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日军侵占香港。一大批抗日进步文化人和爱国民主人士被困香港,人身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在中共中央安排下,全力以赴营救抗日进步文化人士,而惠阳区秋长街道的双田、茶园村,正是当年“秘密大营救”的途经点。近日,惠阳区计划将当年进步人士的暂住点打造成一条红色文旅线路,铭记峥嵘烽烟历史的同时,发展乡村文旅产业。
榴兆楼,位于惠阳区秋长街道茶园村,一进置三门,中间为门楼,门上嵌一青石匾,阳刻“榴兆楼”三字。开启木屏门,还依稀可见梁架上雕刻的精美图案,这是一座传统的清代客家围屋,见证了惊心动魄的营救历史。
秋长茶园村驻村第一书记 叶平忠:这个榴兆楼,是我们“秘密大营救”其中的一个点。要重新加固翻修外墙,在不改变里面结构的前提下,重新翻新它,下来我们的方向是这样子。
据介绍,当年茅盾、廖沫沙夫妇、胡风、张友渔、叶以群、韩幽桐等20多位文化人士,就是先到榴兆楼暂住几天后,才被护送到惠州东湖旅店等地,再被转移至河源、韶关等地,顺利抵达大后方。
同样位于茶园村的老宅嗣前新居,也属于“秘密大营救”的途经点之一。
近年来,惠阳区大力保护“秘密大营救”中的红色遗址,计划将茶园村的日新学校改造成茶园村“秘密大营救”的展示馆,集中展示“秘密大营救”中发生在茶园村的故事。目前,展馆蓝图已经设计完成,预计今年6月完工。
秋长茶园村驻村第一书记 叶平忠:我们茶园村根据秘密大营救这几个点,每个点连起来,然后以点带面,形成一条红色路线。现在我们是想把这段历史比较完整地体现出来,我们再去找多点线索把这段历史串联起来,再来展现给大家看。
“秘密大营救”行动从1941年12月起至1942年6月结束,历时半年多,被营救的文化人士、民主人士和其他人士共800多人。这一批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的成功营救,延续了中华文化血脉,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场惊心动魄的秘密大营救,是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血脉相连的集中体现。穿过岁月的烽烟,探寻80年前“秘密大营救”的路线,惠阳区秋长街道双田村的双田老屋、双禄桥等地,同样见证了这段惊险而光荣的历史。
红色资源不仅是一种文化旅游资源,其中蕴含的革命精神与力量,更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目前,双田村正积极配合惠阳区挖掘更多本地鲜活有趣的革命故事,吸引更多群体走进双田,开展主题教育,发展红色文旅,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惠阳区委组织部 吴学珊:建党100周年之际,我们区委组织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和双田村党支部一起挖掘红色革命历史资源。我们打算把双田建成红色革命教育基地。
惠阳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欧阳文君 赵晓雪
通讯员:黄炜琪
编辑:朱光阳 黄丽珊
原创 转载需注明:惠阳区融媒体中心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