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创新延链,广东农民生活更香甜

南方+ 记者

夏立蝉鸣,热腾腾的暑气,“熏”黄了菠萝,“蒸”红了荔枝,“催”甜了脆李。晚风一吹,带来了满季的瓜果香。也飘来了广东大地上农户悦耳的笑声。

菜香米香,带来的是广东农民的收入香;瓜甜果甜,彰显的是广东农民的日子甜。广东农民生活为何如此香甜?有赖农业科技创新,延长了产业链、完善了供应链、提升了价值链。

科技创新连通“最先一公里”

对于广东省正在致力打造的六大支柱产业领域来说,无论是菠萝、荔枝、柚子、茶叶,还是生猪、深海网箱养殖,要让农户丰产又丰收,就得要锁住风味,将农产品变为销往世界各地的商品。

田头仓储冷链物流作为生产对接市场、工业对接农业、产品成为商品的桥梁纽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果蔬保鲜领域,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服务产业前链。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现代食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孙大文带领科研团队经过长期反复的实验,独创新型冷冻技术。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通力协作,并积极与企业展开合作,合力打造适合储存广东特色农产品的锁鲜前链。

以种植历史已达千年的广东荔枝为例,“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四日色香味尽去。”荔枝对冷链技术提出了较高要求。广东省也不负众望,加紧布局农产品冷链物流网。

 广东华雪智冷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高州市荔枝产区的田头冷库除了预冷,还能实现温度自动调控,满足多种农产品的冷藏需求。荔枝、火龙果、菠萝、柚子等大部分果蔬都可以使用。既增加了田头冷库的使用时间,又降低了闲置率。”

冷库建设只是其中冷链物流其中一部分,要真正发挥它的功效,还需不断更新冷链运输技术。广东佛山一家水产公司研发的“半休眠、可追溯”水产品冷链运输技术,能让活鱼处于“半休眠”状态,以承受长达50小时的公路运输。此外,信息化的管理、大数据的分析,一体化的智慧保鲜服务,才真正连通了“最先一公里”。

科技创新打通农产品加工“最后一公里”

果蔬生鲜若是原滋原味送到消费者的餐桌上,打通“最先一公里”便也完成了70%—80%的工作。如若要将农产品进一步加工,将产业链再度延长,那么,科技创新在其中再次发光发热。

瓜果加工,除加工果汁外,做果干、罐头、速冻果丁、鲜切等其他固体产品多数要先去皮,以确保脱净农残和污垢。瓜果加工生产线通常由“前处理—中间制造—杀菌包装”三段组成。其中,前两段目前已基本可实现机械化,唯独前处理工段较落后。特别是去皮、去籽、去核等前处理工序全球范围内几乎都在用人工。然而,要想真正实现工业化、规模化,必须得实现全线机械化加工。

为解决这一产业难题,在华南理工大学任教多年,并经历国企食品厂、民营食品机械厂相关工作的高级工程师杨李益成立广州达桥食品设备有限公司,专门研制自适应瓜果前处理单机和加工线,并取得成功。该项技术也成功入选2020世界数字农业大会暨粤港澳大湾区农业科技交易大会十大技术。

科技创新助力全产业链发展

肇庆市生猪产业园牵头实施主体——广东创展博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正在建设的智能化潭布生猪养殖场则打造了一个从养殖到餐桌全产业链的典范。

1个配套年屠宰30万头的屠宰场、1个1.5万吨的冷库冷链、1个配套肉制品深加工厂、1个配套熟食配送中央厨房、1个配套无抗饲料加工厂。真正形成了全封闭可溯源的一体化产业链。

“这与我们引进国内外先进养殖业硬件和软件,多方面利用生物技术,建设洁净农场、美丽农场、数字农场分不开。”广东创展博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道,潭布生猪养殖场是按照欧盟生物安全标准进行设计的现代化养殖场,部分核心设备从法国进口。采用了空气浅表地热交换系统、节能装配式猪舍、SODALEC智能环控系统、ASSERVA液态料饲喂系统、尾气集中清洗系统、紫洞增压式沼气发电、智能监测污水处理系统、数字管理平台总控和全自动洗消系统等法式和国内的先进设计。

“科技创新是我们不断加快生猪养殖设施化、集约化、智能化、生态化发展,搭建生猪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支撑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6月份,广东省即将举办首届农业科技创新产业大会,“十三五”期间广东省取得了哪些农业科技成就?“十四五”又将怎么做?敬请垂注。

【记者】唐瑞谦

【统筹】喻淑琴(18898606366)

【来源】南方农村报 南方+ 广东省乡村振兴文化服务产业园


编辑 朱斌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