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岁老人回忆香港水荒,街上打架抢水,最后这条“水渠”化解了危机……

港真
+ 订阅

91岁老人回忆香港水荒,街上打架抢水,最后这条“水渠”化解了危机……

上世纪60年代,香港经历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干旱,四天才能供水一次,350万人的生活陷于困境。为了解决水荒问题,当时的港英政府通过中华总商会和香港工联会向内地求援。中国投入数以万计的工程建设者,打造东深供水工程,56年来一直全力保障香港供水生命线。

近日,东深供水工程的建设者们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我们也在香港采访到一位经历过当初大水荒的91岁老人周坤。作为香港工联会的一位老成员,周坤是香港求援内地引进东江水的见证者,他一直忘不了当年港人因缺水所面临的死亡危机,更放不下对内地供水香港的感激之情。

“现在一些香港年轻人不懂爱国,因为他们没有生存在‘制水’的年代,不知道那种艰难和危机,那种挣扎在死亡边缘的痛苦,自然认识不到祖国对香港人的关心。我们当初那种很渺茫的心情,他们体会不了。”周坤是这样跟记者讲述当年的故事……

四天供水一次,街头为抢水而打架

我叫周坤,生于1930年的香港,父亲是电车工人。我16岁被父亲带入行,跟着师傅做学徒。当时师傅参与电车工会,为工人争取权利,我想着是好事,也被他拉入工会。之后我做到“师傅”,又先后被邀请到喉(水管)业工会当书记、在五金工会当主席。

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1962年那时候,香港经历了一次严重的大旱,各个水塘(水库)都见底了。当时港英政府为了解决用水问题,一味靠“制水”。最初是一天来几个小时水,后来是隔一天供一次水,最后到紧张的时候,变成四天来一次水,一次来四个小时。如果你那四个小时里装不够水,就得等四天后再次来水。真是非常的惨。

那时候香港房子一般也就四层楼高,住在新建、位置较低的地区,水管里还有很微弱的水流。像我们好多工友住在木屋区就惨咯,每四天要跟公司请一次假,去街头排队等“街喉”的水。那时候大家都急着要水,秩序非常混乱,经常有人为了争先打水而打架。

还有那些住在筲箕湾、柴湾木屋区工友,要从山上担着水桶到街上等水,再担水回山上。跑慢点都不一定够四天家里用水。工友还要请假,没收入。

工会是没得休息的,我经常要24小时留在工会。还好家里住楼下,影响没有那么大。家里把所有的桶啊盆啊都拿到天井里,接完水后要赶紧关水龙头,楼上的住户才能接到水。

水都得省着用,大家洗完菜的水要盛好,晚上煮开拿来简单擦下身子,不敢冲凉。用剩下的水还得囤着冲厕所或者擦地。那时候我刚结婚不久,有了两个小孩。小孩子还比较懂事,看着大人省水,也一起捱日子。

各业的工人也面临没工开的状态,因为很多工作都离不开水。尤其是我之前待过的喉(水管)业工会,水管都没水来了,建筑业停顿,自然没人装水管。

没工开严重影响收入,有些工友平时上班就啃着拳头大小的面包,勉强度日。幸好当时内地已经有很多新鲜的肉菜供港,而且价格便宜,大家还不至于吃不起饭。

各行各业“死火”,港人感受到死亡危机

香港的建筑业、纺织业、饮食业全部“死火”,全香港社会都很恐慌:到底什么时候才有水?大家几乎感受到死亡的危机,非常悲观。

当时工联会和几个工会已经派出代表,去和港英政府交涉,要求他们解决水荒的问题。但港英政府也没什么办法,只是一味“制水”,说不准浇花、洗车等较大用水行为,解决不了问题。港英政府自己在深井那里建了三座海水淡化设施,只是提供给他们官员、公务员自己用水。

几乎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大家只能求助内地。所以中华总商会和工联会去广东,请求广东省政府支援。工联会当时的会长陈耀材材叔,是我父亲的老工友,是带队人之一。他们跟当时的广东省省长陈郁请求,能不能让香港派船到珠江抽淡水到香港。陈郁很快就答应了,广东省的水开始运过来香港,暂时缓解了市民用水的问题。

但这样还是解决不了问题,所以中华总商会和工联会又去广东请愿,问可不可以直接让东江水供港?当时广东很重视,很快就向中央汇报。1963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中央财政拨款3800万元人民币打造东江水工程,供水来香港。

陈耀材回来后跟我们说了情况,大家听说内地答应供水,“水荒”有希望解决了,大家都非常兴奋,也很感动。因为大家都知道,当时内地经历过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其实日子并不好过。他们仍然愿意来关心香港人,解决港人的生活问题,是很不简单的。

那几年,很多工友都忙着寄钱、寄物资回去乡下,要省点钱支援家乡亲戚,会费都交不起了。我们五金工会的缴费会员从4800人降到1300人。现在这些“穷亲戚”却来帮我们了。

内地援手东江供水,11个月完工解“水困”

香港代表和广东省代表签下供水合约,每年东江供水150亿加仑给香港,每立方米水价也才1角钱人民币。工联会和中华总商会成了两地沟通的一座桥梁,解决了香港生存的问题。大家都觉得周总理“好嘢”!

1964年2月,东江水工程开始动工,内地集中力量用了11个月,完成了普通情况下需要几年时间的工程。1965年3月1日开始,东江水24小时供水香港。那时候看着水龙头流出来自广东的东江水,大家心里都很激动。但是港英政府有意控制舆论,不让社会公开组织庆祝活动,我们一些工会就悄悄地自己庆祝。

当时深圳水库在进行后续建设,我和工友一起专门从上水搭车,到水库现场去参观。整个山头很多香港人,我和朋友还在水坝那里种了几个树。看着那里的工人,我想他们之所以能11个月就完成工程,除了拥护中央的决定,更是把我们香港人看成一家人,才能那么快。

其实没有内地供水,香港哪里有现在的发展?但是现在时间久了,很多人24小时“享受”惯了,就不觉得有水也是一种幸福。其实你回头想,内地供水真是解决我们生存问题。香港能够跻身亚洲“四小龙”,变成东方之珠,也都离不开祖国对我们的关怀和支持。

如果没有食用水,那些外国人又怎么敢来香港投资?其实70年代香港经济的腾飞,也不是英国、港英政府促成的,而是因为有祖国在背后推动。连新加坡的李光耀都羡慕我们香港有祖国这个靠山。

现在一些香港年轻人不懂爱国,因为他们没有生存在“制水”的年代,不知道那种艰难和危机,那种挣扎在死亡边缘的痛苦,自然认识不到祖国对香港人的关心。我们当初那种很渺茫的心情,他们体会不了。

年轻人不要被英国佬“揾笨”

在以前港英政府的宣传和渲染下,一代代港人被怀柔腐蚀,对内地“送水”的感情也淡化了,都认为东江水都是香港买的,麻木地认为是一种买卖。真希望他们能知道,其实东江水之前是花钱也买不到的。

最近有一些人在谈移民,我认为香港本来就是一个很流动的社会,人的来去很正常。平时就算没什么事,有人移民外国读书、做生意,也有人来香港投资。

而且我觉得移民未必是不爱国,当然最近很多人受“英国佬”的“欺骗”,搞所谓的BNO入籍,甚至投资几千万去英国。但这也只是暂时的,英国人不是一定会给他入籍。即使入了籍,你的肤色也不会发生变化,还是会被歧视。

所以我相信他们将来会明白我们才是好的,祖国是真切关心他们。现在我只能提醒他们要小心,英国佬只是“揾你笨”。他们自己英国人都很多失业,怎么会优待你们就业?

【记者】陈彧

【视频】王俊涛

编辑 佘余
校对 曹柏英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