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华:打造世界级空海交通体系,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十四五”专家访谈

南方经济智库
+ 订阅

张国华:打造世界级空海交通体系,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十四五”专家访谈

从优化“一群五圈”城镇空间格局到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都离不开现代交通体系的支撑。广东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将建设世界级综合交通枢纽,提升综合运输服务水平,加快形成“12312”交通圈,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工业文明时期,是人跟着产业走,在绿色生态文明和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和资本跟着人才走,人才跟着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走。”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总工程师张国华表示,广东一方面要把破解交通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不均衡作为都市圈建设的“牛鼻子”,另一方面要打造世界级空海交通体系,积极参与全球资源配置。

《南方日报》5月19日A10版报道

《南方日报》5月19日A10版报道

完善轨道航空网络

推动中高端服务业发展

南方+:“十三五”期间,广东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率先突破1万公里,铁路运营里程达4869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065公里,世界级机场群加速构建。如何评价这些建设成绩?

张国华: “十三五”期间广东在交通基础设施和经济建设上的成绩非常显著,并与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等万亿级产业集群共同支撑起广东的现代经济体系。跟建设交通强国的要求相比,广东特别是珠三角也是走在全国前列,并正由“从无到有”到“从有到好”“从有到强”转变

南方+:广东要如何推动这种转变?

张国华:很多人说,广深高速堵车一小时,全球电子信息产品就涨价。我认为这说明三个问题,其一,以广深高速公路为交通轴线的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集聚了世界级电子信息硬件制造产业链,但在交通建设和物流效率上还有改进的空间

其二,和传统的公路、港口相比,机场和高铁在中高端服务业、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等方面的推动力更强,要特别注意将这些基础设施与创新融合起来。香港把西九龙高铁站和西九龙地区融为一体,打造香港最具活力、最具创新的城市空间。如果把广州南站和周边区域也融为一体,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就将从高速公路为轴线变为以高铁为轴线,建立起超大城市高效协同体系。

其三,有了先进的硬件设施,还要配置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提高运行效率,提供更好的服务。广东要深入研究如何让基础设施实现高效规划、高效建设、高效运营,并与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南方+:工业革命以来,每一次产业变革都伴随着交通方式的升级换代。

张国华:每一种交通方式都对应了一种交通基础设施服务,也都对应了一种产业结构。比如,钢铁化工等资源能源性产业,就需要铁路和水运这样低成本运输方式,中低端制造业通常希望产品快速流通,对应的就是高速公路为代表的公路运输。

高端消费性服务业以及电子信息为代表的通信制造产业的最大特点是需要信息快速交换,而在各种方式中面对面交流目前还无法取代,因为眼神、气场、情绪等同样可以传递重要信息。作为信息载体的人在空间上的高效转移也就更加重要,对应的是航空、高铁、地铁等组成的高效客运体系。

回到广东看,要特别关注以轨道、航空为代表的现代客运体系跟金融专业化服务、科技创新在空间上的结合。对专业化高端生产服务业来说,人的集聚是关键,而人的集聚又带来基础设施的共享,专业化分工程度、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人跟着环境走

建设生态文明增强绿色引力

南方+:近年来,从国家到各个省份,都提出城市群、都市圈建设。广东“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构建现代化都市圈体系。培育壮大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等五大都市圈。

张国华:在我国现代化的道路上,关键要解决好“四化”的问题,也就是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其中城市化是最复杂、最关键的,因为城市化是工业化的载体、市场化的平台、国际化的舞台。

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化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制造业向伦敦、纽约为代表的大城市集聚;接着,大城市土地、劳动力、环境成本上涨,这些制造业转移到了周边中小城市,中心区呈现衰败;最后,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金融科技、互联网+等生产型服务业兴起,在大城市中心更加集聚,带动城市中心区复兴,并形成大城市为中心、大中小城市协同、建立在轨道交通网络上的都市圈、城市群,这也是我们当前所处的城市发展浪潮。这就要求在都市圈、城市群建设上,交通一体化要先行,产业一体化做突破口,城市群一体化作为空间载体,然后推动市场、生态环境等全方位一体化,特别是把破解交通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不均衡作为都市圈建设的“牛鼻子”和主体,而不只是视为配套服务。

南方+:这对广东下一阶段的发展有何启示?

张国华:人在空间上的迁移,产业间上的变迁是决定一个区域未来发展的两股关键性力量。

如今,这两股力量的发展逻辑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工业文明时期,是人跟着产业走,建工业区建厂房,产业工人就跟着来了。在这个阶段,珠三角交出了一份让世界羡慕的答卷。但在绿色生态文明和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和资本跟着人才走,人才跟着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走,这也是我们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绿色发展的意义所在。

建世界级空海航运体系

积极参与全球资源配置

南方+:今年2月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加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极之间联系,建设综合性、多通道、立体化、大容量、快速化的交通主轴。广东“十四五”规划也提出,建设世界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形成“12312”交通圈。

张国华:世界级的城市群,与其世界级空海航运体系是高度匹配的。尤其是机场为代表的航空网络,机场在世界航空网络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往往也就代表这个城市在世界城市网络里所处的位置。

从世界城市的排名来说,首先是伦敦和纽约,其次要关注亚太地区,北京、香港位置都很靠前。未来,广州、深圳和香港要进一步加强互动协同,借助已有的世界级机场、世界级港口,形成更加高效的世界级空海交通体系,提升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

南方+:为什么资源配置如此重要?

张国华:今天的全球化进程虽然有一些曲折,但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以机场、高铁、海港代表的交通基础设施和5G代表的通信基础设施,二者协同起来是打破传统地理疆界的利器,是争夺资源要素的关键。

新的全球经济超级版图有这些特征:第一,谁掌握了跨国供应链,谁就能成为全球资源的组织者;第二,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和合作更多转变为以中心城市为主导的合作;第三,线下线上融合形成的创新功能区正在涌现;第四,开始出现在经济领域的影响力超过政府部门的世界级企业。

南方+:这对广东意味着什么?

张国华:这四个特征在“十四五”期间甚至到2035年会更加凸显。对广东来说尤其要注意三个趋势。第一,生产性服务业正在制造业中全面分化;第二,每一次产业分化都带来了经济效率数量级的提升;第三,农业、工业能否转型升级都不取决于自身,而取决于有没有更高服务水平的金融、科技等专业化服务。

我建议,广东未来的产业布局可以分成三个方面。在农业上,有条件发展大规模农业的地区要构建智慧物流体系、智慧仓储体系,有机生态农业要以精准时效为特点的高效物流产业做支撑,高铁沿线的农业要跟文化旅游结合;在制造业,广东未来的中高端产业集群要与高速公路网络、港口科技创新体系,按照绿色、智能的方向不断优化布局;在金融科技产业,围绕机场、高铁、轨道、市郊铁路等交通枢纽,催生一批多层次多网络的创新中心体系,支持粤港澳大湾区更好参与全球合作。

南方+:广东还需要做怎样的努力?

张国华:广东要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一定要将粤港澳大湾区放在全球经济地理里筹划

从全球贸易经济格局来看,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是围绕环大西洋经济圈,第三次、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心逐步转移到亚太地区。也正是在这种重心转移过程中,珠三角逐步成为国内经济的领跑者。放眼未来,以传统工业革命为根基、更多依靠资源消耗的发展方式不可持续,必须走绿色生态发展的道路,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携手实现现代化

粤港澳大湾区正处在环太平洋和环印度洋贸易圈的枢纽位置,在集聚创新要素、辐射带动周边上拥有极佳机遇。同时,还要在国内推动与海峡西岸、长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等重要区域互动,提升战略支点价值。

【记者】王彪 黄应来

【拍摄】王彪

【剪辑】万稳龙

【海报】麦瑜瑜 邱洪添

【策划/统筹】黄应来 吴哲

【出品】南方经济智库


编辑 李卓
校对 杨远云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