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榄核上竟藏明代名篇《刻舟记》?!快带上放大镜去这里打卡!

精彩石碣
+ 订阅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独特印记,更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连日来,东莞本土艺术家“三人行——何锐志、黄敬人、杜植亮书画篆刻作品展”在石龙博物馆热展。本次展览共展出三人的书画、篆刻作品300余件,吸引众多市民前来打卡。

一粒“骨米”刻一首诗词

值得一提的是,何锐志、黄敬人、杜植亮三位艺术家均是东莞人,他们对书画、篆刻艺术有着独特的见解。

本次展览,在篆刻、微雕领域深耕多年的何锐志,带来了239件作品,每一件作品都极具特点,让人叹为观止。例如他在米粒般大小的“骨米”上,分别刻下一首诗词,其中就包括有100多个字的《泌园春·雪》,以及6000多字的《孙子兵法》。

在众多作品中,何锐志认为最得意的作品是《刻舟记》。在这粒6✕3.8✕1.6厘米大小的船状橄榄核上,他将《刻舟记》全文432个字完美地雕刻在这艘“小船”的船底,船窗两边还刻上一副对联,十分精妙。“这件作品创作难度很大,橄榄核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只能放慢速度去雕刻,每一个步骤都不能有差漏。”何锐志告诉记者。

▲艺术家何锐志

“篆刻是儿时的梦想,但真正学习还是从1976在部队时开始的,后来转业回到东莞后,跟着邓祖颉老师学习,慢慢对篆刻有了浓厚的情怀,到现在仍然在坚持学习。”何锐志说,“篆刻给我的印象最深的不是我会刻一个印章,而是使我懂得中国汉字的意义,了解到汉字‘说文解字’以及文学方面的知识。”

细微之处见功底。这些作品由于体积细小,参观者必须使用放大镜或者显微镜才能欣赏到其作品的奥妙之处。何锐志能够在细小的骨质材料上高质量地完成这些作品,可以看出他的功底有多么的深厚。他透露,创作过程中自己不会用放大镜去看,很大程度上依靠自己的感觉、经验去完成。

“三人行”作品展 展现本土艺术家风采

本次展览共展出作品301件,以“梅花间竹”的布展形式展示何锐志的篆刻作品239件、黄敬人的书法作品25件、杜植亮的绘画作品37件,为广大市民提供了解当代莞邑文化的平台。何锐志的篆刻、微雕作品让人竖起大拇指之余,黄敬人的书法作品以及杜植亮的绘画作品同样吸引众多市民驻足欣赏。

黄敬人擅长楷、行、草,尤其擅长小楷,他的作品曾获得中国书法兰亭奖。这次展出的作品中,楷、行、草均有涉猎,更有多幅长卷作品,让大开眼界。黄敬人告诉记者,他读小学的时候开始对中国书法感兴趣,每天都坚持练习书法。1982年,黄敬人开始跟随广东省著名书法家梁鼎光学书法,通过自己不断摸索、思考,才有现在的作品出来。

而杜植亮的绘画作品极具岭南特色,他笔下的雄鸡、孔雀栩栩如生,十分灵动。

据了解,本次展览是石龙博物馆“莞艺流芳”系列展览之一,旨在为当代东莞艺术家和艺术创作搭建良好的交流、展示平台,让普罗大众能够进一步了解东莞本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让本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助力东莞“品质文化之都”建设。

石龙博物馆表示,以本次展览展出为契机,同步开展“篆刻与文字学”进校园、书画篆刻雅集等一系列公共教育活动,向市民尤其是学生撒播艺术的种子,让中国的书画、篆刻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艺术家简介

何锐志,又名何锐智,东莞人。幼承庭训,喜习书画篆刻。80年代师从邓祖颉先生学习书法篆刻,后得汪新士、王京盙等名家指授,又随胡宇基、卢秋、袁赤峰、郭建宗等先生研习国画。精微雕,擅篆刻、书画。出版有《何锐志篆刻集》、《细微之处见精神—何锐志微雕篆刻集》。现为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东莞市书法家协会东城分会顾问,东莞市书法家协会莞城分会、东莞市美术家协会莞城分会副会长。

黄伍广,笔名黄敬人,东莞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东莞市文联委员,东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东莞市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书法作品入展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第三届楹联书法大展、全国第三届正书大展、第二届中国职工艺术节•全国职工书法美术作品展。

杜植亮,别署老杜、阿杜,斋号听石轩,杜公馆,东莞人,师承岭南画派胡宇基先生。少年时期,已得黎雄才等名师传授指点,后得进入美术院校深造,对造型及色彩有够深入的了解。篆刻师承东莞印人邓祖颉,又受黄文宽及浙派传承人余正先生指导,亦酷爱书画收藏和鉴赏。现为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东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东莞市中国画学会会员、东莞市收藏家协会理事、石龙收藏家协会会长。

来源:东莞阳光网、知东莞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