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肇庆非遗传承人;
他,不遗余力传承和弘扬封开采茶戏;
他叫卢灿荣,
今天我们一起听听他的故事~
人物档案
卢灿荣,1962年出生于封开县大洲镇。1982年拜封开采茶戏著名老艺人卢生香为师,成为卢生香的关门弟子,开始学习封开采茶戏。多年来,卢灿荣经不断学习和积累演出经验,现已基本掌握唱腔42种,熟悉掌握常用唱腔16种,擅长于文生一角。2017年,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封开采茶戏)代表性传承人。
▲卢灿荣穿上戏服即兴演唱采茶戏。西江日报记者 夏紫怡 摄
传承衣钵唱出劳动热情
“我所居住的村庄,自我记事起,无论适逢节日还是日常劳作,都能听到村民唱上几段极具‘生活化’的采茶戏,因唱的内容贴近生活,有趣又生动,我便也跟着大人们唱,日子渐长,唱采茶戏的念头便在我心里生根发芽。”卢灿荣表示,采茶戏是劳动者之歌,是回荡在乡村大地的情怀之歌,戏里哼唱的内容大多围绕本地传说、劳动生活和男女相悦的故事。
卢灿荣告诉记者,在20岁的时候他就成为当时采茶戏著名老艺人卢生香的关门弟子,从动作、唱腔、手势等技巧学起。直到2000年,师傅离世后,我便承担起传承和弘扬封开采茶戏的重任。
注重细节诠释角色特征
卢灿荣介绍,封开的采茶戏保留至今的最大特点,除了运用当地方言演唱外,它“生活化”的表演艺术同样值得关注。如动作"生活化"。封开采茶戏的表演步法、表演动作没有大幅度"戏剧化"的夸张形式,演员的步法一般为"八字步",表演时主要在台上作弧形来回走动。又如对白和唱腔"生活化"。封开采茶戏的对白和唱腔均用当地方言,对白直接采用日常生活对话方式。其曲调本来就来自民歌,旋律抒情优美。
“学戏试演的时候,卢师傅尤其注重我们在表演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大到转身幅度,小到手指弯曲角度,我都一一受教。所以如今我走上台表演,都特别注重这些细枝末节。一个角色是否饰演成功,往往在于表演者的细节把握。”当被记者问到如何将剧目里的人物表演得栩栩如生时,卢灿荣说道,采茶戏里的剧目角色行当一般有“生、旦、官、丑”等几种基本类型,根据人物特征、剧情起伏、唱腔变化,自然便要做出与之相对应的动作、手势、表情。
▲资料图片
组建剧团编写剧本
据资料显示,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青年一代大都外出打工,有人认为封开采茶戏出现了后继乏人的状况。对此,卢灿荣表示,虽然目前留在封开学习采茶戏的青壮年较少,但并不代表后继无人,每逢春节、中秋等节日,外出打工者都会返乡,这时总能召集一批会唱懂演的人。
近年来,卢灿荣还成立了“阔旺采茶戏剧团”,并担任团长,曾多次带领剧团队员参加市、县、镇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经常到广西等地演出采茶戏,每年演出达三十多场。“为了丰富采茶戏的剧目,农闲时候,我会和剧团的编剧一起,商量创作。目前创作有《一个密码箱》《十五贯》《家报喜》《天赐良缘》《莫宣卿》《沙家浜》《红灯记》《奇袭白虎团》《弄假成真》等15个剧本,近年创作的曲调《黄花腔》也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卢灿荣说。
▲资料图片
什么是采茶戏?
封开采茶戏是我县极具封开本土特色的一个非遗项目,用封开当地方言演唱,其形成过程中广泛吸收、借鉴粤剧与当地民歌等元素。
据了解,采茶戏的渊源和当地盛产茶叶有关。据《封川县志》记载:封川一带盛产茶叶。过去封开人民散居在山林之中,为维系感情,每年即拿出茶叶互相走亲探望,兴致来时,还会举行闹采茶的乡俗。又如正月农闲,适逢农历新年,为给兄弟姐妹祈求洪福,当地人会在正月学采茶。
直至今日,每年春节期间,剧团的演员都会通过采茶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村民吉利安康,福禄两旺。后来受到粤剧影响,采茶戏加入了很多小戏,丰富了其表演形式与剧目。
来源 封开发布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