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城这个古村落,换新样貌了!

惠州文明
+ 订阅

围门楼、墨园古井、大夫第、老书室、茂记大屋、英记大屋、义记大屋……墨园村作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10多栋约350间古建筑保存完好,是惠城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一个古建筑群。

墨园大夫第距今有200多年历史。

近年来,惠城区一盘棋推动乡村振兴,打造多个美丽宜居村,墨园村作为重点打造的特色精品村,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实施“美丽家园”创建活动,留存古村面貌,引入社会资金,盘活古村农文旅资源,发展乡村美丽经济。墨园,在以“新颜”迎“新生”。

古村吸引投资焕发活力

“墨乡清初始定居,跑马圈地赢先机。一方热土育八姓,人杰地灵尽称奇……”站在明清旧宅前,听村里老人将墨园“跑马圈地,滴墨成围”的故事娓娓道来。

“以前,墨园给外界的印象是沉静的美。我们想打破古村沉寂的美,让墨园村‘灵动’起来。”墨园村党总支部书记刘红兰带头先干起来,墨园村两委干部规划出墨园游3条路线,并组织培训了10名墨园村导赏员,结合自己经历“讲活”古村历史。

风景如画的墨园村。

墨园的名气渐渐起来后,吸引了投资人。2017年,两位外地年轻人租下一栋100多年历史的老房,改造成民宿“墨园里”,并打造成一个自然教育和研学旅行的基地,结合墨园村特色推出东江观光、插秧体验、木工制作、古法造纸等20多项活动,每年吸引广深莞惠5000多名学生参与。

墨园村两委也与民宿投资方开展深度合作,民宿优先聘请村民实现村里就业,优先推广销售墨园特色农产品,村民为研学活动提供服务增收。去年,墨园村人均收入达12520元,比3年前多了近2000元。

乡村变美处处是“打卡”点

乡村变化令人瞩目。年前,墨园村各个角落开始忙碌施工起来:重新设计候车亭和进村标识牌;沿着新铺沥青村道走进去,路旁妆点各色三角梅,串串小红灯笼点缀着沿路路灯,路两旁是开阔的稻田风光;入村小公园设计了柴木编制的座椅,结合一圈圈层次铺设的鲜花草木,成为入园拍照火爆“打卡”点……

墨园村入村小公园成为拍照火爆“打卡”点。

“一转角就瞧见墙上古村意境、乡村家园风貌,真的让我又意外又惊喜。”游客张文勇多次听说墨园古村故事,初次进入乡村游览,让他耳目一新。

“在古村变美的同时,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刘红兰表示,如今,村民对乡村振兴的信心更足了,对乡村发展的底气更足了。

村民张燕霞的丈夫外出打工常年不在家,家公行动不便,两个孩子在上学,家里经济条件比较拮据。随着墨园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少村民获得就近就业的机会,张燕霞便是其中之一。她到村附近的振兴农场干活,工作时间灵活,不仅可以照顾家里老小,一个月还有两三千元收入补贴家用。

据悉,结合惠城区委八届十次全会提出激活乡村版“双创”的要求,墨园村牵头组建“青年创业群”,希望带动更多在外打工的墨园年轻人回乡创业。青年人回乡创业,可以带动就业,更可以带领村民致富。如今,“青年创业群”已成为墨园青年交流平台,不仅带动就业,更推动村民积极参与村内活动。

“横沥将以墨园村为中心点,着力建设美丽蓝村、蔗埔等村,串珠成链,打造东江画廊,以文旅推进高质量乡村振兴建设,努力让横沥的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横沥镇党委书记杨惠强介绍,未来将进一步依托墨园村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资源,辐射周边乡村,打造体验式传统文化乡村旅游胜地。

文图:惠州日报记者谢菁菁 通讯员余晓琳

编辑:张清瑜

审核:许丹红 王琰 刘腾

由惠州文明网综合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