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羿贝:儿童病房里的“知心姐姐”

医聊所
+ 订阅

陈羿贝,是中山市三乡医院儿科住院部的一名护士。“我们常常说儿科是哑科,最小的孩子才1个月大,最大的也不过是13岁。他们经常不能准确说出自己哪里不舒服,作为儿科护士,要悉心观察,耐心了解。”陈羿贝说。

陈羿贝说,儿科护士的双眼就像一扇洞察孩子的窗户,在儿科病房,要用心知悉着孩子的一举一动,给予这些年幼的患者最真挚的关怀。

1

给小孩打针是一门“必修课”

对每个人来说,到医院打针是孩童时期抹不去的“阴霾”。而对儿科护士而言,能否顺利地给小孩打针也是一门“必修的功课”。给小朋友打针看似普通,但并不简单。

10年起,刚踏入职场的陈羿贝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儿科护士,遇上年仅1个多月并发高烧的小孩,也会略显慌张。越是年龄小的孩子,血管越细。越是发烧脱水严重的孩子,血管越扁,难以打中血管。一个8岁的小孩要是不愿意打针,大发脾气,几个护士都无法“按住”,甚至容易把血管打破。

给小孩打针,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慢慢地,在一次又一次地经验总结下,陈羿贝发现了不少诀窍。“给小孩打针不能一顿猛操作。一上来就把小孩按住,即便是年龄大点的小孩也会恐惧。”陈羿贝说,给小孩打针,要自信也要真诚。“别把小孩当作小孩。他们其实像朋友一样,只要你愿意讲解,很多道理他们都能明白。有时候,打针明明很疼,你却说打针一点儿也不疼,这让孩子很难信服。”陈羿贝说,面对孩子也需要将心比心。

心思细腻的陈羿贝往往会诚恳地对孩子说:“打针可能会有一点点痛,我相信你可以忍受的。”在一次次与孩子们交流中,陈羿贝成功完成这门“必修课”。

或许,给孩子打针看似微不足道,但每当孩子指着这位大姐姐说,她打针特别好,一点儿也不痛时,陈羿贝打心底里获得了真正的满足。

她是孩子眼里的贝贝

也是隔离病房的“临时妈妈”

在儿科,有一些长期住院的孩子知道,陈羿贝有一个小名叫“贝贝”。这些孩子从出生后的几个月起,就长期住院接受康复治疗,他们或许患有脑瘫、智力障碍、孤独症等。“贝贝”对于他们而言,是老朋友了。

“我特别记得曾经护理过一个小孩,他患有脑瘫,从几个月到两岁一直住在医院。见我们护士的时间都比见妈妈爸爸的时间多。”陈羿贝,“他刚会讲话那会儿,喊了我一句贝贝。喊得不是很清晰,我顿时觉得很感动。”

事实上,不少因患病长期住院的孩子期待的更多是关爱。“就像患有孤独症的孩子,他偶尔会大发脾气,但我们可能无法劝导他”而陈羿贝说,“能做的只有给予更多的关爱、理解,默默守护他。”

在去年1月底,疫情最为严重的时候,陈羿贝赴中山市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中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支援。疫情期间,一家几口人都因感染新冠肺炎入院治疗,其中,2个入院治疗的外籍小朋友,因语言不通,看见陈羿贝身穿防护服,总是害怕到哭。“我们在工作之余,也会多想想办法,让孩子们在隔离病房里消除不安。为了减少他们的恐惧,我在防护服画上了图案逗他们开心。到后来,他们也热情地趴在我们身上画画。”

在隔离病房的2个多月里,陈羿贝与其他护士一同担起了“临时妈妈”的重任。隔离病房内,一位妈妈病情恶化,CT显示肺部感染严重。“我们知道她有一个2岁多的小孩,她病重了,带小孩需要精力。于是每个早上,我们都轮流帮她带小孩。持续一段时间,孩子的妈妈好转了,最后也顺利出院了。”

“从我懂事以来,我就立志要成为一名儿科护士,我喜欢孩子,他们纯真可爱。”陈羿贝说,即便从业多年,病房里多变的状况,她仍然初心不变,热爱这份“陪伴”孩子的事业!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曾艳春

【海报】朱晓宇

【通讯员】陈立群

编辑 李姗恒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