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录于专辑#“老有所养”深调研#
“我不想住进养老院,就想在家有人照顾。”
“养老院要有活动的地方,吃得要好,活动要多。”
“去社区长者饭堂吃饭就行啦,我自理能力还不错呢。”
“老有所养”深调研小组随机采访结果显示,老人们的需求多种多样,追求的品质也各不相同。在随机采访的样本中,55%的老人选择在家里养老,他们大多自理能力强,身体健康或与家人居住;25%的老人选择去养老机构养老,不少受到身边朋友的影响,开始考虑或已经入住了养老机构;20%的老人选择社区长者照料机构如长者饭堂等,以满足日常生活中的部分需求。
老龄化的到来,对养老市场提出了更多要求。目前市场上有哪些养老服务?对有老人的家庭而言,什么样的养老服务是迫切需求,又或是最为期待的?
老人家愿意住进养老院么?他们有什么顾虑?目前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否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
大多数老人选择居家和社区养老
广州的李奶奶70多岁了,今年初老伴过世,她一时难以走出悲痛情绪,加上自身行动不便、自理能力不强,就和女儿一家住到了一起。女儿白天要上班,就为老母亲请了一位保姆。
“我们从家政公司找来的保姆,要求做饭要好吃,对待老人有耐心,愿意做事情。”李奶奶的女儿告诉记者,他们对家政服务员没有太多要求,主要是心地善良且愿意干活。
李奶奶并不是没想过去养老院。“床位多的高档养老院贵,我可舍不得出这笔钱。”在请家政服务员之前,李奶奶和女儿曾经了解并认真比较过几家养老院的收费,每个月费用均在6000元。现在她们请回家来的这位保姆,每月工资6500元,可以服务全家人,李奶奶一家觉得更为划算。
老人居家养老,请专门的家政服务员上门照顾老人,这是不少家庭的选择。日前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老年人绝大多数都选择居家和社区养老,形成“9073”的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
从目前来看,更多家庭还是愿意选择居家和社区养老,就近养老、“家门口养老”。
广州市某怡家政公司已经经营了12年,不少都是老顾客。负责人石女士介绍,家政服务员的工作类型大致有这么几种:一种是家政员住在老人家;一种是早8点到晚8点上门照顾老人,晚上不住家;还有一种是钟点工,按服务的小时计算工资。目前在该家政公司的订单中,照顾老人的服务大多为钟点计费的订单。
从服务对象来看,居家的老人中,大部分身体还不错,有一定自理能力。一些雇主家中有老人需要专人照看,但在经济方面无法承担养老机构的费用。
石女士介绍,目前家政服务员年龄大多在45至55岁之间,女性居多,男性偏少。她认为这个年龄段的阿姨有年龄优势,“和老人比较会有共同话题,聊得开”。而且,做服务老人的工作,要耐得住寂寞,要愿意和老人相处。
记者通过“天眼查”查阅到,全国目前有近22万家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养老、老人、老年”的相关企业。
从地域分布上看,其中广东有超过2.1万家养老服务相关企业,居全国第一。从行业分布上看,养老服务相关企业主要分布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0%)、卫生和社会工作业(19%)。从以上的数据中不难看出,随着老龄化程度加剧和老年人的多样性需求,养老服务企业类型较为丰富,养老服务市场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社区养老从一餐饭开始
《广东省加快推进养老服务发展若干措施》里,明确了广东养老服务发展的时间表:到2021年,各地级以上市至少建有1家设有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或中医院等的养老机构;到2022年,社区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基本建成。
社区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可以理解为“家门口”的养老。省民政部门调查显示,在广东,97%以上老年人有居家和社区养老的意愿和现实需求。社区里的长者饭堂,就是不少老人的选择。
一位老人在长者饭堂打饭
去年受疫情影响而暂时关闭的长者饭堂,在关闭了近一年后,于今年初恢复了营业。对常去长者饭堂的老人而言,这是个盼望已久的好消息。不过,他们也提出了各种疑问:
“我70岁了,不是康宁社区的,能到康宁长者饭堂用餐吗?”“补贴为什么不一样?”“其他社区什么时候会开设长者饭堂呢?”……问题背后,凸显了老人家对长者饭堂的关注与需要。
在云浮新兴县天堂镇朱所村,居家养老服务站成了附近村子老人最常去的地方之一。
83岁的盘伯是住在附近的村民,已经习惯了每天到这里来。“能吃饭、能玩,还有医生,很好啊!”盘伯每天都会约老朋友来服务站,做做腿部按摩、下下棋、练练书法。饭点一到,就三五成群到长者饭堂用餐。
越秀区洪桥长者饭堂受到老年人喜欢
当地社工负责人介绍,养老服务站每天为村内900多名老年人提供长者饭堂服务,包括堂食和送餐,此外还有居家养老、健康管理、文体娱乐等多种服务类型。
有人喜欢,也有人旁观。独居老人陈婆婆住在广州市越秀区,她也去过长者饭堂,热闹是热闹,但她觉得人太多,排长队,有些拥挤,有时还找不到位置坐,而且,外面的饭菜太多油了。考虑下来,“还不如自己在家做饭吃”。
有的老人把长者饭堂当成了一种替代选择。广州市民李浩林的父亲69岁,爷俩平时住在一起,但李浩林白天工作繁忙,几乎不能回家做饭,所以父亲偶尔会到社区的长者饭堂就餐,大多数时候还是会到喜欢的餐厅点菜,或坐车15分钟上女儿家吃。
父亲向儿子反馈,“长者饭堂菜式没得选,时间也比较固定”。李浩林多方了解了一下,听说深圳有部分长者饭堂是与餐饮企业合作,在餐饮企业内设助餐点,“老人随时都能去吃,菜式选择也多。”他建议这种做法可以借鉴。
怕生病的老人们迫切需要医疗资源
老人家最担心的就是生病,他们对健康医护服务需求也最为迫切。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9月,广东省共有养老机构1834家、养老床位48.27万张。
“老人最怕生病喽。”85岁的许爷爷有心脏病,心脏里安装了3个支架,所以他格外“宝贝”自己的身体,哪怕咳嗽或感冒这样的“小毛病”,他都赶紧到老年病医院治疗。他最想选择医疗条件好的养老机构,“最好是医院和养老院在一起的那种”。
深调研小组在走访中发现,和许爷爷这样对医疗条件有要求的老人不在少数,而不少养老机构也已经从原本的康复照料为主向医养结合方向转型。
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
广东省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0月,全省共有医养结合机构298家,比上一年度增加了78家,纳入医保定点的医养结合机构共172家。
记者曾到广州越秀银幸养护院调研,这家养护院有广州卫健部门批复设立的首家康复医疗中心,与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共建康复病区,晓园北项目内设中医门诊部,还有院区与周边7所三甲医院建立重症转诊、专家坐诊和绿色通道等密切合作。
越秀银幸副总经理钟旭敏表示,老人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几类:患了病,需要综合医院进行诊治;康复后,需要康复医院开展康复治疗;重病康复后无法自理的,需要护理员作长期护理;身体好转但家庭无法照顾的,需要养老院提供养老服务。
钟旭敏坦言,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极其有限,养老与医疗资源彼此孤立,医康护养资源整合发展成为迫切需求。他认为要构建“康复医疗+养老机构”的康养综合体,整合康复医院、专业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优质资源。另外,在他看来,实现医、康、护、养一体化,才能满足老年人全方位的需求,也是解决上述供需不平衡现状的有效办法。
目前,在全省1806家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中,84.3%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99%的医疗机构建立了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此外,全省提供居家社区上门医疗卫生服务机构9315家、建立了22000多张家庭病床,为475万老年人提供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编者按】
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64亿,占18.7%;广东60岁及以上人口约1557万人,占12.35%。
这些数据再一次揭示了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人口老龄化,真的来了!
这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而我们关心的是,要实现老有所养,养老服务能否跟得上?围绕这个话题,“老有所养”深调研小组开展了一组调查。
相关链接
【策划】洪奕宜
【记者】关喜如意
【图片】关喜如意 实习生 温清
【出品】南方日报“老有所养”深调研小组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