课的时间常在不知不觉间流逝。最喜欢最后那节务虚课啦!
欧阳宇轩:
和老师讨论的时候往往有种请教年级第一的同桌的错觉。每次看到自己困惑许久的题,老师一点就透,就会有“凭什么他行,我就不行”的心态,这促使我思考更多,结果每次被说服的都是我。
张如山:
上了周老师的课才明白语文问题真的可以靠逻辑分析来解决。
姜颖昕:
周老师真的是一个很独特的语文老师。
老师的语文课永远有自己的步调与节奏。我一直觉得周老师从本质上让我们认识到了语文究竟是什么,考试到底要考什么。老师并不是教我们用模板提高一分两分,而是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让我们可以从大处着眼语文的题目,有高屋建瓴,拨云见日之感。而思维方式的改变带来的就是知识的升华与成绩的飞跃。
不仅如此,周老师在课上分享的资料与感悟足以让我受益一生。我到现在仍不经意间回忆起老师说过的话,联想起老师给我们的资料。高三一年的语文课不仅给我以知识上的飞跃,更重要的是,老师让我找到一种正确的方式去准备考试、应对压力、直面生活。
在我的眼里,周老师是一个高人,处“江湖”而远“江湖”,既教授我们应试的方法,带我们取得难以置信的高分,却同时又让我们暂时离开分数的功利,从务实走向务虚。周老师绝对是天地间一伟岸男子。
王宇睿:
周老师,高考后分别太匆匆,没能和您好好告别。我也不善于口头表达,要分别了,借微信给您写下没来得及说的话。
您知道吗?我们班很多同学因为您爱上语文。提到您,大家都怀着敬与爱。我遇到过不怒自威、教学严谨的老师,也遇到过亲切外向、与学生打成一片的老师,而您给我们的感觉,总是学识渊博且谦和儒雅。我们敬您旁征博引,“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诠释深刻的思想智慧;亦爱您课后细致答疑,“循循然善诱人”的耐心,以及偶尔的段子玩笑。
身边同学都说,您是特别有人格魅力的老师。我第一次发现,一位才来教我们没多久的老师,竟能让年级多班同学慕名而来,主动找老师交流。我的一位保送班朋友说,自己的一大愿望,就是来8班听一节您的课;郭可悦说,“我的语文笔记从来就不止为高考而记”;郑志钰说,她每天总是“乖巧地先写语文作业”;解晓明说,“其他老师把我们当学生,只有周老师把我们当作一个个独一无二的‘人’”;我了解到的所有同学,都表示“语文笔记一定不丢,一定要珍藏。”我想,最调皮的学生,在您的课上也是会很认真听讲的。最后一课,您读《永远的蝴蝶》末句后,全班同学是那么入神而专注,空气仿佛因此凝滞。大家如此爱听您讲文学,尤其是“飘离”高考题的文学。
以老师的形象形容一门科目未免偏颇,但不可否认,老师,是学生接触学科的中介。往往学生爱这门学科与否、学得好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老师讲得如何、教学态度如何。
语文的形象,在遇到您之前,是一位老者。我感受到了它的魅力,犹爱古文意蕴,但总觉得语文难以理解。您的出现让我心目中的语文“年轻化”,它可意会,可言传,你可以感受到它的点点暗示,亦可自己驾驭文字。语文通常不是模棱两可的,是清晰而成体系的。
悄悄告诉您,从小学接触作文开始,我一直不爱写作文。抵触情绪让我写文章像挤牙膏、交任务,连我自己都不认可自己的文章。高中作文始终在45分左右徘徊。经过您几个月训练指导,我学到很多:情感的热度,思考的深度,历史的厚度,时代的广度,扣题的紧切度,语言句式的灵动……到最后,我终于有种“我手写我心”的感觉,真是美妙!我无法想象不列提纲就作文的过往。因为表达丰富了,到位了,得要领了,我才体会到作文的乐趣。作文就是表达内心呀!先要打心底认同自己的观点,才能写好议论文,而不是仅仅写所谓“正确的合题的观点”。
这一年最大的收获,就是学得一种思维方式:分解、突显、关联。我仍记得第一节语文课初看“草本无名略似兰”漫画时,疑惑不解,那是您初次介绍这一方法。后来,当我竟然成功地用它解答出一道生物开放题时,我深深折服于其本质规律。“拿到一段文字,首先要做的,就是拆解出各个元素。”这句话自带您的语音!
您对我的性格也有影响。我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当作座右铭好几年了,然离古仁人境界远矣。我觉得我从周老师身上学到了一种温和处事的态度。周老师仿佛从不抱怨,不会动怒,也无大悲,“平平静静,自自然然”。与老师相处,我也受您影响,能够淡然面对许多事。另一方面,您对时事的态度,教会我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甚至,主流观点也不能保证正确。真相立于事实,而非盛言。
我爱周老师,也爱语文。我是理科生,但未来我不会停止语文学习。生活不能离开语文,正如生命不能离开阳光雨露滋养。周老师曾说,很可惜,与我们相处的这一年主要在应试;而我要说,很庆幸,我在应试的关键一年,也学到超越应试的语文。
犹记得清北培优,有一段时间,觉得疲惫,可周日每每是“不情不愿地前往,却心满意足地返回”。您的课像思维游戏,上着上着就入迷了。
要说遗憾,就是叹没能在高一遇到您,我还没有听过您讲课本新课呢!若未来返校看望老师,希望能弥补遗憾。
我和许多同学一样,喜欢周老师,不过平常除了提问,也少主动找老师谈话。我不善于讲话,面对老师还会紧张,而且,怕打扰老师工作。今日写了这么多,是怕毕业后远行,再无机会表达。本想高考后写书信递予老师,听说无毕业典礼,7日散去,竟无法再相见。只得微信留言。
最后,祝愿周老师未来工作顺心,身体健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