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群众办实事|高中生恶意刷差评制造“网络碰瓷”,还收徒弟发展下线

广东公安
+ 订阅

商品评价是很多人在网购时,判断商品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许多商家为了维持良好声誉促进销售,会雇人“刷好评”,因此出现了“刷单”“刷好评”等兼职。

与之相对的,还有一种人每天挑选网店下单,而目的却是给差评,通过“打假”“投诉”“索赔”名义,从卖家身上榨取钱财,他们就是“职业差评师”,利用商家在意评价的心理虚构差评,恶意敲诈。

案例一

赵先生在惠州经营一家外卖店铺,并新开设了一家分店,2020年10月22日晚,赵先生发现分店竟连续收到7条差评。

赵先生向电商平台反映情况。图源澎湃新闻

当晚,一名陌生人主动添加了赵先生的社交账号,并发来了一些“差评截图”,直接表明就是自己留的差评。

赵先生表示退回全部餐费让他删除差评,但对方要求必须转账1200元,才可以删除全部差评。

图源澎湃新闻

双方协商未果后,第二天赵先生的店铺又收到7条差评,对方再次联系他时表示“现转现停,不然换执照都搞你”。删除差评的价格从1200元涨到了1800元。

案例二

曾先生在某电商平台开网店卖户外运动用品。去年,他突然接到一名顾客的电话,说在他店里买到的篮球是假货,要求赔偿。

曾先生回忆道,“我说你要赔多少钱,他就开个300元,我说赔不起,他说你不处理?好,你等着。电话里说搞我们店铺,一般这种情况我们都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我们赔个百八十块钱就算了,我那天就是188元处理的。”

2020年8月,广州南沙警方接到,多名店家报案称遭遇恶意索赔敲诈勒索,店家一开始对一两个声称买到假货要求索赔的情况并没有起疑心,但同一类物品短期内遭到大量差评和投诉,开始发觉不对劲。

经过3个月的缜密侦查,警方发现一犯罪团伙以“公益打假”为名,组织社会闲散人员在各大网购平台实施“知假买假”、制造“网络碰瓷”的行为,在购买商品后“打假人”就会以商品质量不合格或是假冒产品为由,扬言要向平台大量投诉、差评,要挟商家进行赔偿或缴纳“保护费”。

随着侦查工作的深入开展,警方逐步掌握该团伙主要成员的身份信息,2020年11月15日,南沙警方组织13个抓捕组奔赴全国8省13个地市,对13名犯罪嫌疑人实施抓捕。11月18日14时许,13个抓捕组统一展开收网行动,抓获章某(男,18岁,江西人)、裴某(男,20岁,河南人)等13名犯罪嫌疑人。

据办案民警介绍,章某背后隐藏着一个犯罪团伙,他们将“碰瓷套路”制作成教程,同时散发广告招募“下线”,传授方法和话术,再组织这些人去围猎目标店铺敲诈勒索钱财。该犯罪团伙中最小的15岁,最大的也就25岁,很多都是在校学生,一年来共发展“学徒”400多名。

经审讯,章某、裴某等13名犯罪嫌疑人,对利用网络实施“知假买假”敲诈勒索网店商家的行为供认不讳。据初步核查,该团伙通过收取“保护费”等方式非法牟利约31万元。

目前,章某、裴某等7人因涉嫌敲诈勒索已被南沙警方依法刑事拘留,2人被依法予以取保候审,4人因情节轻微被教育释放,该案仍在进一步侦办中。

曾有“职业差评师”被判刑

据公开报道,这几年发生多起“职业差评师”案件,有“职业差评师”因敲诈勒索罪被判刑。

“职业差评师”并非普通消费者,故意制造虚假评价向商家索要钱财,不仅侵害商家财产利益也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显然是违法行为,甚至可能构成犯罪。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敲诈勒索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相关规定:

  • 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财物价值二千元至五千元以上),或多次敲诈勒索(二年内敲诈勒索三次以上),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巨大(财物价值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或有其他严重情节,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特别巨大(财物价值三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以上)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那么身为卖家,面对“恶意差评”应该怎么做呢?

△及时回复,避免顾客误会

卖家遇到差评,应该及时回复。同时仔细判断对方是不是“无中生有”的恶意差评,找到对方话语的漏洞并进行回复。

△保留聊天截图、录音等相关证据进行申诉

遭遇恶意差评后,卖家要保留录音、聊天截图等相关证据向平台方申诉,在申诉的时候,除了要描述清楚具体申诉内容,同时还要附上图片,也就是评价人信息、差评内容、产品实物截图等等,这样举报成功的几率也会大大提高,平台就会删除恶意差评。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随着平台监管力度的加强和相关法律的完善,相信这些“职业差评师”终将被绳之以法,同时厅哥提醒大家。

1. 不要被高薪、来钱快等条件诱导加入任何可能触犯法律的组织或机构,“知假买假”“恶意索赔”的行为涉嫌违法犯罪。

2. 作为买家,如果真的遇到产品问题要第一时间与卖家进行协商沟通,如果给出合理的“差评”却遭到暴力威胁,要保留相关证据并报警,依照相关法律正确维权。

3. 广大经营者要规范自身行为,做到依法经营、诚信经营,不给恶意索赔之人有机可乘。遭遇恶意索赔时,要保存好聊天记录、交易记录等电子证据,第一时间报警,积极配合公安机关调查取证工作,准确说明情况,并提供涉案账号,避免因“花钱买平安”而陷入被敲诈的陷阱。

来源 | 平安广州、守护者计划、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中国青年报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