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北路小学校园。
老校名片
学校:广州市小北路小学
创办时间:1907年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小北路80号
校训:尊师 守纪 勤奋 自理
近日, “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越秀区青少年党、团、队三旗传递活动”在广州市越秀区小北路小学举行。在红色歌曲“飞花令”环节,八一希望学校队员在“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的活动主题中选取“走”字,向小北路小学队员发出了挑战。“我们的道路多么宽广,我们的前程无比辉煌……”小北路小学全体队员高歌《我们走在大路上》,唱出新时代少年的担当。
童心向党活动。
类似的红色传承活动,在小北路小学很常见。
创办于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的小北路小学是一所融合悠久历史与现代教育的学校,前身是番禺北关官立模范小学堂。
从清末小学堂的“人之初,性本善”,到“三民主义,振兴中华”,从“自理自育自我发展”到“阳光小北人”,百年来,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实施“阳光教育”体系,以“让生命充满阳光”的办学理念为指导,营造“阳光文化”,以“阳光教育培养阳光少年”为育人目标,培养出一批批具备“开放、智慧、和谐”素质内涵,拥有“积极、乐观、平和”阳光心态的“阳光小北人”。
历史底蕴深厚 守住普惠教育初心
清末内忧外患,志士仁人无不反思吾国“积贫、积弱”之由而共谋强国厚生之路。1904年,全国推行“癸卯学制”。自此学堂广开、学校林立,小北路小学亦从此应运而生。
小北路小学坐落于越秀山麓,北临著名的状元桥、应元路,依药师庵而建。“癸卯学制”推行后,1907年番禺县政府开始在城市北郊设立小北路小学,成立之初叫“番禺县官立北关模范小学堂”。
“学校里的树有几年,我们学校就成立了几年。”韩萍是小北路小学的校长,2017年,正值小北路小学110年校庆之际,她调任于此。借筹备校庆的契机,她详细了解了学校的历史,发现如今学校实施“阳光教育”体系的初心早在百年前就已落定。
建校之初,小北路小学本着“普惠”“公平”“开放”的宗旨,大力接收来自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学童,给予他们最为公平和先进的学堂教育,着力提升民众的素质、实现厚生强国的教育理想。
百年后的今天,“阳光教育”正传承了“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普惠教育”的初心。
抗战时期,国仇家恨当前,小北路小学开始把德育放诸首位,认为教育应“启其人生应有知识,立其明人伦爱国爱家之根基”,对儿童进行德行的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小北路小学在艰难的条件下砥砺自持,继续秉持以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开展以“自理自育自我发展”为主题的德育整体改革实验,秉承“尊师、守纪、勤奋、自理”的校训,办学成绩斐然。早在1986年,小北路小学就成为全国小学德育整体改革18所实验学校之一。
20世纪60年代的“爱人民,献爱心“活动。
“我们以‘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为办学目标,通过‘阳光教育’,积极发掘每一个孩子的潜能,让每一个孩子接受到优质的教育。”韩萍介绍,目前,小北路小学有小北、天香、丹桂、天秀四个校区,共有73个教学班,学生3213人,教师173人。“合并的小学原本各有各的文化,而每个学校的文化对学校来说反而是好的发展,各有特点,吸收文化融合文化。”她说。
20世纪80年代生活自理能力培养——针线编织。
继承德育为先 创新阳光文化
传承与创新从来都不矛盾。据了解,自2001年以来,小北路小学对20世纪80年代的“自理自育”的德育文化传统和文化背景进行深化、拓展和改造。其中,“感悟——体验”是小北路小学在近二十年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探索中逐步明晰的一种新的道德教育范式。
“这是把‘生命成长与生本德育’的阳光德育理念转化为‘感悟—体验’式的德育范式。”韩萍介绍,学校以实现从教育“为学生一生幸福和发展负责”到学生“为自己一生幸福和发展负责”的品德形成和素质作为发展目标。
20世纪90年代军民共建活动。
根据学生自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德育目标,所有学科教师对教材进行钻研,提炼出每课时的德育教学目标,确定德育内容,并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年级学生制定了培养细则。
红色文化活动。
“德智体美劳”如何均衡发展一直是个难题。小北路小学注重开展文化活动,成立了学生铜管乐队、舞蹈队、合唱团、文学社、记者站及美术兴趣小组,积极参加市区文艺汇演、才艺大赛。
这不,5月13日,小北路小学舞蹈团参加了“越秀爱正浓 美耀舞韵”2021年越秀区中小学生舞蹈比赛,表演了原创参赛作品《带我到山顶》。
“我们希望有更多爱舞蹈的孩子在舞蹈学习和表演过程中不仅是提升舞蹈技能和舞蹈表现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学会感悟美、创造美、表达美,从而提升自身内在的艺术气质和艺术素养,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水平。”带队老师说。
老师们参加各类活动。
课程改革求实求新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是实施阳光教育的主渠道,但小北路小学不止于此。
经过老师们的考察研究,开发出了一套跨越学科界线,突破课时界限的“5+N阳光研学课程”。
所谓“5+N”,即指通过5天的实践周课程,为孩子们打开一扇新的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窗口,从而对他们产生无限深远(N)的影响。同时,5代表每周5天的基础学科课程,N代表基于学科的综合化、研究性学习形式。
在小北路小学“5+N”实践活动周中,整整一周的时间,全校1000多名孩子“扔掉”书本和作业,沉浸在同一个主题的学习、探究和“玩乐”之中。
比如,三年级的活动主题是“小米粒”,这一整周的时间,他们都在围绕“米粒”进行研究,这样一周专题化的学习下来,孩子们对米就有了综合的全面的深度认识。
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学生由过去知识的被动“受体”到现在的认知主体,在主动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的过程中真正实现了学校一直坚持的“三自教育”,即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孩子们要学习的不仅是学习课堂文化知识,还要学会运用。”另外,韩萍认为,旅行研学是很好的实践办法。
对于小北路小学的孩子们来说,今年的春游格外不同。他们走到户外,带着“研学卡”感受文明,探究事理。
参加研学的是五、六年级的学生,从选择研学路线、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如何购买门票等方方面面都要他们自己制定,甚至还要想办法挣到研学的经费。韩萍表示有的学生会选择周六、周日在学校门口或者社区里摆地摊来挣经费,“这是一种让他们体会辛苦的过程。”
校园内的阳光房。
另外,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们要学会规划、分工合作、善于总结。“研学旅行赋予了春秋游活动以新的时代内涵。我们希望通过这一全新的学习形式,能为孩子们开启一扇认识世界的新窗口。研学旅行课程是国家课程的内化与整合。”韩萍说。
今年“五一”假期,孩子们又“云游四方”了。学校发起了在网上打卡全国红色遗址的活动,这不仅让他们在实践参与中了解国家、地方及学校的历史,还在整个“云参观”过程中自己梳理、总结。
此外,学校还大力开展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坚持“爱心救助”“社区援助”“一助一”“环保卫士”“学雷锋讲奉献”等活动,引导学生崇尚团结、友爱、互助、奉献的精神。
校长专访
广州市越秀区小北路小学校长韩萍:
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进行德育教育
南方+:学校如何挖掘红色基因,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韩萍:早在2013年,“全国十五所老区红军小学和广州十五校进行首批手拉手结对仪式”活动里,小北路小学开始了与朱德红军小学的结对共建。在红色文化的引领下,通过环境、课堂、活动等途径,学校以提升学校文化的品位为突破口,以发挥文化环境育人功能为出发点,整体筹划,全面推进树立起完整的学校文化形象,打造学校文化品牌,赋予校园丰富的生命力。
随着时代的变化,为了使红色精神教育在内容上系列化,在目标上层次化,在时间上常态化,学校对红色文化建设进行了整体规划,并扎实加以推进,彰显阳光文化的亮度。
近来,小北路小学的阳光学子们圆满地完成了暑假的红色研学之旅。学生们利用暑假时间游览这些革命史迹,从历史遗迹、文学史料中,全方位感受红色历史,传承革命精神。
南方+: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形成了哪些办学特色?
韩萍:“感悟体验”的阳光德育是比较有特色的。在德育实践中,我们把“生命成长与生本德育”的阳光德育理念转化为“感悟—体验”式的德育范式,以实现从教育“为学生一生幸福和发展负责”到学生“为自己一生幸福和发展负责”的品德形成和素质作为发展目标。
教师探索和建立了自我教育能力的序列,根据学生自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德育目标,所有学科教师对教材进行钻研,提炼出每课时的德育教学目标,确定德育内容,并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年级学生制定了培养细则。主要是活动课程化、活动主题化、活动群体化三方面。
其中,我们构建了“二纵、二横四线文化网络”。二纵线:一是由班级组成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主体线;二是由教务处、大队部、年级组、班主任、科任教师组成的主导线;两位一体,实效增强。二横线:一是学校与家长配合,相互沟通,建立信任,共同教育;二是通过德育基地,联系社会,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成长。
【记者】关喜如意
【图片】广州市越秀区小北路小学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