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龙船啦!”
5月19日(农历四月初八)上午,荔湾区泮塘村沿袭传统民俗,在荔湾湖公园内“龙船窦”进行“起龙船”仪式,包括祈福、起龙船、清洗装饰龙船和试扒龙船等多个环节。受疫情影响,沉睡了足足“两年”的老龙终于重现水面,吸引众多市民前来见证,现场鼓乐声、欢呼喝彩声不绝于耳。
“沉睡”两年的“仁威”老龙出渊。
雄壮威武!“仁威”老龙出渊惊四方
上午9:00
伴随着龙船鼓咚咚响,彩旗迎风飘扬
荔湾泮塘村民从梁家祠出发
分工抬旗帜、烧猪、祭品、龙船鼓等
浩浩荡荡走向荔湾湖内的“龙船窦”
村民们出发前往“龙船窦”。
阿嫂们点燃香烛
十位寓意“十全十美”的长老祭拜祈福
随后将斋菜散入水中献祭
传统祭拜仪式后
大概40多名壮汉跳入湖中
先将积压在龙船舱内的泥沙掏出
再合力摇松龙船底的泥浆
抽起龙身,将里面的积水勺出
龙船慢慢浮上水面
村民们合力起龙。
岸上市民游客欢呼助力
4艘龙船在众人合力之下顺利“出水”
清理、装龙头龙尾
精心打扮后
龙船焕然一新,神气昂然
老龙顺利“出水”。
其中一艘具有400多年历史的“仁威”龙船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争相拍摄,可谓“C位”出镜。
荔湾湖公园岸上长枪短炮,人山人海。“我第一次知道荔枝湾有起龙舟仪式,也是第一次观看,场面十分震撼,心情十分激动。”被锣鼓声吸引过来的江姨忙着拍照。
起龙仪式吸引大批市民围观。
起龙船场面十分壮观,但大家是否都清楚藏龙于水底的缘故?原来,广州属于南方多雨地区,天气比较潮湿,普通木制品都非常容易发霉,更何况是每年都必须下水一次的龙船呢?然而南方水乡的先民们早已想出了对策,采用坤甸木制作、浸水坚韧更易保存,船会越来越坚固,颜色会越来越深。每年龙舟竞渡之后,人们将龙船深埋于河沙之下。
如果说浪遏飞舟,百舸争流是端午龙舟活动的高潮,那么起龙仪式就是系列龙舟礼俗的开端。接下来,泮塘龙舟将去南海区探“契爷”盐步老龙,以及到荔湾区坑口、茶滘、葵蓬等地方“省亲”,今年也会参加广州市国际龙舟邀请赛。
村民试扒龙船。
李凯帆是土生土长的泮塘人,“我从小听着村里流传下来的‘四月八,龙船透底挖’的民谚长大,至今已经有二十多年的起龙仪式经验。团结奋发、顽强拼搏的龙舟精神激励着我在学习上、工作上、生活上屡败屡战,一往无前。”
李凯帆已有二十多年起龙仪式经验。
活态新生 传承传播龙舟非遗文化
可以说,以龙船为表征的民俗文化是一种生活记忆,更是留住乡愁的方式,它所蕴含的文化魅力和力量更值得铭记、传承和弘扬。参与仪式中有部分年长的老村民,他们见证了泮塘龙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见证了越来越多新时代的青年人参与到传播龙舟文化的队列,这些新青年为“民俗文化瑰宝”的发展与传承注入了新活力。
龙舟文化代代传承。
今年,荔湾区提出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发展目标。区域深厚的文化土壤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可以看到,荔湾区在不断深挖泮塘五约历史文化街区的民俗文化内涵,突出区域特色旅游资源优势。“五月五·龙船鼓”系列民俗文化节活动品牌已经擦亮;融入龙舟岭南特色文化元素,描绘泮塘水乡邻里和谐生活场景的彩绘墙成为网红打卡点,打造出西关特色的泮塘社区邻里花园。
往年的荔枝湾涌龙舟竞渡盛况。
荔湾区传统龙船分布地图。
通过活化民俗文化、老建筑、老故事等宝藏“存量资源”,与当下经济发展、商旅融合、游客品位等“新需求”相匹配,荔湾区传统文化资源借助旅游载体迸发蓬勃生机。
【文字 荔湾区融媒体中心 古宝仪】
【图片 荔湾区融媒体中心 王誉臻 张荣】(部分图片源自广州荔湾发布往期)
【视频 荔湾区融媒体中心 张铭健 张荣】
【编辑 邓菲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