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110个国际护士节,在佛山,有2.8万名白衣天使在坚守着岗位上,他们守护群众生命安全;他们用爱心奉献践行着医护工作者救死扶伤的初心,让我们一起聆听2位佛山白衣天使在各自岗位守护生命的故事。
故事一:
轻轻握住患者的手,给他力量与信心
一年一度的国际护士节来临,但在佛山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病房(ICU)里,护士们和往常一样紧张忙碌着。ICU里,治疗、护理、康复重症患者同步进行,这里是医生和护士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护士节|一起聆听佛山两位白衣天使守护生命的故事
佛山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胡惠娟在ICU已经有22年。她说,自己一路走来经历无数生死抢救,也见证了众多悲欢离合的交错上演。在她看来,ICU的工作很细致却很重要。“我们每半小时就要对病人从头到脚看一次。看的内容包括从头到脚的各种管子,比如引流管有没有打折、监护仪是否在正常范围、生命体征情况等等,”她说,“每分钟各种监控机器的数值都在变化,要根据变化不断调整。”
胡惠娟常说,“在ICU,病人把命交给你,没有家属看着你做事,这时是护士慎独精神最重要的体现。”
对于胡惠娟而言,当病人情况好转可以离开ICU时,是最喜悦的时刻,仿佛交出来一份满意的答卷。今年年初,一名57岁的患者因为捕捉竹鼠后出现反复发热、咳嗽,在当地医院就诊后病情未见好转,并出现了气促。当患者转入ICU时,已经处于顽固性低氧状态,当时的呼吸机吸入氧浓度已达100%,血氧仍难以维持,且出现了多器官功能障碍,命悬一线。
为留住最后的生机,在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出动了保命神器——ECMO(体外膜肺氧合)。ICU成立ECMO特别专医专护小组,对患者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特别监护。最终,经过ICU医护团队近两个月夜以继日的救治,这名患者的病情逐渐好转,在其他科室接受进一步的康复治疗后顺利出院。
胡惠娟说,护士的工作很平凡,但也很重要,一个小小的举动,也许就能给患者莫大的帮助和鼓励。她很多次遇到对病人进行紧急抢救时,病人害怕又无助。“这时,我会上去握住病人的手,告诉他别害怕,一定可以挺过来的。”她说。
故事二:
见证生命最后的坚守与纠结
“能帮助临终患者减轻痛苦、完成心愿,让他们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段旅程是我们这份工作的意义所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中心胃肠肿瘤内科护士长邓伟英说。邓伟英的工作内容之一很特殊,是开展安宁疗护。
护士节|一起聆听佛山2位白衣天使守护生命的故事
何为安宁疗护?安宁疗护是由医生、护士、心理师、营养师、社工、护理员、物理治疗师、功能康复师及志愿者等组成的跨学科团队,从疾病诊断到临终,为患者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社会等方面完整的照料和人文关怀,控制其疼痛与不适症状,提高其临终前的生命质量,并辅导家属度过哀伤期。
邓伟英说,安宁疗护主要是为预计生存期不超过3周的临终患者,提供身体、心理、精神及社会等多方面的照护,因此,对这些晚期肿瘤患者是以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为目的。“我希望患者能对我多一点信任,能跟我说他的心愿,也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够尽可能帮他实现这些心愿。”
在患者的人生最后一段旅程,邓伟英会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一次访谈。“我会与患者聊到他的身体状况、关注身体方面有没有不舒服的地方,会不会感到疼痛。还会关注患者的内心感受。”邓伟英说,“最重要的,是了解患者有什么心愿,同时尽可能地与他的家属沟通,来达成他的心愿。”
邓伟英说,不少案例让她深深感受安宁疗护对患者及家属的意义。
2018年遇到的一名30多岁肿瘤晚期患者。患者的孩子才两岁多,住院期间,她的丈夫伤心地看着自己的妻子情况一天比一天差,却不知道能做点什么。然而,患者不愿意与医护人员多谈。了解到患者已经虚弱到无法提笔而心中最挂念的是幼小的宝宝时,邓伟英建议患者的丈夫,给妻子录些视频或者录音,让她跟宝宝说说话。就在录完视频后的几天,这名患者突然离世。“患者的先生哭对我们说:谢谢。幸好你们建议我录了视频,否则可能孩子对妈妈没有任何印象。”回忆起这个病例,邓伟英至今仍忍不住落下眼泪。
邓伟英说,自己所在的胃肠肿瘤内科,以消化道和消化腺的肿瘤患者为主。邓伟英说,接触了许多肿瘤末期患者,也给自己带来了许多生命的启示。“其实,许多患者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关注的是亲情,希望能够多陪伴家人、陪伴孩子,或者与身边某位亲人和解。”邓伟英说“这也提醒我们活在当下,关心身边的人。”
【南方日报记者】夏小荔
【摄影】陈禧彤
【剪辑】陈禧彤 田人心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