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浈江教育领域做了这些改革,有你关注的吗?

南方+ 记者

近年来,韶关浈江区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认真落实省、韶关市关于深化改革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聚焦城乡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扎实推进教育领域各项改革工作,有效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着力打造全市教育高地。

浈江区先后被授予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全国规范化家长学校实验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化代先进区、广东省社区教育实验区等荣誉称号。

乐园镇中心幼儿园2020年秋季开园。

乐园镇中心幼儿园2020年秋季开园。

完善学位供给机制,增强学位供给能力

建立学位供需平衡发展机制。按照城镇化规划和常住人口规模科学测算学位,编制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专项规划,通过建立学位预警机制、落实居住小区配套学校建设、调整招生入学政策等方式,确保学位供给满足适龄儿童入学需求。截至2020年底,全区共有中小学校39所,在校生3.7万人,比2015年增长22%。

优化调整学校布局。近年来,浈江区积极推进市区教育资源整合,通过搬迁、撤并、新建、改造等方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新建学校5所,改扩建学校10所,新增教育用地5.5万平方米,新增学位约2200个,较好地满足了群众对优质学位的需求。如,利用市三中校舍改建为十里亭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成本压减了2000多万元;整合原市四中、七中、十中及韶师附小,新建九年一贯制的风采实验学校,有效破解了市中心小岛片区办学用地不足的问题;投入1700多万元,将执信小学搬迁至原市二中,校园面积由1.4万平方米增加至3.8万平方米。

开展学位保障专项行动。系统推进学前教育“5080”攻坚、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等工程,加快补齐学位供给短板。截至2020年底,浈江区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90.8%,实现“5080”攻坚目标;义务教育阶段消除了56人以上大班额;完成花坪实验学校、犁市大为中学等5所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有效解决近1300名农村学生的住宿问题。

韶关市浈江区十里亭镇中心幼儿园。

深化管理制度改革,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该区率先完成中小学校长去行政化改革。浈江区在全市率先取消中小学校长的行政级别,按照“自愿报名—资格审查—竞聘演讲—差额选举—民主测评”的程序,建立了校长竞聘上岗机制,促进校长队伍建设专业化、规范化、制度化,营造专家办学的良好氛围,全省“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现场会介绍了该区的经验做法。

率先实施“县管校聘”改革。出台了《浈江区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工作的实施方案》,建立了编制核定、岗位管理、岗位聘用、交流轮岗、教师退出等机制,全面核定中小学教职员总编制,实现了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按照“校内竞聘—跨校竞聘—组织调剂—签订聘用协议”的程序,全区39所中小学顺利完成首次教师竞聘工作,参加竞聘上岗教师2118人全部获聘,其中跨校聘任和交流共92人,有效促进了教师资源均衡配置。

率先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职级制改革。印发了《浈江区公办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职级制实施方案》,明确“三个定”。定对象:全区公办中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正副校(园)长、党组织正副书记等校级领导干部;定等级:根据所在学校学生数量,将中小学校长职级分为四级十档,聘期为4个学年度;定考核:每学年对中小学校长进行考核,每学年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1次中小学校长办学满意度评价;建立评级升降制度,中小学校长连续3个学年度考核为优秀的,可在本级内晋升1个档次发放职级绩效。

浈江区风采实验学校。

改革创新教学机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该区教育系统建立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校长抓德育工作机制。制定《浈江区深入推进中小学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校长抓德育工作机制实施方案》,建立党组织领导、校长负责、群团组织参与、家庭社会多方协同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机制,每月至少组织1次教职工德育学习,每季度开展1次《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落实情况检查,对学生和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指导实现100%全覆盖,实行教师职称评聘、课题申报、评优评先等师德“一票否决制”,推动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系统化规范化。强化德育阵地建设,投入资金700多万元改造德育实践基地,每年有8000多名学生在德育基地接受爱国主义、安全法治、禁毒等教育活动。将文明校园建设深度融入德育工作,创建文明校园国家级1所、市级27所,全力擦亮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品牌。近年来,全区各校累计获得全国优秀家长学校示范校、广东省书香校园、广东省毒品预防教育示范校、韶关市红旗大队等德育工作方面的荣誉称号52项。

建立教科研训一体化的教师培养机制。浈江区在全市率先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设为副科级单位,下辖事业编制25人,整合了原来的教研室、教仪站、教师培训等职能,扎实抓好“教师培训”和“校本教研”两个阵地建设,努力开创教科研训一体化新局面。教师发展中心成立以来,累计开展教师培训23批次,组建省名校(园)长工作室、省名师工作室、区学科工作室等17个,成功申报省、市级课题27项,其中1项课题获省级二等奖,7项课题获市级奖励,课题研究数量和质量居于全市前列。

建立“一校一品”的特色办学机制。加强特色学校创建工作,按照“文化三立”和“一校一品”的发展思路,即通过“文化立人”“文化立教”,达到“文化立校”的目标,着力打造“一校一品”的浈江校园文化特色。如,执信小学的“君子文化,执信一生”、风采实验学校的“风采九年,出彩一生”、吴礼和中心小学的“礼和文化”、东鹏中学的“工矿精神”等都已初具特色。目前,浈江区碧桂园外国语学校被评为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动特色单位,7所学校被评为省级科创实验学校,6所学校被评为省级体育特色学校,6所学校被评为省级艺术特色学校。

东鹏中学航拍全景图。

强化教育投入保障,着力促进教育公平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十三五”期间,浈江区全面落实教育财政投入“两个只增不减”,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增长3.58%;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方面,幼儿园达到20356.27元/生,小学达到6990.17元/生,初中达到13748.65元/生。公办幼儿园从2017年起高出省标准配齐生均财政补助,为1500元/年/生,并加大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奖补力度,2019年至2021年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生均公用经费补贴由300元/年/生提高到500元/年/生,引导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

落实扶贫助学工作。“十三五”期间,通过助、免、补、贷等渠道,开展各类学生资助活动,发放学生资助金1166.6万元,为3.15万人次的贫困学生解决了求学困难,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从自2018年起,浈江区的学生助学工作已连续3年被市教育局评为优秀。

逐步完善特殊教育体系。浈江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市特殊教育提升计划,随班就读工作得到加强,送教上门工作全面开展,“全纳教育”稳步推进,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100%以上。尤其是投入资金640万元,利用原市四中改建为浈江区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模达9个班90人,切实保障了残疾学生受教育权利。

【全媒体记者】唐音

【通讯员】浈改办

编辑 李江萍
校对 黄买冰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