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职教 东莞行动|东莞探索现代职教新路径②:产教融合强化技能人才支撑

教育莞家
+ 订阅

高质量发展的职业教育是推动产业转型、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东莞始终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作为“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组成,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被省教育厅认定为首批“广东省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市”。

位于东莞横沥镇的职校城。

位于东莞横沥镇的职校城。

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东莞不断创新管理手段和方式,将工匠精神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德技兼备的高技能人才培养。

把握时代发展趋势,适应湾区产业升级需求,东莞不断推动产教融合由表及里,探索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多样化路径,打造东莞职教的发展样本。

注重教师专业成长,引源头活水蓄发展动能,东莞扎实推进强师工程,着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职业教育人才队伍。

遵循人才培养规律,优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东莞职业教育积极采取多种方式打通升学和就业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和发展空间,让学生昂首走出去。

当前,作为湾区发展的重要节点城市,东莞迎来了重大历史机遇。东莞教育更是紧扣“湾区都市、品质东莞”价值追求,抓住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深度聚焦教育现代化,东莞职业教育也站在了历史的新起点上。与湾区共荣,东莞职业教育未来可期。

关键词:

产教融合

紧扣湾区产业需求 强化技能人才支撑

上月,东莞市商业学校与宏远体育发展(东莞)有限公司举行校企合作签约仪式,双方携手着力篮球专业人才培养。宏远特色篮球课程将进校园,专业篮球教练员为学生授课培训,学校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将被安排到宏远训练营实习、就业。这是东莞市商业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的一次积极探索。

学生在学习网站建设和管理。

学生在学习网站建设和管理。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近年来,东莞紧扣湾区产业需求,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多方力量通过搭建产教对接平台,把产业升级的先进技术、先进工艺等融入教育教学资源与教育教学过程中,使专业教学不断对接产业发展、服务产业发展,产教融合的内涵和功能不断丰富。

目前,东莞职业教育已形成共建基地、车间进校、企业专班、教学工厂、职教集团等多种合作形式,促进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各方面的师资、设备、技术等资源共享,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东莞职业教育产教对接谱系图初步绘就,被省教育厅誉为校企合作广东模式的“东莞范本”。

东莞市轻工业学校的家具设计与制作专业是广东省重点建设专业、广东省“双精准”示范专业。该校通过与壹家壹品、三维家、名家具设计研发院等知名企业的多元合作,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对其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建设进行具体指导,共建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立职业技能培养标准等,深入推进产教融合。

“近4年,学校培养了800多名毕业生进入家居行业,为行业转型升级输送了一批应用型人才。”该校相关负责人介绍。

专业建设是学校培养符合社会所需人才的前提条件。近年来,东莞职业教育紧跟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步伐,以适应市场需求和就业形势为导向,不断引导优化调整各职业学校专业设置,鼓励学校开设符合产业需求的专业,帮助学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十三五”期间,东莞按照学校所处镇街的产业特点,确定各中职学校的主体专业和特色专业,做好各专业布点规划,对雷同专业进行调整撤并,缩减办学规模。同时以支撑东莞产业转型升级、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为目标,开设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和城市建设紧密结合的战略新兴专业,对传统专业实现了内涵升级。全市共有23个专业(点)被认定为省级中职学校“双精准”示范专业(点)。

东莞市教育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20年,东莞高职学校共开设专业111个,设置180个专业点;中职学校共开设专业131个,专业点319个,覆盖13个专业大类。基本覆盖东莞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

据悉,去年全市中职学校毕业生在第一、二、三产业就业的比例分别为0.10%、24.97%、74.93%,就业规模前五位分别是财经商贸类、信息技术类、交通运输类、加工制造类和文化艺术类,与东莞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要求基本吻合。

去年疫情期间,东莞理工学校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的师生与东莞宏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发了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两款战“疫”2020消杀机器人,并已投向市场,分别售往哈尔滨、深圳、南京、东莞等城市。

通过引进研发型企业,学校构建起校企合作资源链,打造校企成果孵化中心。一方面,充分发挥研发型企业的优势,让师生在技术应用视野上保持前瞻性,推动新技术快速转化为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为学校提供优质的企业师资,在产品研发、试制上为师生提供实践平台。

这是东莞职业教育不断深化校企合作的一个典型。据悉,“十三五”期间,全市职业院校与1100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校企合作模式逐渐多元化、深度化、特色化。

依托先进技术进课程、企业师傅进课堂、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生产与管理、校企共建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等多种形式,东莞职业教育坚持人才的培养过程以实践为导向,深入推进育人方式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逐渐改变过去“职业学校为主导,企业为支撑”的办学模式,形成校企“双主体”的合作机制。

例如,东莞市纺织服装采取“四企业三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即在企业化工作环境学习、运用企业项目教学、使用企业管理运营模式、建立企业考评机制,实现校企协同创新、协同育人、协同就业,走出了一条中职研学产训特色之路。

产教融合的深化,也为职业教育增值赋能,拓展开放性,如与企业共同开发应用型校本教材,参与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研发等。其中,东莞市电子商贸学校与中教畅想(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编写校本教材《电子商务基础》,与东莞市百达连新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合作编写校本教材《电子商务物流》;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与IMR公司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组织教师参与该公司“密封式箔膜的模内转印方法的研发”项目,包括项目认证、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全过程。

近日,教育部公示了全国第二批共149个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由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牵头成立的东莞市模具(国际)职业教育集团(下称“集团”)入围,是全省入围的两所中职学校之一。

2013年11月,在东莞市教育局的主导下,集团正式成立,拉开了东莞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帷幕。这个由3所高等院校、15所中职学校、8家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和96家优质企业组成的职教集团,依托东莞市、大湾区模具产业背景,以模具类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为纽带,以聚集优质教学资源和校企合作为重点,全力打造“信息共通、资源共用、人才共育、产业共推、利益共享”集团化办学模式。

职校学生在进行机电一体化操作。

职校学生在进行机电一体化操作。

集团成员单位之间按照互惠自愿的原则,在设施设备、技术信息、实训基地、岗前岗后培训、技能鉴定、技术开发、产教研合作和毕业生就业、教师实践锻炼和企业工程师聘任兼职教师等方面进行资源互补,形成互联共赢的职业教育联盟。几年来,集团“企业联合培养基地”“企业项目训练中心”等平台培养的毕业生成了企业聘请的“香饽饽”,实现了高薪就业。

职业教育具有“跨界”属性,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是深化产教融合的主要路径,集团化办学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以专业为纽带,整合职业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大型企业等资源,推动职业教育向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效益和职教集团的行业影响力、区域辐射力,并最终更高质量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东莞市教育局介绍,目前东莞已成立8个职教集团。通过发挥职教集团的示范引领与带动作用,将企业集团化经营模式引入职业教育,切实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人才需求、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与融合。

更多精彩报道,点击查看专题:

品质东莞 品质职教

【采写】林群贤 黄婷

【摄影】孙俊杰(部分为学校供图)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 冯文美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