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红色印记③|叶挺:挺身而出救中华,成名首战在惠州

南方+ 记者

驾车从惠大高速驶出,沿着叶挺大道进入225县道,不久便来到惠州市惠阳区秋长街道周田村。

这里是“北伐名将”叶挺将军的故乡,叶挺生于斯,长于斯。在惠州接受启蒙教育后,叶挺投笔从戎,其成名之战黄皮径战役击退4倍于己的敌军,抗战时期回乡组织军民抗日。

叶挺将军纪念园里的将军雕塑。  南方日报记者 梁维春 摄

叶挺将军纪念园里的将军雕塑。  南方日报记者 梁维春 摄

近年来,以叶挺故居、叶挺纪念馆为依托,串起育英楼、腾云学堂、练武堂等历史建筑,周田村建起一座占地300亩的叶挺将军纪念馆。这是全国唯一全面展示叶挺将军生平事迹的纪念馆(园),2019年接待游客超110万人次。

少年立志

投笔从戎寻求军事救国之路

周田村可谓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不仅有奔赴南洋打拼、成就“吉隆坡王”美称的叶亚来,还走出了闻名海内外的北伐名将、抗日英雄叶挺。

1896年9月,叶挺(原名为询)出生于周田村一户普通农民家庭,他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因为家境贫困和家教严格,叶挺自幼参加农业劳动,插秧、锄草、割禾都干过。

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叶挺纪念园,每年都有大量青少年前来参观学习。 南方日报记者 梁维春 摄

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叶挺纪念园,每年都有大量青少年前来参观学习。 南方日报记者 梁维春 摄

虽战火频繁,但叶挺将军故居没有遭到破坏,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得到政府的保护,2006年入列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故居内陈设着叶挺年少时在田间劳作时使用过的农具,如各种大小箩筐、锄头、锹铣等,墙上还挂着已破损的斗笠、收割用的镰刀等。

与叶挺故居仅有一巷之隔的腾云学堂,是周田村叶氏族人创办的私塾,供其本房子弟免费入读,叶挺在这里完成了小学教育。

“1903年,7岁的叶挺开始在腾云学堂念书,并遇到了思想启蒙老师——陈敬如。”叶挺将军纪念馆讲解员古婉珊介绍,陈敬如见叶挺思想活跃,追求真理,在课余时主动借《民报》《革命军》等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书刊给他阅读,并耐心讲解书刊的内容和意义。

腾云学堂是目前惠州市唯一一处保存完好的私塾,现已不再供教学使用,被打造为私塾展示馆。当游客走进腾云学堂,透过栩栩如生的课堂场景还原,当年叶挺发奋读书的情景就在眼前。

在叶挺故居的后方,有一处四方形、面积约10平方米的茶亭。平日里,村民在这里乘凉歇息、谈天说地。叶挺常常在这里读书,有时低头看书,有时朗诵诗文。他特别喜欢朗诵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正气歌》,读得起劲时,声调慷慨激昂。读书亭挺立着叶挺当年读书的铜像,游客经过时无不肃然起敬。

1911年,在叶挺入读惠州府立中等蚕业学校前,陈敬如与叶挺促膝深谈。为勉励他立志向上、为国为民,陈敬如为他取名“挺”,取“人要上行,叶要上挺;挺身而出,拯救中华”之意。从此,一个铿锵的名字——叶挺,载入中国革命斗争的史册。

“叶挺14岁时,第一次听到孙中山先生的信使来我们村宣传革命运动,记忆犹新。”据卢权、禤倩红所著的《叶挺传》记载,在惠州府立中等蚕业学校求学期间,听到革命党人宣传剪掉辫子的号召后,叶挺心情振奋、热血沸腾,毅然剪掉长辫,摔在地上,以示对清朝封建统治者的反抗。

1912年,在富国强兵思想的英雄下,16岁的叶挺毅然投笔从戎,相继在黄埔陆军小学堂、湖北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和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工兵科学习,其间刻苦攻读军事课程,积极寻求军事救国之路。

因家境困难,1918年,叶挺不得不中断在保定军校的学业,回到家乡暂住。

成名之战

黄皮径战役击退4倍敌军

“我们为什么贫困没饭吃呢?这是地主老财残酷盘剥所致。我们贫困人民只有团结起来,打倒反动军阀政府,才能有好日子过。”《叶挺传》记载,回乡闲居期间,叶挺参加劳动之余,积极向附近农民开展宣传教育。

叶挺还密切关注着国内形势的变化发展,听闻孙中山组建援闽粤军的消息后,十分向往和兴奋。1919年6月,托同学邓仕章介绍,叶挺到漳州参加援闽粤军,被分配到第一支队担任参谋职务。

游客在叶挺纪念园里参观学习。 南方日报记者 梁维春 摄

游客在叶挺纪念园里参观学习。 南方日报记者  梁维春 摄

“叶挺在这里遇到保定军校同窗好友邓演达,两人朝气蓬勃,年轻有为,对部队整顿、教育及练兵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深得总参谋长邓铿的赏识与器重。”讲解员古婉珊说,在漳州期间,叶挺加入了中国国民党。

1920年8月,援闽粤军奉孙中山之命,在漳州誓师回广东讨伐桂系。在第一期作战计划全胜后,第二期作战计划开始,叶挺奉命率领一支精锐部队担任前锋,向前开进。

《叶挺传》特别提到,1920年9月初,部队行至惠阳淡水镇附近时,敌军林虎部见粤军声势浩大,作战勇敢,不敢正面阻挡,于是退至淡水公路一旁地势险要的黄皮径设下伏兵,企图阻挡粤军前进。

淡水是叶挺熟悉的家乡,叶挺少年时代曾在这一带玩耍,对当地情况熟悉。在队伍抵达后,叶挺深入向乡亲调查访问,乡亲也积极支援,并主动向他提供敌军的情况。

在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援配合下,叶挺亲自到前沿阵地摸清敌情,并当机立断,乘敌不备,带领部队向据守黄皮径的敌人发起突然进攻,大获全胜。

游客在叶挺纪念园里参观学习。 南方日报记者 梁维春 摄

游客在叶挺纪念园里参观学习。 南方日报记者  梁维春 摄

在这场战役中,敌军人数是叶挺部队4倍还要多,叶挺一战成名,成了传奇。这是叶挺从军后所取得的首战胜利,得到参谋长邓铿的嘉奖。家乡的父老乡亲奔走相告,传颂叶挺英勇杀敌的事迹。

记者了解到,当年战役的大概位置在淡水街道、三和街道、沙田镇三地交界处。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在地图上只能够找到“黄皮径桥”,黄皮径战役的具体位置无法确定。

在叶挺纪念馆内的墙上,展示着黄皮径战役的旧址实景图,图中显示附近一带杂草丛生,荒无人烟。

黄皮径战役胜利后,粤军借道出镇隆,直捣惠州。各部协同作战,于当年10月22日光复惠州,为粤军克复广州扫清了前进的障碍。

“民国十三年(1924年),国民党改组,我对现状不满,所以辞掉军队中的工作,后去苏联了解苏联革命的情形。”叶挺在廖仲恺和邓演达的支持下,经中共中央介绍,成为第一个以国民党党员的资格前往苏联学习的学员。

同年12月,叶挺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20多年都奋战在革命斗争中。

回乡抗日

育英楼是叶挺、叶辅平抗日救乡见证

1925年8月回国后,叶挺出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处处长,后改任独立团团长,参加北伐战争。

在叶挺纪念馆的《北伐先锋 保卫武汉》展区,充分展现了叶挺将军率独立团斩关夺隘的战绩。进攸县、打醴陵、克平江、夺汀泗、取咸宁、占贺胜,叶挺独立团勇猛善战,所向无敌,节节胜利,“铁军”威名由此远播,“北伐名将”享誉中外。

1927年8月,南昌起义号角吹响,叶挺任前敌总指挥;同年12月,叶挺参与领导广州起义,成为工农红军总司令。起义失败后,他漂泊海外。

游客在叶挺纪念园里参观学习 南方日报记者  梁维春 摄

游客在叶挺纪念园里参观学习 南方日报记者  梁维春 摄

在日寇入侵、国家危亡之际,叶挺毅然归国,出任新四军军长,指挥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一年内对敌作战达500多次,毙伤日伪军超过7000人。

1938年10月,广东传来日本侵略军在家乡惠阳县大亚湾登陆的消息,在日寇铁蹄的蹂躏下,乡亲们正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叶挺得知这一消息后,主动向中共广东省委委员廖承志表达回广东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意愿。

在中共广东省委的支持下,叶挺接受了国民党第四战区副司令长官余汉谋的委任,出任东路总指挥部副指挥,负责统管东江一带的各方面武装力量,并以其加以整编,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叶挺传》中写道,叶挺立即全力以赴地投入组建指挥部及抗日队伍的工作中,向散处辖区的各地武装队伍发出通令,将他们组织起来共同抗日。

为了加强和充实叶挺所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中共广东省委和粤东南特委决定以曾生为总队长的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及以王作尧为大队长的东莞抗日模范队等部,划归总指挥部指挥,作为其核心力量。

叶挺为动员抗日、组建抗日武装及收编各地武装力量而不辞辛苦,四处奔波联系。许多香港青年和华侨青年听闻此消息后,纷纷回到东江参加抗日,吉隆坡等地的华侨也给予大力援助。

在叶挺统一指挥下,以曾生、王作尧二部为核心,发动当地群众和华侨等力量在短时期内建成一支上万人的部队,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英勇的斗争,点燃东江抗日烽火。

作为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成立的旧址,育英楼是叶挺及其胞弟叶辅平南归抗日救乡的见证。当年,为了保护民族解放的力量,开展游击战争,在叶挺的提议下,育英楼成为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部所在地,成了东江纵队的摇篮。

现在的育英楼被打造成抗战主题馆,按照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成立时的概貌进行恢复和布展,再现当年历史,生动展示东江儿女的家国情怀与历史担当。

叶挺将军故居。 南方日报记者 梁维春 摄

叶挺将军故居。 南方日报记者 梁维春 摄

1941年,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叶挺在谈判时被非法扣押,先后被囚于上饶、桂林等地。被囚5年多,叶挺不惧国民党威逼利诱,作《囚歌》明志,要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1946年3月,在中共中央和各界人士的不懈努力之下,叶挺终于迎来自由。4月8日,叶挺等人乘机返回延安,在山西兴县黑茶山不幸遇难。正如《囚歌》中所写,叶挺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在叶挺将军纪念馆内的白马将军铜像广场,挺立着叶挺将军策马奋战的铜像,寓意“金戈铁马 烈火永生”,上书“领导抗敌 卓著勋劳”,正是叶挺将军铁骨铮铮、戎马一生的写照。

【记者】糜朝霞

【摄影】梁维春

编辑 南小惠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