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百年 | 解放鳌头,革命先烈前仆后继

廉洁茂名
+ 订阅

  鳌头古衙门见证了鳌头解放。

  鳌头古衙门——鳌头解放纪念旧址位于茂南区鳌头镇正街52号。

  鳌头古衙门始建于明洪武三十年。明朝期间,鳌头属茂名县,位于鉴江流域的小东江与袂花江交汇处,沿江商业繁荣。因远离茂名县衙,为加强管理,设鳌头市衙门,管辖沿鉴江流域吴川兰石、浅水、覃巴,化州长岐、电白小良,茂名袂花、镇盛等地的商业和税收。市衙建制沿袭至清朝。民国时期,在原址设伪区府。因此处为国民党将领陈沛(袂花人)、邓龙光(镇盛人)故里,国民党军队掌控力度大,成为茂名解放的重要阻力。

  用生命和鲜血写下了悲壮的革命史诗

  革命战争年代,茂南的鳌头、镇盛、袂花,以及电白小良,吴川兰石、衍水,都属于飞马地区。飞马的革命斗争,是1939年由李嘉、郑奎二人在中共吴化梅及茂电信地下党组织领导下组织发动起来的,后成为茂电信武装斗争活动中心之一,也是党领导广东南路和粤桂边革命斗争的重要地区之一。飞马婆氹村郑奎家,既是茂电信武工队队部,也是茂电信交通情报站。粤桂边纵独立大队和茂电信独立大队(老六连)作战指挥部设在飞马姓胡村郑金家,1947年前后,时任中共茂电信武工队司令员王国强,中共茂电信地工委员钟正书等领导同志在这里指挥部队与前来围剿的敌人多次展开战斗。1947年4月11日,王国强、钟正书率茂名独立大队及武工队240人在鳌头民庆簕仔岭,与国民党军队600多人展开激战,我军冲杀八次,历时14小时,消灭敌兵30多人,独立大队排长蔡守祥,班长蔡胜坤,战士李尚贵、李官兴、陈康龙,武工队员陈贵、郑康以及香港学生赈济会青年回国服务团1名团员(没有名字,称为香港仔)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下北鉴村吴氏宗祠内设立的“庆武堂”武馆是茂南地区的重要交通站,也是武工队疗养所,武工队的伤病员在这里隐蔽、疗伤,康复后重返战场,英勇杀敌,被喻为“鳌头的沙家浜”。党组织在鳌头举行过飞马武装起义、覃巴(现属湛江吴川市)武装起义,建立了一批地下交通站、联络点和堡垒户,许多群众自觉地支持革命斗争,为革命队伍提供住宿、粮食、枪支、弹药,冒着生命危险掩护革命同志。鳌头的桃花岛上至今还保存着一条当地群众护送革命同志上岛活动和疗伤的“革命船”。

  为革命牺牲的鳌头英雄儿女还有郑奎、李嘉、梁之模、郑金等一批革命志士,他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和鲜血写下了悲壮的革命史诗。

  粉碎敌人七次“围剿”“扫荡”

  1947年6月,郑金牺牲后,国民党为了镇压飞马武工队,特派了一个常备队坐镇飞马防共剿共,欺压群众,敲诈勒索。1947年冬,中共茂电信党组织把郑凌华调回负责飞马、覃巴一带武装斗争。

  郑凌华对飞马严峻的革命形势作了深入的分析,重新部署设立了交通联络点,在文昌庙西廊设立“吞梦社”读书社,用来传送革命情报,培育青年学生。同时在飞马大村、文运村、鳌头圩渡头红坎村、北淦田头屋村以及茂化梅边界设立了交通联络站,以设立交通桥梁,窥探敌区公署情况,沟通边界消息,以及阻碍敌人的情报工作。各交通联络站还与所在地农会联合起来,发动群众反国民党征兵、反烟税、反盐税和吊耕罢耕,要求地主实行减租减息。随着交通联络站的不断增多,革命活动地区不断扩大,情报来源也越来越精准。1949年7至8月,中共茂名县委在飞马举办了两期骨干培训班,8月中旬,鳌头乡乡长吴伯任获悉国民党茂名县县长带领大队密谋“围剿”飞马村,立即送来情报,县委领导人在敌人包围搜索飞马村前及时分组疏散了培训班学员,保证了大家的安全。

  同时,郑凌华不断壮大武工队伍,抓紧军事训练,配足配强武器装备,使飞马武工队成为一支战斗力强悍的队伍,领导飞马武工队先后粉碎了敌人七次“围剿”“扫荡”,发展壮大了革命队伍,党团员发展至60多人,武装工作队、游击队发展至380人,遍及鳌头全区。

  三营誓师解放鳌头

  1949年6月,郑凌华在飞马和覃巴地区分别组建一个步兵连,各有100多人,征集到轻机枪3挺,步枪90多支,短枪40多支和弹药一大批。郑凌华奉命任粤桂边纵队第五支队十四团第三营营长,营本部设在飞马大坡村郑泰然的书房内。各地青年学生、骨干民兵纷纷请缨要求参军参战。驻飞马的国民党常备队队长吴杰棠、队副罗廷森也带全队武装人员投诚,鳌头乡长吴伯任把乡兵和武装全部带来归编。经过整编,组成了第三营的七、八、九连和一个短枪队,一个宣传队,计有500多人。经过短暂的整编、训练、学习,大家斗志昂扬。

  随着革命胜利的即将到来,上级指示第三营要紧密配合大军南下,用自身的力量打击盘踞在鳌头地区的敌武装力量。农历九月初七日,中共茂南区委联合第三营发出了暗号令“赶狗斩牛”(意思是赶在九月九日用军事行动解放鳌头圩)。武装队伍汇集在飞马大坡村,听候指挥。

  10月30日下午五时,由郑凌华主持召开誓师大会,宣誓“不获全胜,决不收兵”。随后派出精悍的武工队员40多人,化装成商贩或赶集的人,潜入鳌头圩与安排好的交通情报员密切配合,观察敌人的动态,随时汇报情况。又派出交通员把附近在飞马渡江的渡船和10多艘渔船汇集过来,以供使用。

  初更时分,由陈擎天带领尖兵队100多人,过河插入鳌头圩的周围关卡要塞,占领有利地理位置。二更时分,大队人马包围了整个鳌头圩,与布置在圩内的情报人员取得联系。三更时分,发出攻击信号弹,里应外合,开枪扫射了一阵,敌人毫无斗志,在敌区署和区中队的碉堡炮楼扯起白旗投降,并派出代表谈判,党组织当即传达有关方针政策,安定民心。第三营官兵列队进入鳌头圩,学生、商人和群众夹道相迎,燃鞭炮庆贺。随后,三营升起五星红旗,接管鳌头古衙门,挂牌成立区政府。(朱琳 刘乘华)

  来源:茂名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