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下午,一辆中巴驶入位于潮阳区铜盂镇集星村的蔡楚生故居,让宁静的乡村多了几分热闹。来自澄海区上华镇卫生院的17名医护工作者到此参观。“上午已经来了一批45人的参观团,今年比以往来参观的人次多了不少。”负责看护蔡楚生故居的村民告诉南方日报记者。
汕头加快建设区域文化高地,明确提出推动蔡楚生电影博物馆建成使用。潮阳区积极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整理修缮蔡楚生故居,打造中国进步电影教育基地。市、区两级的重视和旅游人气的逐渐兴旺,为集星村发展文旅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年来,集星村两委班子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依托中国电影先驱者蔡楚生故居,建设丰富文化底蕴、生态环境优美的宜居家园,使村民不断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2020年,该村被认定为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
宣扬艺术人生与爱国情怀
从铜盂镇中心出发,沿着北港路,跨过神仙里大桥,远远便看到一块醒目的“蔡楚生故居”指引牌。顺着指引,笔者来到中国进步电影的先驱者、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奠基人、著名电影艺术家蔡楚生的故居。在铜盂镇农办主任陈坚辉和集星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蔡子森的指引下,记者到此参观学习。
故居由一座“四点金”和一座“厝包”组成,采用潮汕地区传统土木结构建筑,至今已近百年,仍保留完整。蔡楚生故居已列为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命名为“汕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潮阳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4年,潮阳区启动蔡楚生故居修缮工作,并于2006年正式对外开放,其时布设了“蔡楚生的艺术人生与爱国情怀”主题展览来缅怀这位电影大师。
展览第一部分“热血青年的电影梦想”介绍了蔡楚生第一次接触电影拍摄,并成为“中国电影之父”郑正秋助手的情形;第二部分“从诗般的幻梦到现实主义的转变”,记录了26岁的蔡楚生独立编导“诗般的幻梦”和“小资产优美抒情”的《南国之春》,在中国影坛崭露头角;第三部分“《渔光曲》反映现实轰动影坛”记录了蔡楚生完成轰动影坛的《渔光曲》《新女性》等现实主义电影,以艺术为媒,真实揭露当时社会黑暗的情况;第四部分“炽热的抗日爱国情怀”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身处香港的蔡楚生积极捍卫电影业,使日本帝国主义妄图利用香港建立敌伪电影的阴谋遭到彻底破产的故事;第五部分“《一江春水向东流》——战后中国电影的指路标”,介绍了蔡楚生以革命现实主义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勾起人们对抗战的回忆,当时该部电影被称为“标示了国产电影的前进道路”;第六部分“献身新中国电影事业的不灭之魂”歌颂了蔡楚生对新中国电影的奉献。
“从6月开始,预计每天都有上百人的旅游团队到此参观学习。”蔡子森告诉记者,借助蔡楚生故居与日渐增的人气,集星村正在研究谋划发展文旅等产业,一方面计划打造商贸美食一条街,另一方面利用闲置田地种植潮汕特色农产品麻叶等经济作物,发展壮大经济。
领头雁带头建设美丽乡村
走进集星村,最直观的感受是这里环境卫生整洁有序。这得益于村两委班子的团结和实干。蔡子森于2011年担任村委会主任,与村党委原书记蔡智全(今年换届退休)搭档以来,团结带领两委班子,坚持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从神仙里大桥至南熏路这条进村路,原来是一条泥土路,路边私自搭竹棚等乱搭乱建现象十分普遍,严重挤压道路通行空间,且一遇下雨天,道路泥泞不堪,影响村民出行。村两委班子急群众之所急,想方设法筹资拓宽道路。
拆临建,除杂草,实施道路改造升级工程,一切有序进行。改造后的南熏路焕然一新,宽敞的柏油路规划设置有机非车道和人行道,道路两旁种植绿化带,成为该村的示范道路。此后,在蔡智全和蔡子森的共同带领下,全村主要道路陆续实施改造提质工程,奠定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基础,得到村民群众的广泛好评。
2019年实施“美丽宜居村”工程以来,集星村大力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动,先后建成生活垃圾收集点、铺设37公里长污水管网、进行巷道路面硬化等,共完成10个建设项目。同时通过对辖区全覆盖地毯式摸排,借“厕所革命”春风,动员农户主动修建改造厕所,确保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100%。2020年完成“源头截污、雨污分流”民生项目,村民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此外,该村为每户村民分发垃圾收集桶,雇佣一支清洁队伍,每天及时清运、集中处理生活垃圾,把环境卫生整治落实到实处,并建成全村环境整治长效管护机制,极大改善村容村貌。
如今,集星村已全面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特别优化民主监督运作方式,将党务、村务、财务分项目分类别列入监督内容,设置橱窗式村务公开栏,每月公开一次村极财务状况,有效调动村民参与自治的积极性,初步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化乡村社会治理体系。
建设农民公寓解决群众住房困难
在集星村党群服务中心的附近,一座现代化住宅小区吸引了记者目光。走进这座农民公寓看到,这里规划建设有9栋7层高住宅楼,车库、绿化、休闲健身活动设施应有尽有。
“如果没有村两委建设的这座农民公寓,我们现在可能还住在跟亲戚借的老厝。”今年66岁的蔡两集深深地感慨道,住上新房后,儿子方才完成娶妻生孩等人生大事。
集星村人多地少,如何利用较少的土地解决较多村民住房难的问题?2014年,村两委班子多次召开会议讨论研究,并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向上级有关部门申办建设农民公寓相关手续,于2015年2月启动建设农民公寓。
该项目总投资5850多万元,建设资金由村民集体自筹,共建设9栋住宅楼,每栋楼分AB二梯共七层,共234套住宅楼,于2016年3月全部建成交付使用。“我们先解决住房困难群众的需求,第一批共70多户,再分批给有需要的村民购买入住。”蔡子森告诉记者,至目前已有190多户村民喜迁新耧入住。
值得一提的是,村两委允许村民先交部分房款,剩余款项再陆续交还。蔡两集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他所住的130平方米新房,购房款约32万元,但首期仅交15万元就可进行装修并入住。“感谢村两委班子的支持,他们是真正为群众办实事的有担当的干部。”蔡两集向记者坦言,至目前他还有约2万元购房余款未交,但村两委并没有对此催促。对于住进小区新房,他们口中说得最多的两个字是“感谢”。
人物简介
蔡楚生:以电影艺术激励人民团结抗战
1906年1月,蔡楚生出生于上海。7岁进入私塾学习,打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1918年,蔡楚生被父亲送到汕头市,在蔡家与人合资开办的杂货店里当学徒。1929年,蔡楚生又前往上海,在几家影片公司担任临时演员、剧务、美工、宣传、副导演、编剧等职务,并学习电影艺术的各类知识。同年,进入明星影片公司,担任郑正秋的助理导演,以《都会的早晨》《新女性》《迷途的羔羊》初显才华,并以《渔光曲》获莫斯科电影节荣誉奖。
在蔡楚生的影片中,充满了对底层人群的同情。他始终抓住最真实感人的情感,胸中燃烧着为正义而斗争的热情,如著名的《渔光曲》就充分反映了穷苦人的悲惨生活。这部电影既展示社会的贫困和压迫,又有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反映了当时中国的黑暗和混乱。
1937年11月,蔡楚生在日军的追捕中离开上海转赴香港。在香港的四年时间里,蔡楚生和其他进步电影工作者一起,对日本帝国主义企图收买华南影业的阴谋进行了有力的揭发和斗争,在他们的推动下,香港电影界表现出很高的爱国精神。
抗战胜利后,蔡楚生回上海导演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博得广大观众的共鸣。新中国成立后,蔡楚生任文化部电影局艺术委员会主任、电影局副局长,被选为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1956年,蔡楚生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7月15日逝世。1995年12月27日,在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的活动中,蔡楚生获“中国电影世纪奖”。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