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堂 | 我该拿你怎么办?当“青春期”遇见“中年期”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
+ 订阅

最近,#成都49中学生坠亡事件#,牵动了许多父母的心,使青少年自杀问题再次成为全网焦点。

为何在人生中最具活力的阶段,一个孩子会选择自杀,选择和世界告别?这是匪夷所思的!

心理医生在临床接触大量个案时,发现很多父母有很多的疑惑:

  • 为什么孩子以前那么优秀,突然间就厌学了?

  • 为什么小时候和我那么亲,现在却躲在房间里不愿和我说话了?

  • 为什么印象中孩子一直开朗活泼,现在却会自残自杀?

有时候爸爸妈妈的某一句话,孩子就会立刻跳起来,情绪崩溃,甚至跑到顶楼要跳下去……

为了给父母们答疑解惑,近日,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开展了第一期“家长学堂”。

本期讲座由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心理医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郝静琴,儿少科心理医生、儿童游戏治疗师陈泽珊以“当青春期遇上中年期”为主题展开。讲座吸引了众多家长朋友参与,会场座无虚席。

郝静琴老师授课

01

众所周知,孩子正值青春期,这是一个充满变化与矛盾的时期。同时,初中生家长则已步入中年,面临来自生理、工作、婚姻、子女教育和社会支持等方面的“危机”。“青春期遇上中年期”的独特结合导致了初中生与家长之间的亲子关系呈现出特有的面貌。

郝静琴老师指出,当发现自己的孩子看自己的角度从仰视、平视再到俯视,然后慢慢发展成越来越多的争吵,没有像小的时候那么听话,开始有自己的想法,而且更在乎自己的自尊和感受的时候就预示着孩子的青春期到了,在这个时期,孩子和父母会发生特别激烈的冲突和矛盾,尤其是家长容易把孩子的学业成绩放在第一位,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对此,郝静琴老师表示,要想当个称职的家长,不能只盯孩子的学习,更要关注孩子自身的成长,善于发现和挖掘孩子自身的潜能以及体现自我价值的优点。

随后,她对四种类型的家长进行了精彩阐述:

第一,权威型家长:高奖励、高要求、模范家长;

第二,专断型:低奖励、高要求、唯我独尊;

第三,放纵型,高奖励、低要求、娃就是天;

第四,忽略型:低奖励、低要求、你是我娃?

她希望家长们能通过“家长学堂”成为权威型的父母,让孩子接收到更好的亲子关系。

陈泽珊医生授课

02

为了让父母知道了解孩子更多的心声,“家长学堂”在筹备前拍摄录制了孩子对家长说的话,视频中,孩子说:“爸爸妈妈给我吃好的,用最好的,但我们要的更多是理解和陪伴”、“你们以前总说我太胆小,但是我一直在让自己变得勇敢了,请你们别再责怪我”。

孩子们的心里话让家长们深受触动,眼眶红了,他们感动,他们反思……几位家长把他们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困惑和思考讲出来:孩子想要的“自由”是什么?为什么孩子不懂得感恩?孩子没有站在父母的角度考虑问题,为什么把最好的东西给孩子了,孩子还是不理解?

心理医生陈泽珊根据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从孩子的成长环境(极其丰富的物质条件,多元的意识形态,飞速发展的信息环境)、兴趣爱好(喜欢动漫、二次元、cosplay,甚至模仿自残、自杀行为)等为家长现场解答、释疑。

她指出,父母不要用“病人”的眼光看待孩子,他们是遇到了困难,不懂得怎么与家长沟通,所以以激烈的方式封闭自己,隔离人群,以这样的方式保护自己。

随后,陈医生详细介绍了父母和孩子在沟通中存在的几个误区:

1、父母协同养育程度较低。

比如父亲过于严厉,母亲过度保护,父母意见不一致产生冲突,给孩子造成痛苦等。

2、期待太高情感忽视、缺乏尊重。

情感忽视在家庭教育中非常明显,比如家长可能自己玩手机,孩子坐在旁边,虽然在一起,但孩子没有感受到与父母情感的交流,缺乏家的氛围和感觉。

3、注重行为而不是品格。

比如看重学习、分数、课堂表现,而忽略了孩子的品格、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方面的培养。

4、教育制度VS现实生活。

比如父母希望孩子上个好的高中、大学,会对孩子说‘你只要学习好就行了’,久而久之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缺乏社交能力,进入社会的时候就暴露出来,如很难建立亲密关系,和父母情感疏离,从而影响到未来和伴侣、孩子的关系。

03

抑郁症是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很多人都以为只有成年人才会“纠结”其中,事实上,年幼的孩子同样会遭遇抑郁症。

活动中,一位妈妈分享了她如何正确对待、帮助自己的孩子治疗抑郁症的真实故事。从这个故事里,家长们深受启发:我们该如何正确的看待抑郁症,我们该怎样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空间?当孩子出了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帮孩子走出困境?

家长分享

孩子遭遇心理健康危机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但“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从不愿接受孩子患有抑郁症到积极接受心理治疗、家庭治疗,这位妈妈用母爱一点一点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她说:“女儿患有抑郁症一年多,这个过程中我们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和力量,因为对于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比一个家庭的温馨和谐更重要的,没有什么比健康更重要的,积极面对、包容、倾听孩子,什么困难都会迎刃而解。”妈妈身上所体现的知性,让人触动。

04

本次活动,受到家长们的一致好评,表示收获很大,以下为课后家长反馈的部分内容:

课堂内容有针对性、能知道孩子的心声与需求;

了解到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心理隔阂与心理认知;

能知道孩子的心声与需求;

孩子情况不好,想想家长是否真的没问题?

父母需要协同共同养育孩子;

认识到应该以怎样的眼光看待孩子;

了解到与孩子沟通的误区;

……

对于后续的课程,家长们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

二胎如何相处?

如何改变孩子对于正常作息及户外运动必要性的认知与实施的主动性?

孩子叛逆的原因和孩子网瘾的原因;

孩子为什么不理解大人的辛苦?

抑郁症什么时候可以判断停药?

如何恢复抑郁症孩子失去的意志力?

怎样跟孩子沟通?

……

接下来,“家长学堂”将会针对家长提出的问题继续开展系列课程,给融洽的家庭关系助力,教育引导家长关注孩子心理健康、掌握孩子心理特点,心理医生和家长协同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