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下的父母,需要什么?

南方周末
+ 订阅

全文共4404字,阅读大约需要7分钟

我从没认认真真地想过,他们这代人到底需要什么。

这块小小的屏幕究竟有什么魅力?而老年人面对的问题又在哪?是什么让一群心怀美好的人在这上面“做大文章”?

手机对老人意味着什么?

是微信?还是短视频?是小游戏?还是收音机......

“陪伴吧,”单思宇轻轻叹了一口气,“我也是离家很久之后,最近才明白。”

从小生活在干休所中、被爷爷奶奶带大的何旭也有相似的感受,“我非常知道爷爷奶奶使用手机的原因,他们每次有不同的问题都会问我。”

单思宇和何旭都在采访中提到:我想为他们做点什么。

这块小小的屏幕究竟有什么魅力?而老年人面对的问题又在哪?是什么让一群心怀美好的人在这上面“做大文章”?

▲  志愿者教爷爷奶奶“玩”手机,图:新华社(鞠焕宗 摄)

1

一块小小屏幕

单思宇的老家在吉林省北部,是广袤的黑土地上“平平无奇”的小村落。

他自觉是逃离东北的人,“我们村这一代除了留在乡镇开个体经营,或者考回地方、学校的,几乎都出了山海关。”单思宇感叹,“现在过年回家都不一定能见上面。”

“很多人过年都不会回家了。”

对于这个东北农村来说,过年是“天大的事”。可即便是这“天大的事”,也拉不回“拼命挣扎的人”。

单思宇今年也没有回家,疫情稳定后公司业绩态势向好,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他,不愿意放过这个大好机会。

候鸟没能归巢,静候的鸟妈妈只能安静地梳理羽毛。

“儿子,我看隔壁你大爷能跟他姑娘用手机面对面聊天,妈这手机能不能用啊?”

单思宇听到这个问题后一愣,在他印象中,父母这种平日里“就着天气预报睡觉的人”,一贯不喜欢学习新东西,还总说他爱玩手机,都不多说说话。

电话这头是一家电商公司的业务组长,电话那头是一位被遗忘的老人。

“打开购物APP、挑手机、下单,我购物从来没有这么快过,”单思宇感到懊恼,“我从没认认真真地想过,他们这代人到底需要什么。”

▲  爷爷奶奶智能手机课堂,图:新华社(陈泽国 摄)

在距离单思宇130公里外的保定,已经步入中年的王强也有着相似的烦恼。

“学校老师给我打电话,孩子哭了,没人接她放学,”王强只能一边跟老师道谢、跟孩子道歉,一边跟领导请假跑去学校接孩子。

这样的事情不是第一次发生,原因也令人无奈。

丈夫在国企工作,妻子在中学教书,王强一家在这座城市生活压力不算大,但也困扰于现实问题——两人的下班时间都是5点之后,而孩子则在4点10分放学。

“我们也没有办法,只能请老将出马,”王强哭笑不得,“但我妈上了年纪后,记忆力明显衰退,别说照顾孩子,自己的药有时候都忘了吃。”

从那之后,王强每天下午两点多都会给家里打一通电话,提醒奶奶去接孩子放学,而这个时间不敢早,也不敢晚。

对王强来说,虽然每天都提醒自己也有点麻烦,但还是能做到,而有些事情对孩子来说问题更大。

“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平日里能做的事情只有两个,看孩子和看电视,”王强表示,“而且老人并不懂怎么教育孩子,隔代亲,就特别宠着孩子。”

王强平时管教孩子,还会被老人数落。如果他和妻子不在家,孩子一回家就会玩平板、看电视,老人想管却管不住,时间久了孩子越发放任。

与这种情况截然相反,韩丽娜的父亲韩江是较早使用智能手机的人,喜欢发朋友圈、拍短视频来记录自己的生活,也喜欢向别人分享各类信息,就比如:

《此视频无论多忙都要看》《七点后吃它,竟可能得心梗脑梗!》《不是吓唬你,中老年人最需要看》......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与腾讯社会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曾有研究表明:如果将受骗广泛定义为诈取钱财、欺骗感情、传播谣言、虚假宣传等多方面,表示在互联网上当受骗过(或者疑似上当受骗过)的中老年人比例高达67.3%。

其被骗的主要渠道是朋友圈(69.1%)、微信群(58.5%)以及微信好友(45.6%)。受骗的信息类型主要是免费领红包(60.3%)、赠送手机流量(52.3%)和优惠打折团购商品(48.6%)。

“我父亲几乎把所有坑都踩过了,”韩丽娜表示,“我宁肯他从来都不会使用智能手机。”

2

一次大大尝试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今年2月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较2020年3月增长8540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0.4%。

其中农村网民规模达3.09亿,较2020年3月增长了5471万,单思宇的妈妈王桂芝便是其中之一。

虽然手机顺利买到,但后续问题接踵而至。

“家里没有联网,我又买了张流量卡回去,再指挥老妈去镇上剪卡、装机......这一路非常曲折,”单思宇说,“能上网之后,我还得一点一点地教她如何开关网络、注册微信。”

据单思宇回忆,这是他与妈妈之间最长的一次通话:73分钟。

好在,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紧随着电话的挂断,来自妈妈的视频通话响起,两个人跨越千里在互联网上相遇,这个年总算没有太孤单。

但有另外一个现象让单思宇觉得很是奇妙,“当我妈初步学会操作智能手机后,便开始探索各种功能,我们俩之后的通话内容多半是关于如何玩手机的。”

《我国中老年人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以下简称“中老年人生活研究报告”)数据显示,75.8%的中老年人会上网看新闻资讯,超过半数的中老年人(56.6%)可以自己搜索,还有近半数中老年人(45.9%)会关注浏览微信公众号的文章。

但在数据的背面,老年人也被复杂的信息和操作所阻碍。

中老年人生活研究报告还指出,只有四成中老年人会在网上缴纳手机费,三成左右的中老年人会网上购物、手机导航,四分之一左右的中老年人会用打车软件或缴纳水、电、煤气等生活费用,而会网上挂号、订火车票机票、订宾馆等便利服务的中老年人所占比例较低。

“很多方面的内容都没有做到很好的适老化改造,”单思宇表示,“对于手机,老年人能改变的似乎只有放大、缩小的文字显示,别无其他。”

何旭也有这样的感受。为此,他想做点事情,来帮助老年人使用手机,增强子女和老人之间的沟通。

“我们当时想着既能支持老年人录入备忘录,也能让子女帮他们录入备忘录,”但何旭也发现,由于小程序本身便对老年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让子女帮忙录入似乎是更好的选择。

何旭团队开发的小程序名为“悦聆”,定位为“适老化关怀提醒工具”,试图在那块小小的屏幕上做大文章。

在其产品设计中,这一小程序的功能被设定为:录入备忘录,声音复刻/克隆,到点提醒播报。具体操作为:子女在小程序中进行预先设定,而后系统会在设定时间自动拨打老人电话,提醒其进行何种操作。

另一个让人感动的设计便是“克隆人声”,为了避免电话另一端传来的提醒是机器人冰冷的声音,何旭特意开发了这一功能,采用AI技术模拟亲属人声。

“开始的初衷是因为我从小就非常担心爷爷奶奶有一天会离开我,”何旭说,“我就想是不是可以录下来,有一天真出现一个很厉害的AI,能用他们的声音或思想来跟我交流。”

3

一群美好的人

当单思宇把这个小程序展现在于桂凤面前时,她迟迟没有说话。

对于这个暮年丧子的妈妈来说,她最大的愿望便是再听儿子叫一声“妈妈”。

“可能她不会理解AI的概念,但于妈妈知道,如果可以,她儿子的声音有可能复刻出来。”单思宇将于桂凤手机中的发小的视频拷贝了一份。

单思宇迫切想要使用的功能,其背后的技术实现来自于腾讯。

2020年12月30日,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企鹅伴成长、腾讯优图实验室、腾讯云AI、腾讯云云开发联合发起了以“AI,让美好现在发生”为主题的首届腾讯Light·公益创新挑战赛。

腾讯希望借助这个比赛,开放腾讯云上的AI技术,包括人脸特效、文字识别、人脸识别、人脸核身及语音技术等,其中大部分都来自聚焦计算机视觉的优图实验室。呼吁社会大众通过技术和创意,将AI实际落地到公益场景,解决更多的社会问题。

据介绍,报名该赛事的团队超过600个、3000人,闯进决赛的共有24支队伍,何旭所在的“星兴万物队”便是其中之一。

另外瞄准“适老化”无障碍设计赛道的,还有符嘉辉所在的“浮生偷得半日闲”团队。

“我国目前有1.76亿65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下降,看不清、听不懂、说不准、做不到、记不住等问题逐渐增多,”在“老小孩”小程序的路演中,符嘉辉等人写道,“(我们)决定运用AI技术,保障老年人可以无障碍、准确及安全地接收和反馈信息。”

据介绍,该款小程序主要具有识字朗读、垃圾分类、时事新闻和谣言识别四大模块。

“浮生偷得半日闲”团队认为,这次尝试是为给老人提供一个工具,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随手使用。

“现在腾讯云开发给的云函数、云数据库,基本开发用得到的都给了,”对于这个非专业出身的开发团队,开放的技术给了他们很大的帮助,“腾讯云的AI能力、识别技术,我觉得很快而且很准,调用的时候非常方便。”

还有一个进入决赛的项目,几乎精准狙击了王强的需求。

“现在老人带孩子是一个增长的趋势。一方面对孩子的影响蛮大,另一方面对老人的要求也慢慢提高,”“River of life ”团队负责人兰毅表示,“我们想做这样一个产品来同时满足这两点要求,一个是小孩,另一个就是银发的。”

这位警察出身的前在线教育创业者有着自己的关注:提供适老产品助银发老人提升养育效能。

在这个名为“祖父母育婴语音日历”的小程序里,包括了“日历+天气+养育日程”、“专业放心内容”、“AI合成语音播报(多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等功能。

在这之前,兰毅便进行过相关创业,开发了一款针对蓝领/双职工家庭妈妈的育婴日历APP,但从用户反馈中发现使用感最好的是老人。“我们意外发现了银发育儿的需求,解决家庭养育人效能的总体思路是对的。”兰毅剖析了第一个版本失败的原因,“对老人来说,下载APP会比较复杂,光短信验证就把他们卡住了。另外一个原因是,我们开始上来就做APP比较重,老人也不需要太复杂的功能。”

相较于失败,兰毅更看中对需求的验证。在他看来,面对0-6岁早期发展教育这一缺口,需要有更实操的力量进入。

团队成员Vivian也表示,“我希望通过移动互联网的方式和智能化的手段,更加规模化、有效率地解决一个社会问题。”

有评委评价道,“这个项目可以说是老年人的,也可以说是对未成年人的守护。”对此王强颇为期待。

不仅仅聚焦适老化改造问题,腾讯Light·公益创新挑战赛还将目光瞄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等议题,涌现了针对留守、孤儿、离异、服刑人员子女缺少陪伴的“闻希AI”小程序,以及针对亲子关系维护的“亲子Now”小程序、针对白海豚保护的“iDOLPHIN”小程序......

单思宇一直关注着这个比赛,“可能是为了我自己”,身处互联网浪潮中的他,有着这一代人较为共通的想法,“真的想知道科技最终会推着这些社会挑战走向何处?”

如今于桂凤儿子的微信头像变成了一朵盛放的花,这是单思宇帮着换的。

“手机是个好东西,当时要是能学会,我还能多看小磊几眼。”于桂凤自从学会使用微信后,经常跟单思宇打视频电话,后者也把发小的微信备注改成“于妈”。

这位曾经被遗忘的老人,每隔几天就会出现在单思宇的屏幕里。

“这花多漂亮,我特意去大地里拍的,”于桂凤在视频中说,“小磊小的时候就喜欢在这玩,我铲地他就睡在这。”

(应受访者要求,单思宇、王强为化名)

(专题)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