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百年沧桑,金字招牌。在时代变迁中,一大批具有浓郁岭南文化特色、驰名中外的老字号不断孕育、发展、传承。这些历史悠久的老字号不仅是品牌的象征、历史故事的载体,还是民族品牌的集中代表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饱含着人们对“烟火气”的记忆。
守得住经典,当得了网红。在新发展格局大背景下,新业态新模式加快迭代发展,老字号面临的内外环境、工艺技术等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众多老字号纷纷推出迎合年轻消费者的新品,掀起国潮消费新风尚。为不断擦亮老字号“金字招牌”,推动老字号创新发展,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联合中华老字号工作委员会,即日起推出“老字号·新活力”系列报道,展示老字号广货新魅力。敬请垂注。
5月12日,全国“老字号嘉年华”活动广东站启动,来自商务部对1128家中华老字号企业的调查显示,84%的企业处于盈利状态,半数利润率超过6%,近年来,随着国潮消费不断升温,国货品牌崛起,一大批老字号重焕生机。
广州酒家作为餐饮老字号代表,历经80余载,仍在老广们的餐桌上占据重要席位,成为粤菜的一面旗帜、一张名片。其中秘诀何在?让我们跟随广州酒家集团总经理赵利平一起去寻找答案。
赵利平
从一盅两件到首家饼屋,成长紧贴时代脉搏
广州酒家的成长紧贴时代脉搏。
上世纪三十年代,在食肆林立的广州西关文昌南路上,商人陈星海创办了一间西南酒家(广州酒家前身),并登报宣传酒家早午供应美点,引领了当时大酒家的早茶之风。
1939年西南酒家经历战火重建,更名“广州大酒家”,取意“食在广州”;到1956年,广州大酒家完成公私合营后再次易名,就是如今众人皆知的“广州酒家”。进入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大潮浪起珠江,全国经济全面复苏,也带动了餐饮业的兴旺,国内众多老字号酒家纷纷引入外资开始转型。
但身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酒家却面临着严峻的市场挑战,店铺陈设老旧、人员老化,经营理念僵化滞后。面对困境,广州酒家以37万元净资产向银行抵押贷款400万元,对广州酒家重新改造装修,并开社会招聘之先河,引进和实施新式的经营管理方法。广州酒家因此从“头顶电风扇,脚踏花街砖”的老字号,华丽转身成一家拥有室内园林及空调、地毯、吊灯的现代化餐厅。
与此同时,上世纪80年代,北上广大城市开始流行面包西饼,广州酒家敏锐得嗅到这一商机后,于1986年在广州十八甫开出了首家饼屋,售卖面包西点,以及月饼等传统广式点心。自此,食品进入广州酒家的发展历程中,并逐渐成为与餐饮并重的业务板块。
1995年,集团成立利口福食品公司,正式进军食品加工制造领域,成为广州地区首个改“坐商”为“行商”的餐饮企业,在全国餐饮业办食品工业中率先走出第一步,奠定了今后“餐饮立品牌,食品创规模”的发展方向。
一年卖出1200万盒月饼,大数据指挥销售与生产
CBNData《中华餐饮老字号城市创新报告》显示:每逢节日,传统老字号销量会增幅显著。广州酒家更是凭借一盒广式月饼横扫全国中秋市场,近期经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认定,广州酒家利口福月饼2019年产销量超1200万盒,连续第八年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一。
“对于年产销量上千万盒,曾有人担心货品都能销售出去吗?是否会积压、过期?”赵利平说,“的确,以往我们产能只能达到几十万盒,现建起了4家现代化工厂,产能一下提升数倍,如何实现有效销售,若看过广州酒家的大数据系统,这些疑虑便会打消。”
“在生产车间,每一盒月饼出厂前都会印上一个‘身份证’,以保证产品可溯源,通过这些‘身份证’汇集的信息,我们可随时调整生产方向。”赵利平举例谈到,如果数据显示,月饼还积压在经销商手中,未销售出去,则提醒工厂控制产能;如果全到达消费者手里,说明月饼完成销售,市场还有需求,工厂便会加紧生产。“可以说,整个市场都在我们视野范围内,风险可控。”
全自动机器人月饼包装生产线
不仅如此,作为降低制作成本的利器之一,广州酒家引进全国首条全自动机器人月饼包装生产线,生产线共有5个工作站,每个站点机器人分工合作,且在传送带跟踪管理及视觉系统配合下,效率高达1600盒/小时,仅一条机器人生产线便能日产约4万盒月饼,一个月能生产月饼接近100万盒,生产效率对比普通的月饼生产线接近翻一翻。一条需要28人的生产线,现在只需5人,最大程度降低人工和生产管理成本。
近年来,广州酒家集团加快了智能化、数字化和信息化发展步伐,生产车间实现半无人化,刷蛋液、月饼入托等生产基本由机器完成,只是在包装等环节还需人力。广州酒家目前拥有番禺、茂名、湘潭、梅州这四个生产基地,一天产能达几十万盒。其中,新建成的梅州基地以数字化工厂为建设目标,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引入先进生产设备,致力于打造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协同联动的数字化平台。目前一期建设加速推进,已完成主体厂房建设,拟于 2021 年上半年投产,满足日益增长的速冻食品市场需求。
“广州酒家正加快推进食品制造中心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以新机制、新模式和新路径激发经营发展新活力。”赵利平如是说。
一个核桃包3年卖出1亿元,餐饮反哺食品工业
实际上,广州酒家在发展食品加工业的路上,质疑声总不绝于耳:广州酒家难道要在美食的路上越走越远?同样的质疑在其他老字号身上也曾出现,狗不理包子就因被吐槽沦为速冻包子而冲上热搜。
在赵利平看来,作为行业的引领者,总需要敢为人先的智慧与胆识,“对于质疑,我们让事实与数据来说话。”
去年受疫情影响,餐饮行业遭遇寒冬,幸得冷冻速食业务,帮广州酒家熬过了寒冬,并实现逆势上涨。2020年财报显示,广州酒家食品业务营业收入为26.96亿元,同比增长17.70%,其中月饼系列产品共实现营收13.78亿元,在总营收当中占比为41.91%;速冻食品营收为7.75亿元,在总营收当中占比23.57%,同比增长40.08%。
2020年6月广州首届直播节上,广州酒家天猫旗舰店进店流量增长超60%,端午粽子、速冻点心、饼酥礼盒等产品秒杀产品瞬间秒空,通过天猫、京东、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广州酒家在销售业绩、品牌认知度等方面都达到预期。
“食品工业扩大了我们的消费半径,从时间到空间都得到了极大延生,让广州酒家这个品牌走出广东,走得更远。”
“反过来,餐饮又反哺食品加工业。”
赵利平分享说,“餐饮中很多销售、创新的成果被移植到食品中,经典案例如核桃包,这是广州酒家餐饮店中的一道爆款点心,我们将它转换程速冻食品销售,3年卖了1亿元,这样的销售成绩是餐饮门店难以企及的。餐饮做好了,消费者对食品有信心,餐饮经营者对口味的挑剔,保障了食品的品质与口味,餐饮的研发助推食品产品的推陈出新。”
“门店餐饮只能做一日三餐,即便翻台率再高,也不能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而食品工业是无限的,只要市场需要,我们可以24小时开足马力生产。”
赵利平表示,广州酒家的工业食品与餐饮,两个业务板块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他们相辅相成、同频共振,形成协同效益,共同擦亮“食在广州”这一金招牌。
餐饮是根基,3年内老店全部旧颜换新装
在加快布局食品加工板块的同时,广州酒家的餐饮业务也在不断求新、求变。
“餐饮是广州酒家的根基,而狗不理包子衰败给同行的教训之一,就在于丢掉本业去押宝食品工业。”赵利平强调,“广州酒家将会持续把‘餐饮+食品’双轮驱动的势头更大化。”
目前,集团正着手对餐饮门店进行升级改造,赵利平介绍,“3年内,所有的广州酒家都会变一个模样。”陶陶居是最好的样本,位于广州荔湾区第十甫路、有着141年历史的茶楼“陶陶居”总店,经过约两年半的修缮后,消费者有焕然一新的感觉。
“当然,这种变,不是统一变,”赵利平强调,不是让广州酒家所有门店都像陶陶居那一样复古,“我们的旧门店改造分三种类型去操作,一种保留传统岭南风,例如文昌路、滨江西店,这两家延续经典菜单的同时,还要挖掘岭南文化历史内涵,比如具有岭南古风的‘南越王宴’,以及仿唐、宋、元、明、清的‘五朝宴’,最近还在开发民国菜式。”
第二种门店充满现代气息,菜品、装潢走商务路线,例如沿江店、富力盈通店等,门店不同于以往的传统设计,新店呈现出的更多的是“新”广府文化风格;没有了古色古香的花灯、榕树、亭台楼阁,用气韵高雅的满洲窗、水墨灯饰、锅耳墙建筑风取而代之,更符合时下的流行审美风格。
第三类门店,便是老广们熟悉的家常风,如广州酒家东山店,前去消费的以老食客居多,一家三四代人在此叹早茶,所以此门定位更亲民,好吃才是硬道理。
赵利平希望,广州酒家的餐饮门店不仅提供美食,还是一个窗口。通过它,食客享受粤式美味,感知文化;通过它,老广寻找味觉记忆,连接情感;通过它,粤菜大厨传承技艺,守正创新。
老字号焕发新活力,关键点在何处?
不能倚老卖老、找准定位去发力
——广州酒家集团总经理赵利平
老字号有利有弊,利在于老字号历经岁月磨砺,仍然能够经营下去,说明其品质的可靠性,值得信赖;弊是在人们心目中,老字号意味着落伍、老土。那么敢于走出历史光环,主动接受现代市场的挑战,是谋求新生的老字号必须迈开的第一步。
老字号不是“免死金牌”,老字号不能“倚老卖老”。
再有名气的老字号最终也要被新生事物替代是客观规律,老字号文化传承应尊重市场规律,利用市场机制决定谁应该活下来。
当前新零售、新消费已成为流通领域的热词,老字号企业在升级转型中焕发新活力,不仅要接受互联网思维,创新经营模式,更要守住老字号的“魂”——文化内涵和城市符号。要以传承创新为引领,以产品品质为核心,探索新时代企业发展新路径。
在品牌定位上,老字号要有清醒认识,找准定位,既不应一味迎合年轻人市场,推出不合时宜的产品与服务,也不能一味守旧。要对企业进行梳理,根据不同消费群体优化定位、细分产品。
在经营管理上,将产品标准与消费群体对位、与社会评价对标,建立健全供应链管理体系,加速企业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水平;在品牌形象重塑上,创建品牌发展标准,探索全新开店模式和新业态,在品牌迭代复制和新品牌孵化等方面发力,力求促进老字号企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总而言之,老字号要改变,不怕慢,只要能动起来,就能看到希望。
【出品】南方产业智库
【策划】陈韩晖 程鹏 赵兵辉
【统筹】赵兵辉 马华 李劼
【采写】李劼
【摄影/剪辑】周中雨 马华
【片头】周鑫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