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他用38年不断探索与表达

南方+ 记者

查看视频>>>

视频

在快门按下的前一秒,物体承接着光线,透过镜头聚焦在取景框上,舞动的英歌表演者、韵味浓重的群众文化被站在看客人群中的陈华南记录下来。

陈华南。

陈华南。

2008—2020年期间,陈华南的《跳火堆祈新年》《潮汕正月的阳光》《普宁英歌迎春图》等18部摄影作品先后入选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广东省美术书法摄影作品联展。

其中,《天地豪情——普宁英歌》更是于“2008中国(承德)第二届国际摄影大展”中荣获金奖,创下了揭阳市摄影作品在国际性大展中首次获得最高奖的纪录。因作品多源于当地的群众文化,加上独特的摄影角度、巧妙把握光影关系成就了他独具一派的摄影风格,也一次次刷新了他在普宁市基层宣传文化的“咖位”。

陈华南的摄影作品《天地豪情——普宁英歌》。

所谓的人生开挂,不过是厚积薄发。近年来,一个个嘉奖记录着陈华南一路走来的印记。他于2017年5月,被评为揭阳市第九批优秀专家和拔尖人才;2017年7月,被省委宣传部评为广东省基层宣传文化能人;2019年5月,被评为揭阳市宣传思想文化拔尖人才;2020年6月,被评为广东省基层先进文化工作者;2020年11月,被广东省群众文化专业研究馆员、副研究馆员资格评审委员会评为副研究馆员职称……每一项荣誉的背后是陈华南在群众文化方面的探索与努力。

多彩的非遗

从群众生活中挖掘

初见陈华南,在普宁市文化馆。上午10点的文化馆曲声悠扬,潮剧戏曲爱好者齐聚于此。普宁市文化馆作为一个公共文化的窗口和平台,这里汇集着当地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文化。而这些与当地民风民俗紧密相关的艺术,在陈华南看来是只属于普宁的特定记号。

“‘普宁英歌’‘普宁嵌瓷’‘普宁豆酱制作技艺’‘普宁贵政山茶叶罐制作技艺’……现在普宁的非遗项目高达97项!”陈华南如数家珍地讲述普宁非遗工作的历史与文化;继而,他在柜子里拿出自己与同事编撰的《普宁英歌(大型图文集)》《普宁文艺》等文化刊物,图文并茂地介绍着。这一刻,办公室里的每个人听得入神,他的肢体语言、表达词汇甚至是眉眼之间,满是掩饰不了对群众文化、非遗文化的喜爱与自豪。

普宁嵌瓷,多装饰于潮汕民间的庙宇、祠堂和民屋“四点金”、“下山虎”等建筑物;属于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普宁嵌瓷,多装饰于潮汕民间的庙宇、祠堂和民屋“四点金”、“下山虎”等建筑物;属于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再干不了多久,就要退休了。”语音刚落,空气中有一丝丝遗憾的气息。今年60岁的陈华南,是普宁市文化馆的馆长,也是一名扎根基层工作38年的工作者。

近20年来,扎根普宁市文化馆的陈华南热衷于当地的民风民俗,几经挖掘,多次组织培养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人员,成立一支基层非遗普查队伍整合申报普宁大地上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据统计,目前普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97项,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省级项目7项、揭阳市级项目37项、普宁县级51项。

画作与照片

群众文化的艺术表达

走进陈华南的办公室,放眼望去,那记录着群众文化的画作与摄影作品不在少数,而这背后的故事自然离不开热衷挖掘基层群众文化的陈华南。

“群众文化源于群众生活。基层采风中总是会有许多珍贵的镜头,需要我们用工具化、机械化的载体去记录,用色彩或影像去传递这些有情感的场景或者事物。”在基层工作的38年中,画具或相机是陈华南基层采风不可落下的必需品。

“对于用绘画表达基层人文这件事,我自己也谈不上是什么时候想这样干的。但喜欢画画更像是与生俱来的。”

交谈中我们了解到陈华南从记事开始,艺术之光开始照亮他往后的每一个阶段。幼儿时期的他,热衷画画与剪贴,绘画课上总会加入自己奇思妙想的创作;少年时期,对艺术的狂热越发明显,三天两头趴在文化馆门口的宣传橱窗,仔细观察《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广东画报》等刊物的插画,现在说起当时那股认真劲儿还让人感动不已。

“上世纪70年代初,没有网络、手机,电视还是黑白的成像,通信信息也还是闭塞的。有些时候为了临摹一些宣传橱窗画报上的创作,需要多次往返宣传橱窗观察,也会凭着记忆或是带着画本记录。”陈华南回忆说。

1980—1983年,青少年时期的陈华南在汕头工艺美术学校学习,接受美术理论、素描、水彩、油画等专业技能教育。自小对艺术的追求与专业院校的培训在那段时期相互交融。

 青少年时期的陈华南。

青少年时期的陈华南。

“专业院系的系统授课让我有了较大的提升,也增加了我出外采风创作的机会。”陈华南说。1985年,在一次采风创作的契机下,陈华南和画友来到厦门写生。在写生大海海景时,他便在思考为何不尝试用相机记录眼前瞬息万变的浪花?

这个问题浮现于脑海中时,陈华南便花了100多元钱在附近买了一台虎丘牌胶片相机。这放在上世纪80年代,100多元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也许是油然而生对美术的认知,凭借着已掌握的色彩与构图基础,陈华南的第一卷胶片冲印出来后的成像便获得同行画友的赞赏。紧接着,他带着这部胶片相机回到普宁,开始记录跟拍基层工作中的群众文化。新鲜的艺术表达形式在质朴的群众生活中显得格外受人瞩目。“当时,我将表达普宁群众文化的照片送到摄影界前辈老先生们眼前时,他们推荐我将作品送去比赛参展。”在获得摄影前辈的指导与认可后,陈华南将作品带出普宁,甚至是带出广东走向国际参加各式各样的摄影展。自此,普宁的群众文化在外地的摄影展上有了一席之地。

自幼喜爱绘画,青少年时期与摄像结缘,回顾过去38年的日子,如今正值花甲之年的陈华南依旧热衷于带着画具与相机,乐而不疲地走街串巷做着挖掘与传达群众文化的工作。

 陈华南和基层非遗普查队伍赴西陇村进行市级非遗项目普宁西陇灯笼作相关调研活动。

陈华南和基层非遗普查队伍赴西陇村进行市级非遗项目普宁西陇灯笼作相关调研活动。

基层的磨炼

他坚守38年不离初心

从1983年毕业至今,陈华南先后到普宁市流沙电影院、普宁市文化局、普宁市文化馆工作,辗转于美术宣传干部、摄影部主任、艺术刊物主编等身份。而今时今日身为普宁市文化馆馆长的陈华南,依旧坚信群众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回想38年前,初入普宁市流沙电影院的陈华南负责绘制电影院门口的大幅电影海报。“毕业后机缘巧合地到电影院工作,画海报、走街串巷到乡下、工厂门口张贴电影影讯海报,都是我当时工作中的重点内容。”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迎来了“春天”,中国电影也迎来了初生,人们对文化的滋养有着急切的渴望,促使陈华南坚信即便深入基层宣传的日子辛苦,但其意义至关重要。

“基层的磨炼是必修课。电影院的工作也与群众文化紧密结合,虽然创作内容枯燥,但是唤醒当地群众去追求艺术,促进群众文化发展也是一件值得一直干下去的事情。”当时每到新电影上映,陈华南便化身为一台印刷机,重复画着同样的电影海报。尽管现实生活中的工作内容无法与天马行空的创作平衡,但在陈华南看来,只要目标是能够促进群众文化发展的也是值得的。

而谈起2007年任普宁市文化馆馆长,2008年任馆党委支部书记,2009年兼任普宁市文联副主席,同年兼任普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至今的日子。陈华南坦言,尽管肩上的担子变重了,也一直走在多方面探索与挖掘普宁非遗文化和群众文化的路上。

“文化馆的职能是组织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挖掘与保护非遗文化以及做好日常培训工作。这些年来,文化馆的变化不能做到一蹴而就,但是每一年都在求着有新的面貌。”拿非遗板块来说,去年,普宁市文化馆的公共展览文化场地得到扩充,展览设备也得到逐渐完善。“文化馆作为基层文化、群众文化的示范性指导场所,本身就必须打造好、建设好!”陈华南说。

工作中的陈华南(右一)。

当地学校组织学生走进普宁市文化馆参观学习。

据了解,2008年、2012年、2016年普宁市文化馆在陈华南的带领下连续三次组织申报,使该文化馆获得国家文化部评定为国家一级文化馆的殊荣。

【记者】唐楚生 张冰纯

【视频】张冰纯 林碧鸿

【照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 冰子
校对 曾慧雯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