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有基层情怀,我也不会跑这么远。”说这话的是赤坑镇中心小学校长张海碧,在他27年教育教学经历中,他有多年基层经验和管理经验,如今他重返基层教育,在任职赤坑镇中心小学校长的短短几个月中,从他的视角和经验出发,阐述一直被视为教育公平“神经末梢”的乡村学校现状。
“短缺”与“固态”还原农村教育之难
“在我的教育理念中,安全绝对放在第一位。”张海碧指着校门口的方向,他回忆起今年2月份初到学校的场景:因学校旁边施工,从校门口到后门差不多有几十米的围壁;老师缺少办公地点,只能在板房中办公。
“观察到这个现象,我紧盯施工,确保安全,在最短的时间内,拆除了围壁,搞定了教师办公室。今年四月,全校师生已经搬进了宽敞舒适的新教学楼。”办学硬件设施可以大变样,但是乡村学校弱而小的现状却难以从根本上改变。
“现在农村很多校长都不想干。”张海碧苦笑地道出农村教育现状。学生少、教师短缺、优质教学资源匮乏都在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张海碧指出,这个原本可以容纳1500名学生的中心校,目前只有771名学生,52名老师。“包含中心校在内的所有学校,总学生人数为1356名,底下的学校几乎都是麻雀学校”。
学生越来越少,老师也越调越远。“有一年,直接调走了70名老师,优秀的、有能力的教师全都到城里去了,那我们乡下的孩子怎么办啊!”张海碧感到心痛,但真正令他担忧的还有人思想的固化。“任中心校长这两个月期间,我一直在观察。我发现乡村教育无法改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人的思想问题。有些教师不想改变,不想动,不想评职称,对于自我没有成长要求,一个人固守于当前的形态,何谈发展和进步呢?”
自曝“家丑”,揭秘农村教育困境
“哭穷”、“哭累”、“哭难”是一些乡镇校长面对农村教育现状内心的无力感表现,“事实摆在眼前,‘哭’解决不了问题,我来当成中心校长,首先要先把整个学习气氛带动起来。”张海碧乐观地说道。
张海碧深知“有学上”和“上好学”的区别,他举例某学校的三年级某科考试成绩平均分为十几分,“如果我来当校长,面对这样的成绩不改革也不创新,我会很舒服。但是这样我对不起家长,也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尽管张海碧自曝“家丑”,但他也坦言,这样的成绩不能单怪一方,家庭教育、孩子本身素质,教学资源都是提高教学成绩的关键一环。“我们这里大多数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严重,还有一些本身残障的孩子,我们乡镇一级的资源也远远无法提供更多的辅导。”这几点几乎做到“全国统一”的乡村教育难题让张海碧发愁。“因为种种原因,在乡村,在这里教育总是无法发挥到最大能量”。
开设图书角,组建足球队,建立艺体中心
基础教育怎么抓?仅仅是听几堂课,弄几个课题吗?张海碧认为不是,应试不是唯一出路,农村孩子更要有自信。自信从哪里来?从一本书对孩子心灵的浸润,从足球场挥洒的汗水开始。
课间活动,赤坑镇中心小学的学生在楼梯角的书架上,拿下喜欢的书,奔奔跳跳地回到教室翻阅起来。看到这一幕的张海碧很欣慰,“以前学校里面的书都是‘藏’起来的,我来了之后,把原有的书整合起来,设置开放式图书馆,让我们乡村的孩子也能随时随地随手实实在在地闻闻书香,这书是宝贝,但是不要让它跟黄金跟珠宝一样藏起来”。
张海碧翻阅起手机相册,照片上是一只小足球的合照。“我们把孩子送到南图小学那边,跟着那边的老师一起训练,孩子们非常高兴。”孩子的开心就是张海碧的开心,“接下来我们将建立艺体中心,加强孩子体质培养,拓展学生素质教育。”对孩子今后的发展,张海碧早已有计划。
不破不立,创新与改革并重
坚持党建引领、组建管理团队、成立教研中心和艺体中心,这三点是张海碧想要破解目前赤坑镇农村教育现状的初步计划。“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我们海陆丰这块土壤并不差,应该结合本土的实际,引进外来理念,培养本土的人才。不破不立,除了兢兢业业本本分分做教育,还要壮士断腕,痛下决心地去创新和改革”。
“愿景很美好也很现实,只要不忘初心,同心协力,未来必定可期。”这是张海碧在他朋友圈写的一段话,是他的目标,也是他的坚持。
【撰文】肖烨 颜雪妮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