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三水博物馆,一窥距今8000多万年的恐龙骨骼化石

南方+ 记者

距今8000多万年的恐龙骨骼化石展览、三水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互动、三水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品展AR实景模型……5月16日,2021年佛山市三水区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月暨“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在三水区博物馆举行,开启为期一个月的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广泛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知识,营造良好的文化遗产保护氛围,推动三水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上新台阶。

线上+线下,博物馆日活动受热捧

免费鉴宝、精品展览、非遗展示互动……5月16日,丰富多彩的活动在三水区博物馆举行,吸引了大批市民参与。

免费鉴宝活动中,资深文博专家林祝华现场为市民提供中国历代古陶瓷、古玉器、古字画鉴赏咨询,分析和解读藏品背后的历史文化信息。“这个观音像虽不是古董,但也是值得收藏的现代工艺精品。”林祝华为三水市民仔细讲解一观音瓷像,从材质、颜色、制作技艺方面看是按照磁州窑工艺来制作的,但应是现代作品,是纯手工制作,做工精美。

免费鉴宝活动邀请资深文博专家林祝华现场为市民提供咨询服务

在非遗亲子体验互动区,市民群众可以免费品尝西酒点心、明昌鸡仔饼,体验南山五彩陶艺制作、三水玉雕制作,还可以参与三水灯谜、三水农谚互动游戏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互动活动,在互动中了解三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感受非遗文化魅力。

市民体验三水玉雕制作。

“每次有新展览我们都会来看!”市民劳燕芬带着孩子前来参加活动,他们主要来参观《三水博物馆馆藏书画精品展》。她介绍,孩子目前读小学三年级,是一名书法爱好者,看书画展览是他们周末的一项重要活动。

据悉,《三水博物馆馆藏书画精品展》展示了三水区博物馆馆藏的50多幅书画精品,既有珍贵的历史文物藏品,更有名家优秀艺术作品。展期从5月16日至6月20日。

除了线下活动,三水区博物馆还首次推出数字博物馆资源——三水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品展AR实景模型,观众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随时随地参观区博物馆的特色展览。此外,宣传月期间,主办方还将举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

市民参观博物馆展览。

市民参观博物馆展览。

新增160多件化石标本

展示三水地质与古生物演变

作为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和学术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三水区博物馆是展示三水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向社会征集藏品是博物馆充实馆藏,丰富藏品类型形态的重要途径。

今年三水区博物馆从地质与古生物专家张显球处征集了古生物化石160多件。据悉,张显球于1964年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广东省地质局研究队,一直致力于华南地区野外地质调查和地层古生物研究工作,是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古生物学会会员。他在三水工作生活50多年,研究了大量与三水盆地有关的古生物化石标本,其许多新发现,填补多项地质学领域空白。

地质与古生物专家张显球介绍化石标本情况。

在三水河口发现的恐龙蛋化石。

在三水河口发现的恐龙蛋化石。

在三水大塘工业园发现的恐龙骨骼化石。

在三水大塘工业园发现的恐龙骨骼化石。

作为三水区“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的重头戏,三水盆地古生物化石标本移交活动受到广泛关注。本次张显球移交给三水区博物馆的160多件化石标本种类丰富,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等脊椎动物各主要门类,其中鱼类有洞庭鳜、胭脂鱼、这鲶类,爬行类有无盾龟,两栖有蛙类,还有昆虫类、螺类、植物等。

张显球移交给三水区博物馆的160多件化石标本

其中,恐龙蛋化石17件,鱼龟鳖类化石150多件,尤其是三水出土的恐龙蛋化石等难得一见的珍品。张显球介绍,2008年在三水河口发现的一窝保存完整的恐龙蛋化石,距今已约有7000万年,是难得一见的珍品;在三水大塘工业园区发现的恐龙骨骼化石,也可以清晰看到骨骼的纤维纹路,距今约有8000多万年,是三水至今发现最为久远的化石。

据了解,三水盆地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的西北部,北起清远市,南至南海九江及顺德一带,东南部至番禺与东莞盆地相毗邻,西抵高明及肇庆东部,东到广州黄埔。三水正好位于古地质学中三水盆地的中心位置,古生物化石存量大,种类丰富,优势十分明显。

主办方举行三水盆地古生物化石标本移交仪式。

这批移交的化石标本中,恐龙蛋、鱼化石、鸟化石都很具有代表性。现场可见,很多的鱼化石连细如发丝的鱼骨也清晰可见;在一块体形较大龟化石上,龟壳、头和脚保留完齐全,就连短短的尾巴也可以清楚看见,形状保存完整,犹如一只沉睡在石块上的活龟。

张显球介绍,一些化石由于是在三水首次发现,故而在化石名称中多加“三水”二字,如三水江汉鱼、三水金龙鱼、张氏三水鸟等,此类化石也较为珍贵,而在三水发现的距今5300多万年的蛙类化石更是全国稀有,是南方地区首次发现。


三水江汉鱼化石标本。

三水金龙鱼化石标本。

三水金龙鱼化石标本。


张氏三水鸟化石标本

另外,三水盆地的主要地层剖面名称也都集中在三水,且多以三水地名命名,如三水组、大塱山组、莘庄村组、怖心组、西布组(宝月组)等重要地层。三水盆地是白垩——古近纪盆地地层和古生物化石研究程度最高的盆地之一,盆地内的化石对研究古地古地貌、古气候、陆相的变化具有很大的意义。

接下来,三水区博物馆将在张显球的指导下,开展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和专题展览的筹备工作,向公众展示三水盆地地质变化和古生物的演变。


相关:细数近年三水重要的古生物化石发现

2000年,当地有关部门和专家在调查山火原因时,在广东三水市迳口华侨经济区回歧山脉的森林丛中,发现了恐龙时代植物株桫椤。

2006年,三水某中学老师在文塔西侧的三水二桥附件捡到一枚特征明显,且保存较好的圆形恐龙蛋化石。

2008年,张显球在三水河口河堤附近发现一窝保存完整的圆形恐龙蛋化石。

2009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派张江永研究员、技术人员王钊和王秋元三人经过近十天在三水的实地考察和野外挖掘,在三水盆地中部始新地层中,发现了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等脊椎动物各主要门类。

2012年,一化石收藏爱好者在三水盆地某山头(位于三水境内)发现冠齿兽和恐角兽化石,是我省第一次发现始新世早期哺乳物化石。

2012年,赵灿辉在三水盆地中部一处工地发现一些哺乳动物牙齿、骨骼化石,这些化石经专家研究后确认为新物种,并被专家命名为“赵氏三水脊兽”。

2013年,一化石爱好者在三水河口锦福路旁的一个荒地里发现的一块鸟类化石,为三水首次在古近纪地层发现的鸟类化石。

2017年,赵灿辉首次在三水盆地发现“大骨头化石”,怀疑它们属于恐龙化石。

【图/文/视频】南方日报记者 张秀蓝

【通讯员】三宣 连晓芙


编辑 陈禧彤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