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五四”爱国运动。消息传到潮州城,群情激昂。首先在省立金山中学堂(1952年迁往汕头,今为汕头金中)和省立惠潮梅师范学校(今韩师的前身)中引起了极大反响,这两所学校爱国的师生纷纷集会,发表演说,组织爱国示威游行。5月7日,金中、韩师、潮安的县立女高小、城南小学、第一高等小学、茶阳大埔旅潮小学等在城30多所中小学校的2千多名学生,举着校旗,拿着写上“打倒北京卖国政府”“誓死不承认二十一条”等口号的小纸旗,在西门火车站广场集中,列队进入城中各主要街道游行,宣传救国,查缴日货,响应北京学生爱国运动。10日,潮州学生救国联合会成立,会长余心一(金中生),副会长罗定鼐(韩师生)。城东图书社成立救国演讲团,工人联合成立潮州工界救国联合会,农民组织农界救国联合会,以女教师女学生为主体的妇女救国联合会也成立了,还有童子救国演说团、新青年救国团、英年救国团等。各校还组织了演讲队,利用傍晚或自修时间,轮流上街开展反帝爱国宣传,号召各界同胞一起行动,抵制日货,反对一切卖国行为。
“五四”运动爆发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新文化运动进一步发展为以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运动。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先进分子以救国救民、改造社会为己任,重新考虑中国的前途,探求改造中国社会的新方案。他们纷纷撰写文章、创办或销售刊物,有的还成立社团,以介绍、传播和研究国外的各种新思潮。
1921年夏,留学日本归国的李春涛出任金中学监(教务长),后任代校长。他在校期间创办校刊《金中月刊·进化》,宣传新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了一批进步青年。
李春涛(1897—1927),又名清荣,笔名景山、赤麟,1897年生于潮州城区(今湘桥区)上西平路刘察巷15号。
光绪三十一年(1905)他进入县城城南学堂(今城南小学)读书;民国元年(1912)进入潮州中学堂(今汕头金山中学)。其时,民国刚成立,年轻的李春涛为了表达对孙中山的景仰,著文时曾用“景山”的笔名。1917年9月,他和彭湃同赴日本留学于东京早稻田大学,攻读三年制的专门部政治经济科。在学期间,他俩经常一起切磋,成了莫逆之交,还发起组织“赤心社”,学习《共产党宣言》,出版油印刊物《赤心》。
1921年夏毕业回国。同年秋,李春涛应聘任潮州金山中学教务长,不久代理校长。在其影响下,许多学生接受进步思想,走上革命道路。“左联”常委洪灵菲就是其中之一。1922年初,李春涛接受彭湃聘请前往海丰任教,担任第一高等小学国文教员。在校期间,积极引导学生关心社会问题。1923年9月,李春涛回家探亲,在刘察巷家中接待彭湃,应约撰写《海丰全县农民泣告同胞书》。通过李春涛的引荐,郭仰川、谢汉一等潮安工农运动骨干,结识了彭湃,并一起商议开展工农运动,实行工农联合的事宜。1924年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自1925年底起,李春涛以国民党左派身份,担任由毛泽东主编的《政治周报》编辑工作。
其时,在中国共产党帮助下,汕头国民党改组,李春涛当选为国民党汕头市党部委员、宣传部长。国民党潮梅特别委员会成立后,又被选为特委委员。1926年1月20日《岭东民国日报》出版,周恩来推荐李春涛担任报社社长。他把握革命方向,亲自撰写重要评论和文章,使该报在指导潮梅地区的革命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时李春涛已信仰马克思主义,恳切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党组织认为,在国共合作条件下,他还是以国民党左派的身份开展工作,对革命事业更为有利,故未吸收他入党(周恩来称其为“党外布尔什维克”)。
1926年下半年,国民党反共活动猖獗,统一战线内部的斗争日益尖锐。李春涛坚定地站在工农群众和共产党一边,坚决反击国民党右派的进攻。1927年,国民党右派镇压工农运动,背叛孙中山倡导的“三大政策”。对此,李春涛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由于他主办的《岭东民国日报》宣传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坚持反帝反封建,捍卫工农群众的利益,因而引起了国民党右派和土豪劣绅的仇恨,不久被免去报社社长之职。
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后,潮梅警备司令以讨论工作为名,通知李春涛和共产党负责人到警备司令部开会,企图把汕头地区的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领导人一网打尽。当李春涛和廖伯鸿(中共党员)等人到达开会地点时,即被国民党当局逮捕。
4月27日深夜,国民党当局把李春涛、廖伯鸿等强行套进麻袋,用刺刀刺死后抛于汕头石炮台海中,海潮上涨时,烈士的尸体被冲上海滩。经汕头运输工会的工人辨认后,冒着生命危险把烈士遗体葬于“义冢”。李春涛牺牲时年仅30岁。
在李春涛的影响和带动下,其家庭先后有多人投身革命。
1955年4月5日,潮州建立革命烈士纪念碑,李春涛名列首位。
1987年2月,于西湖公园涵碧楼西北侧奠基兴建春涛亭,为两层六角亭状建筑。亭中竖有一座石碑,镌邓颖超题写的“李春涛烈士永垂不朽”9字;背面镌中共潮州市委、潮州市人民政府撰写的碑记。该亭匾额上书“春涛亭”,有楹联“春色来天地,涛声壮山河”,均为时任广东省政协主席吴南生撰并书。
“五四”运动的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在潮州大地的传播,一批进步青年逐步接受先进思想,加之与工农群众相结合,这样,便为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在思想上、组织上、干部上做好了准备。
注:虽然湘桥区建政时间(1991年12月)较短,但其辖区曾是潮州市(潮安县)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历史上曾为郡、州、路、府之治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老市区是潮安县的县城(也称潮州城)。所以,本文中新中国成立前所记述的“潮安”包含今之湘桥区;“潮州”是历史上的习惯称谓,也包含今之湘桥区;“潮州城”及“潮安县城”应视为属今之湘桥区。
来源:中共潮州市湘桥区委党史研究室
编辑:湘桥区委网信办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