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阅读访谈录 | 英子:当阅读发生在舞台上

莞城文化周末
+ 订阅

戏剧起源于古希腊时期,最初为一种纯艺术表现形式。19世纪末,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装扮”“游戏”“模拟”等戏剧技巧可以运用到教学之中。20世纪20年代,西方教育工作者开始将戏剧带入教育,掀起了一场戏剧表演形式和教学指导方式的改革。在教室里,学生变成了演员,导演,剧务,在演出过程中体验人生,实现人格素质的成长,知识技能的丰富。第七谈,我们与编剧、导演、《一片羽毛的寻找》作者英子一起探讨如何将阅读带到舞台。

第七谈

当阅读发生在舞台上

英子

编剧、导演,愿将舞台还给孩子的人……自2013年至今坚持“教育性戏剧”教学与创作公益项目的乡村教师培训工作,及对乡村儿童戏剧艺术教育的教学实践活动。曾创作儿童舞台剧作品:《青鸟》《小王子》《长袜子皮皮和她的中国朋友》《炎黄风情》《姑太返来啰》等,著有《一片羽毛的寻找》。

文化周末:在您看来,阅读为什么要与舞台在一起?换一个角度来谈,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让阅读发生在舞台?

英子:戏剧有其综合艺术性,在剧本(文学)、舞美道具(美术)、音乐音效(音乐)、舞台灯光(情感)等创作中,可以提供给青少年多维度的空间探索。打开一本书,让孩子以戏剧创作的方式去阅读时,脑海里会浮现立体的画面。试着给书中描写的人物设计角色形象,让自己“角色入戏”就会加深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若给一段场景描写配以合适的音乐音效、设计舞美或舞台灯光。那么,此刻的阅读就不止是停留于字面上的阅读了。什么是最好的阅读,我想让孩子将自己放到书本里,与书中的人物同行,感受其中的悲欢离合,最终获得自己的收获和感悟,这就是好的阅读。

 摄影:杨芳

而教育性戏剧就是实现让阅读发生在舞台的方法之一。教育性戏剧是一种区别于舞台演出的,以过程为主的、即兴表演的戏剧形式。青少年在阅读时应用戏剧艺术元素全方位地去感受、去探索一本书,无论是哪种文体的书籍都会在心中建构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这对于青少年的独立思考、创造力、想象力都是一次综合能力的发现。更重要的是孩子可以在参与过程中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并获得更深刻的理解。

文化周末:让阅读发生在舞台,是不是就是让学生去演戏?

英子:很多人认为教育性戏剧就是教小朋友演戏,甚至有的家长提出“我的孩子没有学过表演,不知能不能演好啊?”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教育性戏剧与戏剧教育的最大差别就在于,戏剧教育以展示表演为最大价值取向,而教育性戏剧则重视学生自身在参与过程中的反省和体验。

戏剧教育关注的对象是观众,所以对学生的展示性、表演技巧有要求。不是所有孩子都对表演有天赋和兴趣,也不是所有孩子胜任表演技巧的展示,所以是选拔性或选择性的教育。教育性戏剧关注的对象是自身,我们对展示性和表演技巧没有要求,主要关注对戏剧境遇的体验、感受,从而对自己本身和外部社会世界产生新的理解和创造。我们不在乎学生的演技,只在乎他们有没有真正地融入。

我很喜欢将我们的舞台比喻为“姜撞奶”,因为不同的表演者在舞台上都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而这些火花也会经常给我新的启迪。此前我在顺德北滘曾做过一场亲子活动,有一个妈妈在活动结束后跟我说,她之前一直以为自己的孩子很内向,不善言辞,而在这次戏剧活动中,她看见一个活泼开朗,勇于表达自己的孩子。我想这就是戏剧艺术的魅力,通过艺术的手段让关系发生改变。

 摄影:杨芳

文化周末:既然有舞台,就肯定有演员,那么谁是这个舞台的主角?

英子:学生、家长和老师都是舞台的主角。他们是实现真正教育的共同体,我想将其视为一个戏剧创作时的“剧组”。从研读文本开始,三方从各自角度出发对文本进行剧本改编。在改编的过程中,表达各自的看见、感受、观点。最终达成求同存异的“共识”形成一个“戏剧文本”。在接下来的阅读中,以三方各自擅长分配戏剧创作内容,通过剧组工作方式让学生、家长和老师彼此协作。共同实践一本书立在“舞台”上的创作之旅。在这个过程中,彼此有看见、有理解、有共建。

文化周末:戏剧艺术除了适用于阅读之外,能否与学科、艺术、素质教育融合?

英子:我曾经给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进行教育性戏剧的师训,他们在回到学校后将教育性戏剧应用到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科学、健康教育等基础学科的一线教学中。这并不是要给学生传授表演和导演的舞台技能,而是以“戏剧艺术”为“道具”探索实践基础学科的教与学。

以语文科目为例,老师可以用教育性戏剧的策略,将学生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互动、沟通、协调、探索了解文学的意义和价值。比如曹文轩老师的文学作品《羽毛》,我们就让孩子化作一片羽毛或是一阵风,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舞台,去建造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

摄影:杨芳

曾经就有老师跟我反馈说,将教育性戏剧融入到课堂后,学生们的积极性与参与度都非常高。而且教育性戏剧除了适用于语文正规的课堂教学,还能根据实际情况,实时地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因为教育性戏剧不仅仅是教语文,更是在培养一个孩子的综合能力,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会愿意动脑筋,别出心裁的去设计人物和场景的造型、动作、体态,心理,对课文中的角色和意境也就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此老师们适时的进行知识教学,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还能举一反三,更容易地达到语文教学目的。

文化周末:请您推荐4本适合青少年群体阅读的书籍。

青鸟

作者:莫里斯·梅特林克

这是比利时戏剧家莫里斯·梅特林克创作的戏剧,是一部六幕梦幻剧。在剧中各种动植物、各种思想情感、各种社会现象、甚至抽象的概念和未来的事物都拟人化了,具体而形象地给青少年以启迪。

我们的小镇

作者:桑顿·怀尔德

这是怀尔德1938年创作的经典话剧,讲述了一群小镇居民的生活。青少年通过阅读可以窥见自己和他者的片段人生,并在平凡、琐碎的生活之中领悟生命的威严与意义。

中国故事

作者:一苇

书中那些五彩斑斓的中国故事,体现了古往今来中国人的情感、想象、观念和理想,青少年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感受最本真、地道的中国文化。

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

作者:查尔斯·兰姆、玛丽·兰姆 改写

查尔斯·兰姆、玛丽·兰姆改写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改写作品之一,通过这本启蒙性的著作可以为我们的孩子打开莎剧之门。

拓展阅读

一片羽毛的寻找

作者:英子

在读完曹文轩老师的文学故事《羽毛》后,欢欢和她的朋友莞尔创编了一个《羽毛》故事。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她们又和同学探索如何写剧本,最后全班同学还共同完成了精彩绝伦的“故事剧场”舞台呈现……从创编故事、剧本创作到舞台呈现,欢欢和伙伴们全程参与,一起探索、发现,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舞台。

一片“羽毛”的力量

文:王毅

收到英子的书稿后,我花了近一个半月的时间去阅读。刚读了书稿的开头,故事中的那片羽毛就在我心头住下了,我的心也随着这片羽毛飞扬飘落。

“晓竹:羽毛,羽毛,你一会儿飞到东,一会儿飞到西。你要去哪里啊?

“羽毛:我也不知道……

“羽毛在天空中飞了整整一夜。实在没有力气了,就落在水边的一棵树上。清晨,太阳升起,一只翠鸟站在树枝上,歪着脑袋,静静地看着水面。”

这片“羽毛”从曹文轩到英子,从笔下到台上,她所承载的故事愈加丰满。从文学故事到戏剧,英子关于这片羽毛的故事恰恰为我们展现了讲故事的故事。在英子的戏剧实践中,羽毛的象征与隐喻努力穿越着诸多有情生命的身体与心灵,闪现着人间的温情之光,滋润着人心中最柔软的田亩。

更有幸的是,英子将这一切都记录下来,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书稿因此被注入了灵魂,书中的故事有了灵魂,故事中的角色有了灵魂。这一片归家的羽毛,成了每一个归家的生命共有的精神象征。

英子书写了一片具有人生力量的“羽毛”。秋雨、冬雪、春风与夏梦,羽毛这一年四季的历练,如同一个生命的历劫,读过之后,让人深深陷入思考。在一次次寻找母爱的失落中,“羽毛”愈加坚强,就像听到彩虹说那个太阳的颜色“是妈妈怕我迷路,给我放在头顶的,晚上可以发光。妈妈说,这是‘回家之光’”时一样,深深触动了我。透过这片羽毛更让读者们看到了社会中亲情的疏离,母亲角色在工业城镇化的发展中变得模糊、错位与迷失。千万个孩子在这样的社会之中成为无数飘零的“羽毛”和“晓竹”。社会冲破传统经济形态的束缚,同时也冲破了人类自身结成的原生的伦理结构。这个故事向人们展现了这样一个文艺创作的母题——社会发展中人的问题、人生的问题、人性的问题。

英子也书写了一片具有文化力量的“羽毛”。人类的文艺创作永远需要寻找文化的血脉,也永远指向文明的生境。故事中的人物与情景常常让人们感到似曾相识,常常勾起人们儿时的记忆, 人奶奶的糖饺”“蒸榆钱的味道”“软软的面条”“七夕的故事”等等,一缕缕故土般的气息弥散于叙事之中,这让我们感受到,文化的温情常常是抚慰民族心灵最好的良方。

英子还书写了一片具有教育力量的“羽毛”。从文学作品到戏剧作品,“一片羽毛”的叙事从文字的力量转化为了戏剧的力量。它带着诗学光芒与剧场的智慧,英子的记录为我们呈现了“我与莞尔”在剧场的空间中完成了人文精神的构建、陶冶与净化。这也许就是教育性戏剧中来自古希腊剧场文化与诗学精神的基因,戏剧的智慧恰恰与教育的智慧相融通,从情景的共鸣到人生的共鸣,从剧场的模仿到万物的模仿,从人性的展现到人性的生成。

读完英子的书,我不由自主地想感谢英子,感谢她为我们创作了这样一个带着中国教育性戏剧特有温度的作品。感谢她为我们记录下了这样一个散发着教育性戏剧独特智慧的教育故事。还要感谢那些像英子这样扎根中国大地做教育性戏剧的教师们。

祈愿英子的这本书如同故事中的那片羽毛,让“中国教育”找到“亲爱的妈妈”。

祈愿中国本土的教育性戏剧,在寻回人类精神家园所赖以生长的母体的过程中,追寻中国文化的母体,追寻人类诗学智慧的母体。

书评作者:王毅,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西藏民族大学副教授,主要关注非遗保护与学校教育性戏剧的融合。

【文字】张晓敏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