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在即。
对于区域和城市而言,年度统计公报普遍未公布2020年的常住人口等情况,但一些相关联的数据却引发遐想。
以近五年的引才赢家城市深圳为例,近日,深圳小学招生人数下降、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减少引发关注,有观点认为这可能表明了人口有流出的迹象。
城市人口的流入、流出每天都在发生,这也恰是城市活力的一个体现。仅从上述几个指标,并不能得出深圳总人口流出的结论,尽管具体数据还有待揭晓,但从包括人口年龄结构、就业人口数量等指标来看,深圳仍然享有可观的人口红利。
回望过去两次人口普查,由于统计修正,深圳曾出现常住人口对比普查前年份公布的数据大幅增长的情况。2019年,深圳常住人口数量为1343.88万人,坊间有猜测,此次人口普查,深圳的常住人口数据是否将再次大幅增长?
而在人口数量之外,人口结构、质量更值得关注。在去年11月的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AI领域顶尖学者、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沈向洋表示,人才是第一资源,要走出一条培养中国研究型人才的道路,从人口红利到工程师红利,到科学家红利。
在40多年的发展中,深圳成为高科技之城、电子信息产业之城,离不开人口红利、工程师红利,而这座城市最新的变化是,正在由产业创新迈向基础研究,若未来能形成“科学家红利”,深圳有望迎来新的发展空间。
如何看待电话用户数、小学生招生数下降?
根据深圳2020年统计公报披露的数据,2020年全市固定电话用户400.84万户,比上一年减少了约3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682.07万户,比上一年减少了约214万户。
需要指出的是,这两项数据的减少是全国性的现象。根据全国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计算可知,2020年,全国固定电话用户比2019年减少了91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则减少了727万户。
再参照同为一线城市的北京的情况,2020年固定电话用户比2019年减少了62.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减少了113万户。
电话用户数减少的背后,有很多人口增减以外的因素,譬如移动电话对固定电话的替代,移动电话号码的实名登记减少了一人多号现象等。
另外,常住人口是指全年居住6个月以上的居民,电话用户数统计的是年末的情况,统计口径亦有一定差异。故而,从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数的变化来判断人口的流向,或存在较大误差。
而小学生招生人数的减少引起了更多关注。深圳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0年深圳小学招生人数为19.07万,比上一年下降6.5%。
深圳并未公布2013年和2014年常住人口的出生情况,无从准确判断这一下降有多大程度是由适龄学童人数的减少引起。并且,有分析人士认为,2020年因为疫情的影响,导致一些数据出现波动,并不能代表长期趋势,究竟小学生招生人数变化是否代表着特定群体的流出,还有待观察更多年份的数据。
另一个相关联的背景是,近几年深圳各区屡屡发出学位缺口预警,这增加了家长对于学位短缺以及未来升学难度较大的预期,一定程度导致了部分适龄学童的流出。
但这种现象有望迅速得到改善。深圳最近召开的第七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未来五年,实施基础教育学位保障攻坚计划和“高中园”建设计划,新增基础教育学位约90万座。
深圳人大代表杨瑞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深圳作为全国经济发展非常迅速的一线城市,这几年在教育上是有“欠账”的,但从规划看,“十四五”期间教育的“欠账”一定会补上。深圳很多部门正全力以赴为了该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建市时的“拓荒牛”精神重现。
疫情影响下就业人口正增长
事实上,从小学生在校生总人数这一指标来看,深圳2020年为109.12万人,比上一年增加了2.1%。横向比较来看,深圳在校小学生人数仅低于重庆和广州,高于常住人口数量更高的上海、北京等城市。
小学生的背后是较为年轻的家长群体,深圳人口结构的年轻化也可见一斑。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018年底,深圳共有户籍老年人32万,常住老年人73.04万,实际服务管理老年人114万。
按照户籍人口的口径来计算,深圳老年人的占比约为7.0%;按照常住人口的口径来计算,老年人占比下降至约5.6%,均未触及国际通行的老龄化社会门槛。
与年轻化的人口结构相对应的是深圳的就业人口规模。今年1月,由广东省人社厅主办的“广东高质量稳就业保就业——中央、省市媒体采风行”活动中公布的数据显示,深圳就业规模持续稳步扩大(以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统计口径),2020年11月达1218.06万人,同比增长4.0%,为历史新高。
有经济研究人士认为,职工只有在职才会有失业保险,所以失业保险参保人数的变化,最能反映一个地区较规范就业和中高端就业岗位增减情况。
而根据上述数据,即便是在受到疫情影响、就业压力较大的2020年,深圳以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口径统计的就业人口仍保持了正增长。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原首席经济学家李铁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中国当前的发展阶段,个人选择城市时,“宜业”的诉求仍大于“宜居”。
人口持续向大城市集中的趋势很大程度可以佐证这一判断。而在大城市中,深圳执行较为宽松的户籍政策,2016年开始纯学历型人才落户门槛放宽至大专及以上,并且对人才入户量不设指标数量上限,这大大减少了人口流入的制度性障碍。
2015年到2019年间,深圳常住人口新增了266万,增量位列全国第一。
人口集聚的同时,深圳的高房价也被人诟病将降低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事实上,这样的担忧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世界各地的大城市。
深圳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近两年持续加大居住用地的供应,过去5年间,全市建设筹集公共住房46万套。长远来看,到2035年,深圳将致力于形成商品房、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公共租赁住房占比各为40%、20%、20%、20%的格局。
深圳住建局相关领导曾表态称,深圳将通过五年甚至八年的补短板,力争使得住房供需矛盾得到较好地缓解,以此稳定房地产市场,让市民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宜居”。
人才总量已超过600万
在谈及城市的人口问题时,受教育程度是一个重要指标。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2010年,深圳6岁以上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的占比仅为18.5%,其中,研究生学历者仅有10.42万人。这些远低于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同期水平。
伴随着产业的持续升级和人才引进政策,即将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中,深圳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情况值得期待。
2020年11月的一份来自官方的数据显示,深圳全市人才总量已超过600万,其中全职院士54人,高层次人才总数近1.8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超15万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人才的平台和载体主要有三类,好的大学、研究院所和企业,靠它们来容纳和吸引人才。
一直以来,深圳的知名企业是揽才的重要载体,尤其是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以华为、腾讯、平安、招商银行等为代表的大公司,受到众多名校毕业生的青睐。
而伴随着高等教育、基础研究的发展,深圳本地的大学、研究院所成为了引才的新平台。高校的人才“蓄水池”效应也愈发显现,深圳的高校正在培养更多的本土大学生。2020年,全市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13.62万人,尽管总数仍不算高,但增速高达20.3%。
在网络通信领域新型科研机构鹏城实验室,仅3年时间就汇聚了31位院士,160余位国际会士、国家杰青等高端人才,以全职、双聘和兼职等市场化用人形式聚集了1800余位各类人才。“科学家红利”雏形渐显。
加大基础研究领域的布局,客观上对国际人才尤其是顶尖科研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在新的形势下,深圳也在酝酿新的引才政策。
今年1月,深圳市人才工作局透露,将出台新一轮的人才政策,坚定不移地推动人才工作对外开放,更加注重与国际接轨,进一步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突出用人主体作用和市场激励导向,推动从“政策引才”向“环境、文化聚才”转变,打造全球智汇政策的深圳样本。
深圳最近召开的第七次党代会报告亦专门强调了人才问题,其中提出,建立健全“一把手抓人才第一资源”机制、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人才评价机制,高标准制定新一轮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清单式引进高精尖缺人才,探索设立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奖。
深圳社科院巡视员陈少兵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人才政策方面,深圳一直在全国走在前头,下一步深圳要打造全球标杆城市,将面向全球广招贤才。
(作者:王帆 编辑:李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