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对昆明市提前74秒发出地震预警。(受访者供图/图)
全文共2556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我们给到大理提前4秒预警,给昆明市提前74秒预警,保山市提前22秒预警,丽江市33秒预警。由于漾濞已经在震中,属于地震监测的盲区,预警和地震横波同时到达,所以收到提前预警的时间为0秒。
青海果洛州地震没有被预警,原因只有一个,青海果洛州是人员稀疏地震区,所以之前没有地震预警监测网络。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董慧
南方周末记者 刘怡仙
责任编辑|谭畅
根据中国地震台网统计,2021年5月21日20时56分起至5月22日7时00分,云南大理漾濞县连续发生地震398次,其中4.0级以上13次,最大震级6.4级。截至22日6时,共造成3人死亡,27人受伤。
而距离漾濞300公里的昆明,一位网友称自己在家收到了来自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的地震预警。电视机屏幕显示出震中位置、震级、时间的预警信息,黄色感叹号提醒着地震来临时间,并伴有短促的滴声和倒计时报数,比地震横波提前44秒。
王暾是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以下简称“减灾所”)负责人,他和团队一起研发了ICL地震预警技术系统。他原是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物理学博士,2008年汶川地震后,回国开始从事地震预警系统的研究。5月22日,王暾接受了南方周末的采访。
1
“震中漾濞属于监测盲区”
南方周末:微博上有昆明网友说自己昨晚收到研究所的预警,减灾所发出地震预警的原理是什么?
王暾:地震预警是基于物联网技术,在地震发生时,利用电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之前,给预警目标提供几秒到几十秒的预警。
预警系统由监测、预警信息产生、预警信息推送、预警信息接收及应用等四个环节组成。其中,前三个环节组成了地震预警网,实时监测地震。第四个环节为终端应用环节,用户接收预警信息能进行避险和紧急处置,以减少人员伤亡和次生灾害。
南方周末:减灾所还给哪些地方发出了预警信息,提前的时间分别是多久?
王暾:只要是能被地震波及、影响的地方,都能收到预警。云南很多民众,甚至四川,都提前收到了警报。
收到预警的时间和离震中的距离相关。昨晚提前的预警时间其实不止截图中的四十多秒,因为看见电视预警,然后再拿出手机来拍照,也花了一些时间。我们给到大理提前4秒预警,给昆明市提前74秒预警,保山市提前22秒预警,丽江市33秒预警。
手机、电视包括当地的大喇叭都提前发出了警报,大理几年前也发生过几次地震,当地的大喇叭都发出警报,昨天肯定也有几十个学校收到了警报。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发出的预警信息包括地震位置、震级、时间。(受访者供图/图)
南方周末:大喇叭系统是什么,设置在哪些地方?
王暾:大喇叭一般设置在学校、社区、工厂,在大理主要是设置在学校附近。大喇叭里广播的信息和手机预警系统信息是一样的,不管从哪个渠道获得的信息、时间都是一样的。
南方周末:昆明离得越远,提前收到预警的时间越长,而大理只有几秒时间。这一效果令人满意吗?
王暾:预警时间等于震中的地震横波传到所在地的时间,减去系统响应时间,系统响应时间都是一样的,比如昨晚都是5.5秒,但是地震波的传播时间与距离震中的远近有关,距离越大,传播的时间越长。
昆明与震中漾濞距离长,地震波传播的时间长,也就导致预警时间长。而大理距离震中近,所以只有几秒钟的时间,由于漾濞已经在震中,属于地震监测的盲区,预警和地震横波同时到达,所以收到提前预警的时间为0秒。
关于预警效果,省会城市的人比较多。一个地震给城市造成的灾害与人员密集程度、房屋建筑都有关,所以昆明作为离大理最近的省会城市,收到预警肯定能让昆明的居民去避险。
南方周末:大理市不同县的居民收到预警的时间相同吗?
王暾:其实不同,“大理市预警时间是提前3-4秒”是一个模糊说法。
2
“398次地震都被监测到了”
南方周末:这次漾濞预警的情况准确度怎样?是否存在误报、错报或者漏报?
王暾:这个当然是没有的。不仅是这一次,过去10年我们都没有误报的情况。
南方周末:从18号开始漾濞一直遭遇连续的弱震级地震,18日18时49分到19日7时09分连续发生9起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台网统计,21日20时56分到22日7时00分,漾濞县连续发生398次地震,减灾所都有预警到?
王暾:都预警了,每个都被监测到了。
南方周末:但从18号到19号,减灾所官方微博显示只发出6次预警,比官方统计次数少3次,这是漏报吗?
王暾:这两个数据是完全一致的,地震有二点几级,三点几级,四点几级,而预警系统只对民众输出预警震级3.2级以上的地震,小于3.2级的地震,我们不对外输出,从这个角度,不存在误报或者漏报。对于小于4级,更别说小于3.2级的地震,实际上是没有破坏的,所以我们的预警是足够用的。
南方周末:目前地震预警系统还存在哪些问题?
王暾:首先是地震预警还需要对老旧手机和电视进行更好地覆盖。这两年卖的小米、vivo、OPPO、华为手机以及电视都已经拥有了预警功能,但老手机还没有,比如3年前买的手机还没有这个功能。可能再过一两年,这些老手机被淘汰,市民都换成新手机,会自然覆盖更多人群。
另外,还需要加强地震预防的覆盖面,比如青海果洛州,地震就没有被预警,原因只有一个,青海果洛州是人员稀疏的地震区,所以之前没有地震预警监测网络。我们也准备做一些工作,以便能够扩大自己的预警网监测网的覆盖区域。
南方周末:这几年,减灾所有没有收到更多来自民间或官方的支持?
王暾:民间一直都特别支持,政府也一直特别支持,去年中国地震局和减灾所签了约。
去年的签约表明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力量共建灾害预警网的机制已经形成。这也符合了灾害预警的行业规律,那就是同时具有科学性、公共安全性、公益性。政府管公共安全,而减灾研究所的优势首先是科学,没有科学也不能服务公共安全。
另外,我想和汶川地震的时候进行一个比较。汶川地震时,中国无地震预警网,无地震预警技术,无预警传感器网络,无地震预警的服务,也没有老百姓在汶川地震时能够收到预警。但是汶川地震13年以来,中国地震预警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已经建立起全球领先的地震预警技术体系,已经建立了覆盖中国地震区人口90%的地震预警网,已经开启了电视手机和大喇叭的服务。
目前中国的地震技术处在全球领先的水平,其他国家也开始应用中国的技术成果。
南方周末:减灾所在灾害预警网里承担什么角色?
王暾:是核心技术研发方,和地震预警服务的提供方。
南方周末:这几天多个地方都发生了地震,不仅是云南、青海,还有甘肃、陕西等,地震频发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王暾:这几个地方都在南北地震带上,身处地震带就存在地震发生的风险,但这几个地点发生的地震并没有直接联系,只能说是碰巧。
但也要注意到,南北地震带近几年没有发生过较大地震了,具体原因还需要观察,目前没有人能给出解释。再发生级别较大地震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