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3680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幸福没有捷径,但自有其存在的法则。
那些爱里的纯粹与温情,不应该被当做试探和博弈的筹码,它们应该是最不可辜负的存在,也是我们与这世界交手的坚固铠甲。
又坐在半年前来过的这家餐厅里,年轻女子看着对面那个似乎也和六个月前一样神色紧张的男生。彼时,男生向她求婚,她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和男生达成了共识,“我们试婚吧!”
如今,试婚期结束,到了该做决定的时候了。
不远处的另外一张餐桌,也相对着坐了一男一女,看起来年龄虚长他们七八岁。
先说话的也是女方,“我们还是离了吧。”一直低着头沉默不语的男士抬起头,他两手不自觉地交叉相握,垂在大腿之间,摩挲着手心,仿佛能挤出汗来。“我们也曾经爱过吧?”
他弱弱地开口,“我们还有小宝。”本以为能唤起一点恻隐,却似乎反而激怒了对方。
“小宝我自己可以带。”
这是欧派为“515国际家庭日”拍摄的爱家公益视频《结婚?离婚?》的片段,长达八分钟的视频讲述了两个关于“执子之手”的故事。里面的台词并不陌生,可能都曾出现在你我身边。面对这些似曾相识的感觉,里面的主人公能否继续走下去“与子偕老”,想必也是不少人在现实选择中的那面硬币。
恋爱真人秀、观察类节目越来越多,一些年轻人开始认同“不婚不育保平安”,另一些年轻人面对爱情与婚姻的态度大抵可以分为两种状态:时而“敬而远之”、“谈婚色变”,时而“心驰神往”、“令人上头”。状态随时切换的开关在于,后者往往来源于旁观其他人的爱情之时。
1
当代爱情更在意共同成长
爱情是一时的荷尔蒙,还是命定的缘分?
2021年1月1日起,关于离婚冷静期的规定被纳入民法典,正式进入运行阶段。把“爱情”、“婚姻”等关键词再次推向热议。不少热恋中的情侣被“冷静期”三个字戳中。考虑“结婚”,是否同样需要为彼此加上一个冷静期限?
婚姻不是爱情中一时兴起的荷尔蒙喷涌,结婚前更应给恋爱多一点考验和试炼。当代年轻人谈恋爱除了讲求开心,也希望和对方一起进步成长。不少情侣都是从恋爱中学会包容、体谅等,从对方身上学到闪光点,也通过两人相处不断反思自己。
纪德在《窄门》中说:“我经常感到,爱情是我保存在心中最美好的情感,我的其他所有品质都挂靠在上面;爱情使我超越自己,可是没有你,我就要跌回到极平常天性的极平庸的境地。”爱情最好的样子大概就是,当我们在一起,我们都能成为比现在更好的自己。
就像视频里的试婚情侣,虽然双方都不完美,但是在相处之中学会了体谅。真实的同居生活和想象中背道而驰,不同于试婚第一天的新鲜感和甜蜜。
生活中的柴米油盐,两个人不完全一致的生活作息、习惯、生活方式和状态,导致他们频繁摩擦,试婚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偶有抱怨,心不在焉,但爱情的真相大概就藏在嘴上的倔强不服软和行动里的细心呵护中。有人尽管无奈于你独自买醉,但还是会帮宿醉的你盖好被子调好醒酒果汁,泰戈尔所说的“眼睛为她下着雨,心里却为她撑着伞”的爱情大概就是如此。
2
幸福婚姻需要沟通经营
电视剧《谁为爱情买单》里有一段台词:“结婚的时候我们都说要白头偕老,大家也都是这么祝福我们。可那个时候真的没有仔细考虑过,两个人一旦牵手,这漫长的一生该怎么担待?风风雨雨、恩恩怨怨,富贵贫穷、七灾八难,甚至有一天,料理后事、生死相望,从彼此欣赏到彼此担待。厌倦的时候要担待,生气的时候要担待,激情消失的时候要担待,在柴米油盐、平淡无奇的时候也要担待。因为这个人虽然不在你的激情里了,但他已经在你的生命里了,在你的一呼一吸之中了。”
过去崇尚的爱情观念是“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当代的婚姻仿佛显得越发速食快餐化了,离散容易,再次怦然心动也容易。“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对待感情就像冰箱,坏了就反复地修,总想着把冰箱修好。不像你们现在的年轻人,坏了就总想换掉。”《失恋33天》中的一句台词道出了当下年轻人的婚恋观现状。
2020年9月,国家统计局发布过去一年的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9年结婚率为6.6‰,同比下降0.7个千分点,创下十年内新低。相比2013年,已缩水三分之一。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自2005年起从未降过的离婚率。2019年,离婚率上升到3.36‰,基本达到结婚率的一半。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或者说不止意味着每出现两对新人,就会多一对选择分开的夫妻。如果再把一个指标纳入考虑范围,离婚与结婚的对比则会显得更为触目惊心——上述的结婚率统计中还包括着再婚的数据。若将之提纯,从2013年-2019年,中国全年初婚人数从2386万滑落至1398.7万,降幅为41.4%,再婚人数从307.9万升至455.9万,复婚对数从29.9万攀升至61.9万。与此同时,25-29岁接替20-24岁人群成为新的结婚“主力军”。
民政局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结婚登记人数为813.1万对,同比下降12.2%,离婚登记数据为373.3万对,全国平均离结率39.33%,最高的地区更是高达71.51%。
“结婚少了,结婚晚了,离婚多了,再婚多了。”基本可以概括当代婚姻现状。对抗爱情的方式,部分80后、90后已经离婚或者正在离婚,大潮之下,更多90后选择晚婚甚至不婚。
根据2018年浙江省法院离婚纠纷的司法大数据,谷雨数据描绘了一幅离婚群像,在这些身陷离婚纠纷的人群中,34.2%的人认为离婚的原因源自生活琐事——哪怕不是明确的背叛、暴力,但生活琐事能让人们对漫长的共处生活失去信心。每件琐事如同一道裂缝,如果不及时修补,裂缝不断累积,就会变大,争吵升级,婚姻大厦将倾。
视频里正准备协议离婚的夫妻,遇到的也是婚姻里的常见小事,只是气头上的情绪往往会冲昏头脑,让人失去理智判断和思考,一方被愤怒裹挟,一方不善言辞而缺乏解释,从而在一次没有触及底线和原则的小插曲中轻言放弃,把常见的争吵和摩擦定义为不合适,从本质上给爱与婚姻存在的意义判了死刑。婚姻相比爱情显得更为复杂,有了更多更深的牵扯和羁绊,也不能只靠相爱而永远保鲜。更多的还有被生活裹挟之下的纠缠不休,以及对彼此的体谅与和解。而最后让这对夫妻的婚姻起死回生的,恰恰就是曾经熠熠闪光的那些回忆,和勤勉一些的沟通。
看不见摸不着的爱情总是显得虚无缥缈,还会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悄悄“蒸发”。婚姻是用漫长的未来去践行一个恋爱时许下的承诺。一段婚姻中难免历经风浪,经营婚姻的根本目的在于,不要让爱情在日子的细碎与庸常中被磨灭了光彩而速朽。而也许就是那些所有的微小和浪漫的零碎情绪,让婚姻有了新的可能。生活平淡,但因为留存了这些细微的感动,记忆让爱情永远闪光。
当我们都在婚姻中面对着生活密集压迫而来的琐屑,一个人的力量难免显得单薄而悲壮。席慕蓉说,结婚不是从此只有两个人面对面,结婚应该是两个人牵手共同面对这个世界。
当两只手相握,便有了一个家。
3
家从来不是一决高下的战场
婚恋观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发生了变化。老一辈对待离婚的慎重和避讳程度,与新一代年轻人群的观念发生了强烈的碰撞,也带来了关于结与离的社会争辩。根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结果,不同时代对一些传统婚恋观念的认同区分明显。“婚姻再不好,也比离婚或者单身强吗?”面对这一问题,60后的认同比例高于其他世代,而90后的比例处于最低水平,不认同者占了绝大多数。
一向致力于倡导“有家有爱”的欧派基于此社会洞察,为“5·15”爱家日拍摄了一支公益视频,也请来了一对金婚夫妇指点迷津。当问及这对夫妇的爱情保鲜秘诀,老人家笑言:“她呀,我忍了几十年,不忍怎么办。”
听上去好像恰巧印证了坂元裕二在日剧《最完美的离婚》设计的那句台词:人们常说,因为缺乏判断力而选择了婚姻,因为缺乏忍耐力而放弃了婚姻。
两个陌生人组建家庭,的确需要多一点对彼此的包容和忍耐。但在这对老夫妇的故事里,却看不到一丝的勉强和抱怨,而恰恰传递的是那份沉淀了数十年的浓得化不开的爱意与亲情。来自遥远年代的爱情为当下年轻人指明了一条幸福之路,幸福没有捷径,但自有其存在的法则。
“现在的年轻人,双方都不会让着对方。感觉一让就输了似的,但其实婚姻里哪有输赢。”视频中老奶奶的那句话也在忠告,婚姻从来都不该是此消彼长、一决高下的战争,它是为了构建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联结而共同投入的事业,我们常常需要和生活的无常对抗,不要用自己的思维去考量和绑架对方,不要把那些没来得及做或是做不到的事上升到怠慢、忽视和不在乎,一起构筑更多明艳的画面。那些爱里的纯粹与温情,不应该被当作试探和博弈的筹码,它们应该是最不可辜负的存在,也是我们与这世界交手的坚固铠甲。
处理亲密关系矛盾的最好办法不是逃避,而是直面。不是轰轰烈烈一定敌不过柴米油盐,而是在一地零碎的鸡毛蒜皮中忘记了爱也需要维护。说到底,经营、相处是婚姻考卷中那道41分的必答题。不论是选择结婚还是不婚,永远别忘记来自家庭的强心剂助力。在庞大世界的嘈杂的无数信号中,家人是与我们频率相同的波段。
5月15日是国际家庭日,也是欧派爱家日,而《结婚?离婚?》则是欧派“爱家计划”启动以来的第8个项目作品。“爱家计划”自2014年启动以来,始终坚守“有家有爱”的初心,守护每一个家庭。有家,让爱充满家中每个温馨的瞬间;有爱,就有来自避风港的安全感和用不尽的能量,有人为你托底,能让我们更加有勇气、更果敢地去面对一些未知的前路。
(专题)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