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15日举行的第二届中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论坛上,多位专家围绕“非遗进景区的重要意义”“以生活的文化多样性维护促进旅游发展”“融入乡村振兴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等话题深入探讨了非遗旅游发展路径等内容。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吕品田认为,文化旅游的意义在于欣赏文化差异性,非遗保护的意义在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与持久的旅游经济利益休戚与共。目前市场上尤其是旅游景点招揽靠商品“批发”、表演“吸睛”,都不是对非遗真正的保护,尊重当地生活是基本,地方特产的“土”性,才是文旅的独特价值。
论坛现场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从非遗手工、美食在抖音和年轻人之间的“出圈”出发,提出如何让非遗被“看见”的思考,强调既要了解旅游消费和文化活动,更需要回到生活场景来开展跨界的研究。保护和传承不是为了故步自封,而是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宽广的视野探索。同样,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院长邹统钎也提及,可视化、体验化、基于现代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进行活化,都是非遗发展的重要路径。
论坛现场
“乡村振兴和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对接、融合,关键词是‘空间赋能’。”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林继富解释,“空间是一个多元的共享空间,丹寨是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核心区,丹寨万达小镇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在当代,传统的、新建的、网络的空间都可以为非遗发挥各自的赋能作用。
圆桌对话
如何处理非遗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
丹寨每年约迎来五六百万游客,带来重要的消费、生产、生活体验和经济效益。在非遗和旅游融合的实践中,如何通过非遗特色和文化载体帮助旅游业态发展,塑造更高品质的模式?如何用非遗打破旅游纪念品同质化、商品化的短板?在论坛圆桌对话环节,四位嘉宾各抒己见。
论坛现场
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兰静:
各地做非遗旅游小镇,不外乎首先结合当地非遗的特点。我们对旅游者的调查发现,旅游者第一个需求,学得非遗的知识和技能;第二个需求,独特的体验感;第三个需求,新鲜感。建设旅游小镇,应该从主要游客的来源地进行分析,来制定出自己的规划方案,当然要征求各方面专家的意见。
非遗产品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邱春林:
如果要再进一步提升,作为旅游者和作为提供旅游产品的非遗传承人都要提高。旅游者要能够具备尊重文化差异性、欣赏美的能力。作为非遗传承人,要思考市场的反馈,爆款何以为爆款。传承人应该意识到、也要受教育。今天这个“生人社会”来自多元文化,信息不对称、跨文化的交流出现障碍,创新就会受阻。
我们希望非遗能够尽快出现民族品牌,但是这种品牌需要长时间,要等创作主体的成熟,在市场上经过磨炼才能够提高自己服务于现代生活的能力。
非遗产品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席建超:
从丹寨万达小镇来看,非遗和旅游融合的成功之处在于,创新的非遗旅游融合模式;创新一种以城市为依托的主体化的文化休闲度假产品,在一个浓缩空间内感受到当地(全贵州省)生产生活;丹寨建设立足于国家精准扶贫,站得高所以看得远。
未来的成功项目需要几个维度。第一,文化和旅游除了行业的需求之外要立足高远;第二,在空间区位选择上,要重视核心城市或者至少以县城为基本载体,加上大流量的景区;第三,把真实生活和体验生产成商品;第四,要形而下,能落地、可推广。
非遗产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蔡红:
我在做分析的过程中,发现高端旅游、高质量发展其实有几个特质:高品质、高品格、个性化、一定的高附加值、一定的高生态效益。除了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内涵和价值点、真正展示核心文化内涵,也应该大胆用非遗元素跨界创新,同时在服务层面还需要植入一些标准,包括非遗传承人的教习、研习,应该有一定的课程体系支持。
【记者】关雨晴
【图片】主办方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