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常住人口保持全省第一!广州“引人”之处在哪?

南方+ 记者

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广东全省常住人口为126012510人,自2007年以来,广东连续14年常住人口规模居全国首位。与2010年相比,十年共增加21709378人,增长20.81%,人口增量位居全国首位。

作为全国常住人口最多省份的省会城市,广州的人口数据一向被外界关注。根据广东省统计局的数据,2000年以来广州“全省第一常住人口市”的名号从未旁落。2010至2019年间全市常住人口增量为259.63万人,增幅达20.43%。

尤其是2015至2019年间,广州连续五年保持40万人/年以上的常住人口增量,即使放之全国的主要城市间横向比较,广州的常住人口增量依然位居前列。考虑到广州市常住人口基数庞大,广州的人口增量对全省的总人口增长,做出了不小贡献。

人们“用脚投票”彰显了广州较强的人口吸引力与城市竞争力。随着全国统计局人口数据的发布,广州市也将在近日发布2020年详细的人口数据情况,人们或可对此保持期待。从广州的历年经济数据中,我们能够看到广州成为人口“增长极”的秘诀。

| 经济活力与城市气质让不同群体皆有归宿

百度地图慧眼发布《2020年度中国城市活力研究报告》显示,城市人口吸引力指数的计算,是基于该城市新流入常住人口与全国所有城市新流入常住人口均值的比值。广州在这份榜单上已经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二。

“十三五”时期,广州的经济总量稳步攀升。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1.73万亿元,之后每年迈上1-2个千亿元台阶,2020年突破2.5万亿元,为25019.11亿元,占全省22.6%。

按可比价格计算,“十三五”广州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0%,企稳在“6”字头增速区间,高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速,也高于北京、上海,是全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地区经济的发展,直接与人均GDP挂钩。该项数据的水平越高,说明人们在一个地区实现的社会价值越大,相应获得的经济收入自然也会越高。

数据证明,按常住人口计算,广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19年突破15万元,达15.64万元,是全国9.09万元的2.2倍和广东省9.42万元的1.7倍,高于重庆(7.58万元)和杭州(15.25万元)等城市;按平均汇率折算为23639美元,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水平。

经济活动影响人口集聚,这源于人们会对经济激励做出反应。对于广州而言,即使地区经济水平发展相对落后,依然有着强大的人口吸引力。

在具体的人口分布中,截至2019年末,白云区常住人口最多,达277.96万人。番禺区位居次席,为182.78万人。天河区、海珠区均破170万人大关,分别为178.85万人、172.42万人。这三个人口大区分别展现出广州“引人入胜”的城市气质。

白云区户籍人口在常住人口占比中低于50%,说明此处是外来人口扎根发展的重要集聚区;番禺区坐落着广州大学城,是不少刚到一线人士的首选发展地;天河区经济总量连续十四年位居全市第一,汇聚了大量人群工作生活……外来人口、新兴阶层、都市白领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落脚点。包容、开放、进取等因素,共同造就了广州城市的活力。


| 综合性门户城市持续提升人口承载力

通俗地说:有钱赚的地方,自然令人向往。

前提是,这个地方要承载得住足够多的人数。恰巧,城市承载力也是广州的“强项”。

2015年从化、增城两个县级市正式“撤市设区”,广州城区面积由2014年的3843.43平方公里扩大到7434.40平方公里,为深入推进城镇化发展、产业拓展创造更多空间和潜力。2019年末广州常住人口比2015年增加了180.48万人,相当于增加了一个天河区的人口。

除了有足够的发展面积和腾挪空间,广州作为中国重要的通信枢纽、交通枢纽及互联网交换中心和互联网国际出入口,海港、空港、铁路港、信息港能级越来越强。

当前,广州高铁班次数量全国第一,广州南站旅客到发量居全国铁路枢纽站第1位。2019年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从全球第17位提升至第11位;2020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跃居全球第1位,成为疫情后复苏快、国内客流最大、起降航班架次最多的机场。

交通体系对外四通八达,对内同样便捷。2018年,地铁14号线开通使从化区迈进地铁时代,标志着广州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区区通地铁目标的城市,城市发展的均衡性和协调性进一步增强。此外,地铁运营里程稳居全国第三、世界前五。

“人的经济活动所包含的逻辑,就是在流动中聚集,然后再流动、再聚集,直至人口、经济和财富在地理上集中到一个个面积相对很小的地方去。”经济学家周其仁在其著作《城乡中国》中指出了人口变迁的规律。

广州不断加快人口集聚的背后,实质上也是在抢占发展的先机。超大城市、门户之城的人员熙攘往来,意味着生产要素更为自由合理的流动,这也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广州近年来奋力向建设具有较强辐射能力和资源配置功能的国际化城市目标进发,枢纽型网络城市地位日益凸显,城市功能不断强化,老城市焕发新活力。

孔雀东南飞”,人口增量源于人口流量。无论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跑的,货如轮转,均彰显了广州“流量之城”的本色,也为城市常住人口增加带来了“初始资源”。

| 广州的常住人口数量仍有百万级上浮空间

广州最新人口数据即将出炉,人们有理由对广州常住人口增加保持期待。换言之,广州的人口增长“潜力”仍有空间。

从人口统计学中的另一组数据——实际管理服务人口可见一斑。

“这个数据并不是一个硬性公布的人口统计学指标,因为这个数据变化太快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翼介绍,实际管理服务人口有三种算法:

地区常住人口,分别加上在一个地方居住满一周以上6个月以下、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3个月以6个月以下的流动人口。

2020年,广州市政府首次披露该项数据——实际管理服务人口超过2200万,比全市常住人口1530.59万人多出670万,相当于我国一座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人口数,甚至比新西兰一个国家的人口还要多。

这说明,目前,广州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条件承载远超常住人口的人员数量。其中,大约670万的人口是“临时”在本地驻足。一旦他们停驻广州的时间超过半年乃至更长时间,这些人口将转化为“常住人口”。这也是广州常住人口增量的潜力所在。

《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8-2035年)》显示,至2035年全市常住人口规模在2000万人左右,按照2500万左右管理服务人口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未来15年,广州常住人口能增加约470万(年均增长在30万人左右),实际管理服务人口还能增加约300万。相比北京、上海,广州的增长空间较大。

“随着城镇化的逐渐完成,城市人口的边际增长动能就会非常低。”张翼谈到,今后的“抢人”不再是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而是城市、城市群、都市圈之间的竞争了。

可以看出,广州对于常住人口的攀升留有可观空间。一方面,这是自然规律下人口演进与城市承载力的动态平衡;另一方面,这也是广州适应区域经济竞争的需要所做的布局。

随着人口增速的下降,“以量取胜”的人口红利逐渐让位于“人才红利”。国家中心城市积累起必要的人口基础,也就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了人才基础。

【记者/制图】李鹏程

编辑 赵雨笙
校对 居伟强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