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过最有品的男人,就是会在稻田里拉小提琴的袁隆平”

清远共青团
+ 订阅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2021年5月22日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这位自称“90后”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生都在为其广为人知的两个梦想—“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不懈奋斗。

在上世纪60-70年代,袁隆平播下了改变的种子,让中国不再面临饥饿的威胁。这些种子,也被看作中国国力的象征,走向现代,撒向世界。

在大家眼中,袁隆平是一个伟大的人,其实,他也有不为众人所知的一面。他爱打球,善游泳,爱唱歌,会拉小提琴,还为爱闪婚。袁隆平逝世后,一条2012年的微博火了起来:“......我见过最有品的男人,就是会在稻田里拉小提琴的袁隆平。”

和母亲的一次出游让他找到了一生的目标

| 袁隆平(左)和母亲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江西德安人,生于北京。祖父曾任海南文昌县县长,父母为知识分子。

| 少年时代的袁隆平(左)

1930年9月7日,袁隆平在北平协和医院出生。孩子是隆字辈,加上出生于北平,于是家人起名为袁隆平。6岁那年,母亲带袁隆平到汉口郊区一家果园去游玩。对于在城市里住惯了,从没见识过农村果园的袁隆平来讲,那次旅行稍显奇妙。“从此,每到桃子成熟的季节,我记忆中那个美丽的果园便飘进我的心灵,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我觉得那一切实在是太美丽了!美得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

| 袁隆平大学毕业前留影

1949年新中国成立,袁隆平19岁,高中毕业,即将报考大学。他面临人生第一次重大选择。报考哪一所大学呢?父亲袁兴烈希望袁隆平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日后学成,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袁隆平却因为儿时和母亲出游的经历,让他一心想读农学院。说服父母后,袁隆平义无返顾地报考了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

|图/1953年,袁隆平读大学期间拟被招为空军飞行员,同学欢送时合影

1949年8月,袁隆平考入了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主修遗传育种学,院系调整,并入重庆新建的西南农学院农学系,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

为爱闪婚

| 青年袁隆平

1953年8月,袁隆平大学毕业,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到湖南省农业厅报到后,他坐着烧木炭的汽车,又换马车,一路颠簸,足足走了四天,才来到距离黔阳县城安江镇4公里的安江农业学校当老师。老师做了几年,袁隆平对自己的终身大事却不甚在意。

|  在湖南安江农校做教师的袁隆平,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稻子

1960年,中国发生了全国性的大饥荒。有次他远远地看到马路边围了一堆人,走近一看,路边横躺着两具骨瘦如柴的尸体,此事深深刺激了袁隆平,他决意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

| 前排右二 ,1961年,年轻时的袁隆平

那时候的袁隆平一心在学术研究之上,极少打理自己的外貌,就算是相亲这种场合也是不修边幅,衬衣穿脏了就翻个边继续穿,上课的时候找不到黑板擦,就直接用袖子胡乱擦一擦。

| 1962年的袁隆平

作为一个一心搞科研事业的“理工直男”,袁隆平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水稻研究上。对他来说,心中已被水稻填满,似乎已经容不下其他。

一晃,袁隆平成了“大龄青年”,在三十多岁那年,才终于遇到了邓哲。邓哲很喜爱和敬佩这位老师,“袁先生人好,课讲得也好。”

恋爱不久后,就有热心的同事撺掇他们,1964年,他们便趁热打铁把喜事办了。袁隆平有些腼腆,悄悄问邓哲:“给你买件新衣服好不好?”邓哲羞涩地摇头:“不要,不要。”老实的袁隆平居然真就没买。就这样,相识一个月后,34岁的袁隆平和26岁的邓哲,仅用50元钱的喜糖,办了一场俭朴的婚礼。袁隆平称自己是“货真价实的晚婚。”

婚后几十年,邓哲一直崇拜尊重丈夫,始终叫他“袁先生”。邓哲也是一个有事业心的女性,是袁隆平的工作搭档,那时夫妻俩除了上课,走遍了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及附近生产队的稻田,终于在14000多个稻穗中,逐穗检查出6株不育株。经过两年多的播种试验,共有4株成功繁育了1至两代,可大幅提高水稻产量。这样一来,袁隆平就彻底推翻了“无性杂交”学说。1966年,袁隆平在妻子的协助下,撰写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国科学院的《科学通报》上,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热爱排球 任球队的主攻手

袁隆平对于体育运动非常热爱,他本人非常喜欢打排球,曾是排球场上的主力,担任球队主攻手,经常出现在单位举行的排球比赛中。

在他湖南省农科院的住所前面有一个排球场,只要天气好,八九十岁的他经常在晚饭后现身球场,与农科院的退休职工们一起打软式排球。

不过由于年龄原因,袁老自己也感慨过:“我现在everyday打排球,就是年纪大了,打不动了。” 袁隆平还曾担任过湖南省排球协会的名誉主席,期间亲自为多个公益活动开球,2011年去广西农科院学术交流,还带队去打了一场排球友谊赛。

热爱游泳 曾夺得武汉市游泳冠军

早在抗战期间,只有8岁的袁隆平随着父母从汉口奔赴湖南桃源县途中,不小心落水,幸遇一位老船工及时搭救。从那一天起,幼小的袁隆平就决心要学会游泳,甚至要能在水里救人。上学后,袁隆平就与一个游泳高手交换技能,袁隆平负责教他解数学题,换来的则是游泳教学。

16岁起,袁隆平就是武汉四中的游泳健将,曾拿过武汉市的游泳冠军,还曾拿过湖北省百米自由泳亚军,进入西南农学院后也曾拿到过游泳冠军。根据当时的同学回忆:袁隆平学游泳学得很快,仅一年的时间,便能横渡长江了。以至于年轻时的他到江对岸看电影,为了省钱几乎从不坐船,而是把衣服顶在头顶游过去再穿上。

因为泳技高超,袁隆平也曾代表川东区到成都去参加比赛。结果因为成都小吃又多又好吃,龙抄手、赖汤圆、“一蹦三跳”……解馋是真解馋,不过却把肚子吃坏了,最终得了个第四名。而前三名,都被选进了国家队。

工作后,无论是在安江农校旁的沅水、海南岛的海滨天然泳场,还是省农科院旁的湘江,只要是有水的地方,袁隆平都要坚持游泳,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了70岁。

在一次接受央视采访的过程中,袁隆平就自豪地说:“我年轻的时候喜欢锻炼,游泳比赛可是武汉市第一名啊!”

2008年北京奥运会奥运火炬传递期间,他担任奥运圣火在湖南传递时的001号火炬手,在岳阳楼前传递湖南第一棒火炬。袁隆平身旁的工作人员说:“袁院士能成为奥运火炬手,不是因为他的社会地位,更多的是凭一位老人长期对体育的爱好与执着而入选的。”

用人生的第一笔工资买一把小提琴

1953年,袁隆平大学毕业。他去湖南省农业厅报到,被分到农业厅下属单位安江农校。那次,他领取了人生的第一笔工资,42元。“那次我在长沙呆了两天,先去了橘子洲游泳,第二天去商店里买了把小提琴,花了27元。”用人生的第一笔工资买一把小提琴,那是袁隆平在大学时的梦想。

袁隆平的工作地点几乎都是田间地头,而且时常满身泥土,在制种育种阶段,工作不分白天黑夜,拉琴便成了奢侈享受。

在安江农校时,他经常白天在大田劳动时是下里巴人,晚上拉琴时就变身成阳春白雪:广袤大地,繁星满天,蛙声不断,琴声悠扬……时至今日,这个农业科学家闲暇时,会静静地听听柴可夫斯基,舒伯特……

袁隆平逝世后,一条2012年的微博火了起来:就像有男人说,你知道吗,我的打火机几千块一个,可以给我的女人买包包。但我见过最有品的男人,就是会在稻田里拉小提琴的袁隆平。

2021年5月22日,湖南长沙,下午4点20分 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外 一路车队从医院缓缓驶出。此刻的长沙下着小雨,无数的市民聚集在道路两旁,随着车队前行,前来为袁爷爷送别。群众自发到医院送别齐喊“袁爷爷,一路走好”。

长沙市民上街送别

菊花断货……

5月22日下午,

在湖南湘雅医院门口

上百市民自发聚集在一起

众人鲜花送别,齐声高喊:

“袁爷爷,一路走好!”

从长沙芙蓉路到营盘路

袁隆平院士灵车经过之处

车辆鸣笛送别。

还有市民在悼念现场喊道:

“我一定好好吃饭,用功读书!”

长沙的湘雅医院门外,

人们摆满鲜花,

还有网友发现,

有人拿来3捆带着泥土的水稻……

这是他留给人民的馈赠,

也是人民给他的践行礼。

据报道,

长沙花店的菊花、百合、满天星

等已经断货!

网友呼吁,

好好吃饭,就是对袁老最真挚的缅怀,

千万不要再去摘水稻做花束。

22日晚,夜雨潇潇,

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更是鲜花如潮,灯火长明。

虽然中心大门前有人值守,

但对络绎不绝前来吊唁袁老的人们,

并不阻拦。

巨人远行,精神流芳。

当我们遥望星空,

编号为8117的“袁隆平星”,

依然闪耀。

在袁老的母校西南大学,

同学们在袁老抱着稻穗的塑像前

献花默哀。

袁隆平像前的花,

从最初的几束,

越来越多,越来越多……

围成了一片花海。

袁隆平曾在博学中学

(现武汉四中的前身)

度过了他难忘的少年时代。

5月22日下午,

得知袁老去世的消息后,

该校师生深感震惊、纷纷哀悼.....

武汉四中学子悼念“老学长”:

再走“隆平路”多了一份忧伤。

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等发文悼念

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袁隆平先生毕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始终为端稳中国人的饭碗和保障世界粮食安全不懈奋斗。自1976年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应用以来,我国水稻亩产大幅度提升,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杂交水稻还在亚洲、美洲、非洲等众多国家大面积种植,为消除世界饥饿与贫困作出了突出贡献。

该负责人表示,袁隆平先生的离世是我国“三农”领域的重大损失,对他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

@联合国:袁隆平院士为推进粮食安全、消除贫困、造福民生做出了杰出贡献!国士无双,一路走好。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表示,袁隆平研发的杂交水稻使数百万人脱离了饥饿,他是“真正的粮食英雄”。尽管袁隆平离开了人们,但他所留下的遗产及结束饥饿的使命将持续下去。

病危之际,还在惦记着杂交水稻

22日,新华社报道了袁老的最后时光:

1

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病房的橘色灯光下,合上双眼的袁老遗容安详平静,3个儿子给老人家盖上红绸毯。14时许,在家人陪伴下,袁老的妻子邓则进入病房,坐在一把椅子上,静静地陪着袁老遗体,面容悲戚。“老爷子没有留下遗言,但他还能讲话时,念念不忘的还是杂交水稻事业,希望弟子们把杂交水稻事业发展好,把杂交水稻推广好。”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病房里,袁老的儿媳甘女士哽咽着告诉记者。

综合 | 学校共青团、凤凰网

编辑 | dudu.、颖航

校审 | 聂铭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