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日,在印度总理莫迪的大力扶持下,印度历史上首任国防参谋长比平·拉瓦特走马上任。国防参谋长是莫迪政府独创的一个军事职务,拉瓦特因此成为了印度首个有权号令印度海、陆、空三军参谋长的军事统帅,统御着140多万正规军部队,权力之大,堪称一时风头无两。
莫迪之所以要设立这样一个军事职务,是因为受到了现实压力的逼迫。2019年2月27日,印度空军在同巴基斯坦空军的边境冲突中颜面尽失,印军一架米格-21bison战机被巴基斯坦击落,飞行员阿比南丹被巴方生擒。因为指挥协调失当,在这场冲突中,印军防空部队甚至闹出了误击落己方直升机的乌龙事件。事后为掩人耳目,印度军方还为该防空部队的一名女雷达官颁发了奖章,以表彰其“恪尽职守”。
印军的指挥失调问题在此役中暴露无遗,时任印度空军参谋长达诺亚在“2·27空战”结束后不久被迫提前退役,时任印度陆军参谋长的拉瓦特则临危受命,被莫迪火速提拔到了国防参谋长的位置上来。莫迪对拉瓦特寄予厚望,认为他能堪大任,将平时勾心斗角、战时自顾不暇的印度三军整合起来,使之拧成一个拳头,有力应对中巴等印度的主要假想敌。
将一盘散沙整合到一起显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拉瓦特这个国防参谋长究竟成色如何,仍然有待时间检验。不过由于他的权力过于集中,目前已经有一些印度媒体表示了担忧,认为声势日隆的印度军方可能会威胁到印度引以为傲的民主制度。
当地时间5月11日,印度媒体《印刷报》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民主的主要威胁是军队篡权。以往印度军队之所以只设三军参谋长而不设国防参谋长,就是防止某一个军头一家独大,将权力高度集中,进而脱离了单纯的军人范畴,转而寻求主导政治。
然而可悲的是,无论是莫迪政府也好,以国大党为代表的印度反对派也罢,这些盘踞在印度政坛上的政党都无心平衡军队的权力结构,反倒愿意看到像拉瓦特这样的军头的出现。
作为印度国家硬实力的最佳象征,军队本身就是印度狂热民族主义情绪最好的催化剂。无论是2019年的2·27空战,还是2020年6月的加勒万河谷冲突,冲在最前的印度军方都在印度的国内舆论场上刷足了存在感。尽管这两次冲突均以印军惨败而告终,但由于莫迪政府和印度媒体掩盖得当,印军在广大印度民众心目中仍然保持着高大伟岸的“捍卫者”形象。
赢了可以获得印度民众的喝彩,输了可以得到印度舆论的辩护,这种“输赢通吃”的诡异局面使得印军成为了备受政府追捧的香饽饽,即便是在去年印度饱受疫情冲击、经济普遍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印度的军费预算仍然出现了大幅增长。
印军越强硬,能够获得的政府拨款越多,民众的支持率就越高。这种畸形的循环最后会将印度财政资源和社会资源全都集中到印度军队的身上,如此一来,谁能掌握印度军队,谁就能够掌握印度。
这种局面一旦形成,印度就很有可能会出现“军人干政”的情况。疫情也好,中巴也罢,这些“看得见”的敌人实际上并不会动摇印度的民主根基。反倒是印度军队这一潜在隐患,如果莫迪当局再不加以制衡,这颗暗雷没准说炸就炸。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