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余名国际专家研讨海龙科鱼类,他们怎么说?

南方+ 记者

5月18日-21日,第四届世界海龙科生物学大会在广州召开,为期4天的会议围绕海龙科及相关生物的资源与保护、遗传与进化、养殖与可持续利用等研究领域展开研讨,来自24个国家的200余名专家学者代表线上线下参会。

主题为“基因组学和遗传学”的报告将于21日在线上召开,来自中国、新西兰、日本、加拿大等国家的学者将进行报告分享。

专家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会。

专家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会。

海龙科鱼类研究,国际正在关注什么?

海马和海龙,同属“海龙科鱼类”。它们不擅长游水,且鉴别雌雄的方式是雄鱼有腹囊,也就是常说的“雄性育儿”。如此独特的它们,研究和保护的任务也迫在眉睫。

世界海龙科生物学大会以促进海龙科鱼类及其栖息地研究、保护和综合利用为主要目标,迄今已分别在葡萄牙、瑞典和美国等地成功举办三届。

在18日上午的会议上,来自中国、澳大利亚、日本、丹麦的学者做了分享,其中2人围绕海马的“雄性育儿”展开研究。

“育儿袋是海龙科较为明显的特征,一个报告侧重于育儿袋的具体功能,另一个则侧重于育儿袋的进化。”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博士后曲朦说道。雄海马衍生出完整的育儿袋结构,雌海马将卵产进育儿袋,雄海马便开始了孕育下一代的过程。研究海马的育儿袋,有利于深入揭示动物界中繁殖器官和功能的独立演化模式。

科研人员正在研究海马育儿袋结构。

科研人员正在研究海马育儿袋结构。

不过,“雄性育儿”只是海马研究的一小部分,“想要深入挖掘信息,就要针对基因组展开研究。”本次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林强透露,南海海洋研究所正在开展针对海马基因组的相关研究,并作为牵头单位,联合国际上的其他国家共同研究。除此以外,中医药的应用、海马养殖也是值得关注的重要内容。

海龙科鱼类保护,广东可以做什么?

海马,隶属海龙科。进化速率快、易受到人类活动干扰,也被称为“旗舰物种”,其生存状态可被用来判断该生物栖息地状况。我国至少有16种海马,根据种类的不同,海马的身长也在几厘米至几十厘米不等。大部分海马分布在福建、广东、台湾、广西和海南等沿海区域。

“我国近海具有丰富的海龙科鱼类资源,但过度捕捞和生境破坏等因素也会使得海马等旗舰性种类濒临灭绝。”林强介绍道,“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都已将海马属物种列为保护对象。”

潜水调查。

潜水调查。

“被列为保护对象后,人们对海马的保护意识有所提升。”近年来,林强团队曾去到深圳湾、北部湾等地进行沿海调研。他们发现,近两年,海马在我国的生存状况有所改善。“希望未来能够建立海马保护区,实现进一步的保护。”林强说道。

本次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林强作主持。

本次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林强作主持。

本届国际学术盛会广东的成功申办,将进一步促进南海海洋研究所与国际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提升南海海洋研究所在热带海洋生物多样性基础研究、保护与综合利用等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线下参会人员合影。

线下参会人员合影。

同时,将进一步明确国际海龙科鱼类研究与保护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强化国际同行之间的深入交流与合作。

【记者】刘佳荣

【图片】主办方供图

编辑 佘余
校对 杨远云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