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深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举行。“黄金发展期”的首份政府工作报告出炉,引发代表委员热议。这份1.6万字的报告给不少市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们留下了主题鲜明、数据说话、求真务实、简明干练、有新意的印象。
“报告用数据来说话,用结果来展现。主题鲜明,求真务实,充分体现了强烈的担当意识、大局意识和先行示范意识。多个刚性指标,体现政府工作做到了‘心里有数’。”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裴蕾在参加龙岗区代表团分组审议时说。
报告中提到,过去五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93%,市级科研资金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比重从12%提高到30%以上。
深圳市政协委员、大族激光副总经理陈克胜对此倍感振奋。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他表示,感受到了深圳在挺进核心关键技术、基础关键技术的决心和担当,对未来深圳在创新产业、核心技术的发展充满信心。
对报告中的“十三五”成果进行梳理可发现,面向全国甚至放眼全球,“第一”“首位”等字眼至少出现过8次以上。
对此,首次参加市两会的新一届人大代表王贺光表示,“经济总量位居亚洲第五,多个硬性经济数据直观展现了深圳过去五年的发展成果,今年各项工作任务均有理论和具体数据支撑,让我们对未来五年更有信心。”
“深圳的发展不但有总量,而且有质量。”深圳市政协委员、大律司法律集团创始人黄德华表示。
深圳市人大代表、罗湖区电子商务协会会长杨瑞看到了一系列令人振奋的数据成果,“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数字化城市发展取得很好的成绩,报告里面亮眼、翔实的数据非常鼓舞人心。”
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韧性城市”“碳达峰碳中和”“数字孪生城市”等新概念和关键词在分组审议中也引起了代表委员们的热议。
“用心用情用力服务好市民、服务好企业,努力让市民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快捷,让惠企政策像快递一样精准直达。”在聆听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后,深圳市人大代表、深圳晶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健对这句话记忆犹新。
2015年,马健来到深圳创业,经过六年发展,公司发展态势优良,在他看来,这得益于深圳良好的营商环境。在听到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服务好市民、服务好企业提出的新希望,马健坦言,在深圳发展的几年来,早已有这样的感受。
深圳市人大代表、深圳市新材料行业协会会长陈寿也对这句话印象深刻。他补充说到,“政策要发挥作用,不仅是要精准送达,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在产业发展上的引导作用,希望报告能在产业发展方向上给出更多指导性意见。”
“十四五”被看作是碳达峰的攻坚期和窗口期。碳达峰和碳中和在舆论场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这也是深圳市大人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陈湘生关注的话题。
“在两碳工作中,深圳是全国城市中做得最好的,没有之一。”陈湘生建议,在报告中加强在‘两碳’背景下对产业发展方向上的政策引导。
报告里提出高标准建设韧性城市,对城市防灾减灾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提出要求。曾在地铁系统工作了19年的陈湘生就“韧性城市”一词发表看法。
陈湘生认为,报告中已明确提出建设韧性城市的目标,未来建议深圳加强内涝处理、抗震、能源管理、地下空间规划利用等方面工作。他相信,深圳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将基础设施、生态、水务按照韧性城市的标准去规划设计、建造和运营,夯实城市发展和运行的基底。
在无废城市话题上,陈湘生表示,当前深圳堆放建筑固体废弃物的空间已十分紧张,深圳在提高资源化利用率上任重而道远,建议深圳在固体废弃物堆放与转运,有机废弃物处置方面加大投入,加强政策指导和立法。
迈向高质量发展道路,科技创新是引领城市发展,贯穿始终的主线。
深圳市人大代表、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左丁是深耕创投领域多年的代表。左丁认为,报告中指出的“十四五”期间深圳要牢牢把握住“三新”是对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其中,对于报告中深圳要“开展基础研究夯基等创新发展‘五大行动’,他也认为该路径十分全面、准确。
“深圳近年来布局了不少的基础设施,但创新是一种系统工程,需要在研发、产业、人才各个环节全面衔接,相互支撑。”左丁介绍,创投行业正是连接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和产业化的重要纽带,承载着价值发现、助推成长等重要功能,“当务之急是深圳要有危机意识,利用好好综合改革试点政策、特区立法权等,在创投发展政策上有所突破。”
在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深圳云计算中心)主任冯圣中看来,报告中提到的“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令人振奋。冯圣中建议,深圳要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公共性、开放性和先进性建设,充分发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科技创新发展中的关键支撑作用;同时要加强对交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更大力度支持青年科学人才成长。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无论是“十三五”总结与“十四五”规划都对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片区给予了高度关注。马健的公司也正是落户河套,据马健介绍,目前河套片区建设有序进行,自己公司各部门今年八月底便能够全部入驻。
马健建议,在深圳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上,在产业布局方面,应结合在互联网、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技术储备优势走差异化路线。举例到,深圳有器械和药品的审批机构平台等优势,而香港则有更好的国际化药物方面的研究资源与人才,双方结合就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报告除了出现“民生幸福”的表述外,在“大力发展社会民生事业”的内容中提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拿出更多实招硬招解决市民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
报告文末的“2020年深圳市民生实事完成情况”附件,详细披露十大方面的民生实事全年完成情况。不少代表表示,报告中对民生事业的重点关切感人到暖心。
深圳市人大代表、罗湖区电子商务协会会长杨瑞认为,报告中出现的很多新词热词让人感到温暖,现场听到“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时曾纷纷鼓掌。
杨瑞表示,这是一份非常实在、细致的政府工作报告。深圳在努力打造一座人民宜居的城市,十分注重在民生保障上让人民满意。
“今年的报告在附件里详细披露了2020年深圳市民生实事完成情况,将具体目标和完成情况进行对比,这在往年是没有出现过的。”
“听完报告,感到非常温暖。”深圳市人大代表、玉律学校校长王婷感慨道,报告大篇幅关注“民生七有”,体现了市政府执政为民的情怀。作为一名教育界的代表,王婷对报告提出的完善教育和学位倍增计划,以及高质量课后服务等深有感触,认为其“体现了深圳的包容、大气和开放”。
“2021年增加基础教育学位13万个,未来5年新增基础教育学位90万个,深圳可谓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和超前发展的重要位置上。”王婷说。
【统筹】张玮
【撰文】刘越亚 徐峰 刘珊 苏国锐 崔璨 徐烜和 金永胜
【摄影】朱洪波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