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与海珠湿地相邻的广州沥滘净水厂三期,举目望去唯见绿草茵茵,春花烂漫,几座融合了岭南民居和现代工业风格的地面建筑坐落其间。在这片生态景观的地下十余米处,来自海珠区和大学城的生活污水历经沉淀、消毒、气体除臭等工序,重回清澈,成为二围涌水的补给。
广州沥滘净水厂。
在上个月底的广州市水务精品工程工作会议暨广州水务协会年会上,由广州水投集团建设的沥滘污水处理厂三期、沥滘污水处理厂一二期提标改造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EPC)工程从众多参评水务工程中脱颖而出,荣获2020年度“广州市水务精品工程奖”。
参评广州市水务精品工程的工程必须具备设计要素、科技创新要素、绿色节能要素、安全要素、质量要素及功能要素,并体现水务工程领域示范引领作用。
与海珠湿地作伴,惠及175万人口
此次获奖的项目工程包含了三期扩建工程及配套厂内进水管网和一二期提标改造工程、一二期进水管网改迁、出水管网以及厂区管网等内容。项目从2019年1月13日开工建设,其间克服了体量大、地质复杂、降雨频繁和新冠疫情等困难,将36个月的建设工期压缩到15个月完成,于2020年4月底通水调试,2020年6月20日正式投产运行。
从左往右分别为沥滘净水厂一期到三期。
工程的投产运行使沥滘污水处理系统总污水处理规模达到75万吨/日,出水标准稳定达到国标一级A及《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表V类水标准中的较严值,服务了整个海珠区(除洪德分区污水西调至西朗污水处理系统外)、番禺区大学城小谷围地区和黄埔区的长洲岛,总服务面积达到115.5平方公里,惠及人口175万人。
沥滘净水厂三期出水口。
沿广州沥滘净水厂三期邻近海珠湿地一侧的步道而行,海珠湿地与净水厂仅相距十多米,旧时小洲村村民前往海珠湿地采摘龙眼荔枝的旧桥被保留下来,鸟啼从对岸传来,水中游鱼成群。“这里的几段步道将会连通,未来计划面向市民公众开放。”广州水投集团广州净水公司沥滘净水厂党支部书记潘南全介绍。
沥滘净水厂三期环境。
地埋式净水厂如花园,“邻利效应”带动片区品质提升
三期新建的全地埋式设计,是工程突出的亮点之一。地埋式生态化污水处理厂将污水处理设施全部转移到平均17米深到地下空间,在地下加盖全封闭完成全部污水处理过程,杜绝污水暴露;生产过程中的臭气在地下通过负压抽吸装置单向输送至臭气处理系统分片集中处理,经由地面30米高的“高空排放塔”有组织地高空达标排放,有效消除臭气外溢情况。
地埋式净水厂二沉池。
全地埋、全封闭运行,最大限度减少对周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厂区及周边空气清爽。此外,地下常年温差较地面温差要小,温度比较恒定,有利于各种污水生物处理工艺稳定运行,能量损耗低,防灾能力也较强。
原本单调的污水处理厂“变身”成为一座与海珠生态湿地相协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的生态公园,“邻利效应”突出。最近,净水厂的周边厂房也正在升级改造。
遍布海绵城市设施,净水厂“会呼吸”
沥青路面、石子造景、草地边缘的微陷……沥滘净水厂里,一处处不经意的小细节里都是对海绵城市的应用。沥滘污水处理厂三期的临建建设和顶板建设充分融入了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理念,利用透水砖、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废水收集处理等应用,收集雨水并净化利用。
沥滘污水处理厂建设应用了海绵城市,建设成为了“会呼吸”的海绵型水质净化厂。现在的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厂区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抵御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项目部雨水循环景观水池。
在对顶部花园进行海绵设计时,工程最大限度地减少建设对原有自然水文特征和水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结合地埋厂的特点以及周边环境,与环境融为一体,依水而生,以净水为设计语言的灵感,取水的不同形态,形成空间布局的形态和设计细节的语言灵感。
累计至今,这项工程已经斩获数个奖项。在环境保护方面,该工程获评2019年度AAA级环保施工示范工地。在科学技术奖方面,该工程2项施工技术获得广东省市政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污水处理厂滤池预制装配式V形槽施工技术”获得2020年度广东省市政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富水软弱地层中高压旋喷预应力锚索支护施工技术”获得2020年度广东省市政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广州水投净水公司表示,将继续践行“净化水质、造福人民”的初心使命,以“十四五”战略规划为行动指南,进一步发展多元化、一体化和生态型业务,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广州提高污水收集处理、改善水质和建设美好城市的迫切需求,为城市的发展注入绿色发展新活力,为实现基本消灭城市黑臭水体,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而奋斗,建成国内一流的水环境治理公共服务商。
【南方+记者】郑慧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