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首次”!中国天眼FAST再传好消息

打开
南方Plus广东头条新闻资讯平台
打开

今日面孔|公寓免租15天,应届生“拎包”闯深圳

打开

国家移民管理局:今年上半年3.33亿人次出入境

打开

又一个“首次”!中国天眼FAST再传好消息

打开
南方Plus广东头条新闻资讯平台
打开

纪录片《奇妙的蛋生》:不生孩子,人生就不完整吗?

南方周末
2021-05-19 15:53
+ 订阅

▲ 在纪录片《奇妙的蛋生》中,上海一家提供辅助生殖的医院里正在等待取卵的女孩。(优酷供图/图)

全文共5604字,阅读大约需要12分钟

“女人不生孩子人生不完整”——陈璐过去一直把这句话视作施加在女性身上可憎的压力,慢慢地她发现孕育过生命的女性,的确有独特的美妙体验。不过,她依然认为这句话不值得传达,“因为人生不完整太普遍了,可以把同样的词替换成,‘你在上海没有一套房非常不完整’‘三十岁之前还没有赚到一百万,你的人生不完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得失判断。”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 | 南方周末记者 李慕琰

责任编辑 | 邢人俨

杨媛草38岁那年怀上了孩子,对她来说这不是一个纠结的决定,她有单纯幸福的童年,一直渴望成为母亲。但是,和大部分职业女性一样,她把这个决定一再推迟,工作奔忙停不下来,总觉得下一年才是更好的时机。

经历了一年多的焦虑和寻医问药,杨媛草加入了高龄产妇的行列。十月怀胎意外地顺利,她形容自己像只快乐的小鸟到处乱窜,连孕吐都逃过一劫。代价是生完之后,每天起床后的几小时双脚疼痛,头三个月几乎不能直立行走,杨媛草只能侧着挪步,像只滑稽的螃蟹。

短暂的产后抑郁找上门来,杨媛草变得敏感暴躁。一天凌晨两三点,她喂了两小时奶,孩子依然吃不饱,哇哇哭个不停,她自责又赌气地把孩子递给月嫂,宣布不喂了。“我看你的奶水确实不是很多。”月嫂说。杨媛草的怒气几乎把房顶掀翻,“我都这么痛苦了,你有什么资格来评价我?”

后来她向月嫂道歉,月嫂宽慰她,这不算什么,这样的母亲她见过太多了。

生育之后,一切放慢了脚步。踩着高跟鞋四处谈判开会的生活,变成了平底鞋、宽松衣服和童车。1980年出生的杨媛草24岁在伦敦创办了一家电视制作公司,将英国节目模式引进中国,被视为《中国好声音》《中国达人秀》等节目成功的关键人物。她只休了四个月法定产假,但作为一家公司的CEO来说实在漫长,免不了听到评说,“生了个孩子被打回原形”。

2020年3月,杨媛草决定拍摄一部探讨生育的纪录片。“生不出孩子的女人就是不会下蛋的鸡”的说法仍在网上流传,杨媛草坚决驳斥,给片子起名为《奇妙的蛋生》。

和杨媛草恰恰相反,总导演陈璐是个三十岁出头的年轻女性,她不喜欢孩子,没有生育的意愿。团队其他主创大多也是女性,无论生育与否,都有各自的立场和见解,激烈的争论时有发生。

陈璐乐见这些女性的感知进入纪录片,她过去的作品多是历史军事类,生育题材让她兴奋,“当你想讨论任何性别话题的时候,性、同工同酬、容貌焦虑,都不会像生育有这么明确的问题凸显,以及生物学的不平等。如果我想做个女性主义的作品,直切生育问题是最有力量的。”

“我们做过调研,生育确实是大家最关心的话题之一,与每个家庭的生活都息息相关。”该片总监制、优酷纪录片中心总监张伟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我们认为女性在面对这个话题时很有发言权,所以通过这种纪录片的形式,来表达来自基层家庭最真实的声音,我们也站在女性的视角去面对生育的话题和选择。”

杨媛草和团队走访了七八十位拍摄对象,最终呈现了二三十个案例,从生育困难、辅助生殖、生育意愿和失独家庭等多个方面讨论生育背后的众生百态。

2021年4月底,纪录片《奇妙的蛋生》在优酷播出。优酷数据显示,超过六成观众年龄在18-34岁之间,观看节目的女性观众达到65.7%。

1

“你是真的爱你的妻子,还是为了生孩子?”

刚开始进入上海J医院拍摄,杨媛草很局促,这里专攻辅助生殖技术,许多生育困难的夫妇前来求诊,她漫无目的地搜寻愿意聊聊的人。很多人看见镜头就转过脸去,杨媛草勉强地劝说,“没事,戴着口罩呢”。她估计自己搭讪了上百人,才找到几个愿意开口的。

小五是这种情况下坦然接受拍摄的人之一。他患有无精子症,和妻子结婚十年无子,他们决定采取供精的方式,也就是由别人的精子来受孕。虽然孩子将和小五没有血缘关系,但他愿意接受,“最起码是她生的”。

因女方不能生育的家庭则有截然不同的境遇。欣欣患有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只能选择供卵,公立精子库已经遍及全国,但卵子库尚未建立,她和丈夫只能等待爱心赠卵。卵源非常稀缺,可能要等上三五年。双方父母已经闹僵,婆家下了最后通牒,一年之内,怀不上就离婚。

杨媛草跟随欣欣和丈夫回到他们在安徽农村的老家,公公婆婆的态度强硬,反复强调他们只有一个儿子。杨媛草把婆婆单独拉到一旁,尝试和她沟通,“咱们做女人也不容易,你说这要是换了我们生不出娃……对吧?做女人不容易,对吧?”“现在传宗接代,不行!”老太太依然坚决,随后沉默地走出了画面,只留下杨媛草尴尬地站在镜头里。

“每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价值观不可能是一致的,你跟他们高谈阔论的时候,他们更关心普通的事情。”杨媛草反思。

J医院对面的求子公寓聚集了来来往往的求子夫妻。旅馆主人陈姐经历了十年的人工授精,最终有了孩子,她就像公寓里的护士长,照顾着这些做试管的姐妹们。辅助生殖需要经过痛苦的取卵,胚胎移植后不一定能存活,每个过程都花销巨大。杨媛草遇到的一对年轻夫妻三年做了2次取卵、5次移植,已经花费了30万元。

公寓里的四川女孩文霞总是低着头,三年前她曾来过,现在攒到了钱,再次和丈夫小丁来尝试试管婴儿。丈夫结婚时就告诉她,自己有传宗接代的任务。文霞总觉得对不起丈夫,“别人都活得理直气壮,我感觉我活得好悲哀。”

他们的精子和卵子都没有发现问题,胚胎植入子宫后,最终不幸流产。文霞给拍摄团队发短信,自己被老公和婆婆赶出家了。文霞提出离婚后,小丁要求文霞把辅助生殖花去的60万元赔给他。

杨媛草赶到小丁家,和他们沟通了四五个小时。小丁坚持自己的立场,杨媛草问他为什么会有还钱的概念,小丁笑了一下,“人家都说,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她没有出来混,她是真心爱你嫁给你的。”杨媛草非常生气。

“生育这件事很难去评价,他们对孩子的渴望,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杨媛草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但有些言论、有些态度,就是错的,劝是没有用的,我不是去调解家庭矛盾的,我希望这样的故事被记录下来,能够让更多的男性去反省,你是真的爱你的妻子,还是为了生孩子?”

陈璐同样在摄像机后克制了自己的怒气。纪录片立项前,陈璐写了一个假想的故事,就是这类因生育困难导致的家庭冲突,制片人认为这过于理想化,很难精准拍到如此激烈的冲突。结果,就在跟拍不久后,欣欣和文霞的家庭果真落入了这样的结局。陈璐受到巨大冲击,“说明在中国比较底层的婚姻中,没有孩子,女性被离婚是非常普遍的事情。”

陈璐采访过男科医生,得知如果丈夫精子有问题,女方提出离婚的非常少,大多数女性会选择原谅、寻求其他解决方法,甚至不要孩子。同样的问题问妇科医生,妇科医生却说,“太多了,没有孩子离婚的太多了,有一些在我诊室里就吵起来、打起来了”。

“为什么压力都在女性一方?发生问题的时候,不管原因是什么,承受压力和苦果的是女性一方。”陈璐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拍完这些生育困难的男男女女后,陈璐身边的看过片子的男性朋友都不约而同对小五表示钦佩,他们认为男性接受供精是更了不起的决定,惊讶于他怎么敢接受拍摄。陈璐很诧异,“我们拍了这么多人物,大量的女性打开了她的生活状态,甚至妇科手术让我们拍摄,你竟然会觉得小五这个角色是最难的、是最勇敢的?”

“一个男人没有能力生育,似乎获得了更多的怜悯。”杨媛草总结,“医院都叫妇产科,是有连带关系的,相当大部分人的意识里,是否能产是妇女的问题。但在很多人的认知里,男性在生育上的贡献或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则是盲区。”

2

“为谁生、生什么?”

杨媛草采访过一位妇幼保健院院长,考虑到医学上的安全性,这位院长不支持冻卵,提倡女性在适龄阶段生育。杨媛草指着陈璐问院长,“我们导演三十几了,也没有完全想当丁克,就是现在不想生,你对她有什么建议?”院长说,“我建议你,少跟冰冷的机器在一起,多跟可爱的小孩在一起,你就想生了。”

陈璐经常无辜地成为拍摄中的“反面教材”。面对那些苦苦求子的女性,陈璐感到疑惑:孩子有那么重要吗?刚开始她设计了很多采访问题,拷问她们为什么这么努力求子、为了升学或职业发展是否付出过同样努力等等。

陈璐拍摄了一些产后不久的母亲,以证明生育难以想象的损伤,疼痛、漏尿、哺乳时被咬破乳头,在她看来都很可怕。但是,每当她们说起成为母亲的获得感和快乐,总会得出“一切值得”的结论。陈璐有些怀疑,“怎么可能?媳妇熬成婆,还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在杨媛草看来,生育带来的愉悦很难用语言来描述。以前听人谈论“生命延续的快乐”,杨媛草理解不了,有了孩子之后才真正感受到。另一种快乐是看到她的父母和孩子在一起,不亚于任何工作成就带给他们的自豪,“那种温度能够融化心脏”。

直到后来,陈璐看到国外一部有关婴儿的纪录片,其中讲到母爱的“bonding”(连结)来自怀孕和分娩过程中产生的催产素,使得母亲和孩子从生理上有了情感连结。她才明白为什么很多女性长辈会说:你现在不喜欢小孩,以后自己生了自然会喜欢。

拍摄到后半段,陈璐感受到越来越多女性对生育真心实意的渴望。一些失独母亲经历丧子之痛后仍盼望下一个孩子,一些女性把生育当作生命某个阶段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这些获得感都是真实的。

陈璐意识到,她一直想提倡的生育自由,潜台词是女性可以选择不生育,但却忽略了另一种重要的自由——选择生育的自由。“当一个女性选择做全职太太或是选择承担母职,她依然是独立女性,这个选择是她自己内心发出的,是一个负责任的选择,我们仍然要包容、支持和理解她。”她对南方周末记者说,“生育压力是两面的,选择生、迎合传统价值观也不好,抗拒它、转向自我的发展,又有更大的社会压力压向你,独立女性变得非常孤独,她像孤岛。”

拍完纪录片后,陈璐回到家,母亲委婉地打探,经过这次拍摄,有没有想生小孩?“没有,看了那么多人做试管这么痛苦,非常没有尊严,我更不想生了。”母亲说,“妈妈不干涉你,我想跟你说,我没有生你之前也很不喜欢小孩,从来不觉得可爱。我生了你之后,觉得很开心,很值得。”

“女人不生孩子人生不完整”——陈璐过去一直把这句话视作施加在女性身上可憎的压力,慢慢地她发现孕育过生命的女性,的确有独特的美妙体验。不过,她依然认为这句话不值得传达,“因为人生不完整太普遍了,可以把同样的词替换成,‘你在上海没有一套房非常不完整’‘三十岁之前还没有赚到一百万,你的人生不完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得失判断。”

对于片中的很多女性来说,生育自由并不在于是否想生,她们有更现实的烦恼。“她们不是焦虑生不生、何时生,而是为谁生、生什么?”杨媛草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为了家庭生,为了丈夫生,还是为了自己生?生什么,就是生男生女不一样。这是传统观念和社会舆论造成的,左右了她们的人生和命运,这是最大的困境。”

文霞显然是为丈夫而生。第一次跟拍文霞取卵,文霞为了省两千元麻药钱,甘愿忍受取卵针戳入的剧痛,陈璐问她疼吗,她说,“不疼,我希望多来几下,来一下就有一个卵泡,能够实现我丈夫的愿望。”

欣欣无法怀孕,回到娘家,请求父亲出钱为她做试管,否则婆家就要离婚。父亲不答应,欣欣指责他,“你有什么可理直气壮的?现在是你们的女儿生不出孩子。”

陈璐花了很长时间去理解这些女性在婚姻中的处境。文霞被小丁赶出来后,回到了四川巴中的老家,陈璐去往巴中,想去劝她摆脱婚姻。结果文霞告诉她,“我太想要一个拥抱了”。

陈璐这才发现,文霞想通过完成丈夫的愿望,让丈夫爱他。“很多女性是以爱这个男人为前提、想生孩子的,孩子成为了他们沉默的婚姻关系中最大的爱的表达。”

欣欣和父母激烈争吵时,也吐露了心声:丈夫对她真的很好,她很想为他生个孩子。“欣欣你要知道,爱不是报恩,孩子不是用来报答他对你的爱的。”父亲说完,欣欣愣住了。

3

“这和成功失败没有关系”

《奇妙的蛋生》的拍摄团队里,除了需要体力的摄影师,大多数成员都是女性,不过这只是偶然组建的结果,并不是为了女性题材而特意为之。

陈璐希望男性也参与到讨论中来。剪辑和调色环节的男同事加入后,陈璐观察到,男性看片过程中会尴尬,并有轻微被冒犯的感觉。即便他们支持两性平等,也忽然不知道该如何对生育问题表态,“好像说什么都是错的”。

陈璐请一位男导演去和小丁沟通,商榷离婚事宜,对方拒绝了她。他认为没必要拆散这对夫妻,文霞离婚后可能没办法照顾好自己。陈璐有点失落,这位十分尊重女性的男导演,依然无法理解文霞的处境。

镜头内外,拍与被拍的女孩们成了朋友。制片安迪的任务是联系采访对象,无意中承担了和这些女孩谈心的工作。杨媛草观察到,安迪就像欣欣的心理辅导师,一路上帮她发现优点,把她从极度自卑中拽出来。欣欣的父亲曾指着陈璐对欣欣说,“你看那个姐姐也三十多岁了,没有结婚、没有小孩,人家很好的。”

拍摄团队在求子公寓第一次见到文霞时,她扎着马尾,耷拉着脑袋很少抬起,离开小丁后,她剪了一头清爽的短发。婚前她曾在日本打工,并非没有眼界,后来回乡相亲结婚。“她其实是有能力养活自己的,她真的是嫁给了爱情。”杨媛草感叹。

文霞离开小丁回到老家后,对安迪和陈璐说,“你们好勇敢,能够做自己的事情,自己赚钱,不用看别人的脸色。”陈璐安慰她,“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挫败感,有很多没有做成的事情,就像你一直想要生孩子却没有达成一样,这和成功失败没有关系。关键是,现在的生活是你想要的吗?”

文霞和小丁已断了联系,她嘱托陈璐帮忙问对方,能不能心平气和地离婚。小丁仍然不肯松口,坚持要60万元。陈璐和他理论,凭什么要这些钱,试管是二人共同的努力。小丁说,文霞再婚可以多收一笔彩礼,而自己却要背债。

小丁觉得委屈,娶妻生子是天经地义,祖祖辈辈的观念都是如此。陈璐质问他,“你不觉得你对于文霞过于苛刻?你没有非常爱你的妻子。”“爱有什么用?”小丁反问。

陈璐劝文霞,如果觉得不舒服,一定要离开那个环境,否则想在其中争取生存空间,“太难了,太委屈自己了”。

几个月后,摄制组对几个主人公进行了回访,想看看她们的变化。欣欣凭借绘画天赋成为了早教机构的老师,自信开朗了不少,对于等待卵源也不再那么焦虑。文霞离开了巴中老家,在上海松江找了一份工作,自力更生,离婚的事至今没有解决。

“回访的过程中,最明显的一个现象,就是那些女孩子的自强自立。”杨媛草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我们没有拍心灵鸡汤的女性励志纪录片,女性天生的悟性是很强的。”

在这些故事里,有人成功怀孕,也有人选择放弃,还有更多人依然奔波在艰难求子的路上。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226
+1
您已点过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去南方+听新闻

精选频道点击切换频道
学习
首页
本地
读+
南方号
粤港澳大湾区
党建
经济
文化
国际
体育
南方报业小记者
南方报业精选
南方都市报
南方农村报
观点
电影文娱
社会
健康
视频
视评
+音
广东人大
百千万工程
教育+
南都湾财社
创投
南方优品
美食
文创
马上办
茶业
直播
视界
消费
温泉
旅游
房产
科技
汽车
South
非遗
成长
N视频
惠你钟村
粤龙合作
国防军事
广东退役军人
绿美广东
青春广东
广东援疆
电子竞技
广东科技发布厅
广东乡村振兴发布厅
健康广东
广东应急管理发布厅
广东市场监管发布厅
广东金融发布厅
广东税务发布厅
广东国资立体发布厅
广东电信发布厅
广东自然资源发布厅
广东生态环境发布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