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源于宋朝,盛于清朝的健脾祛湿“四神汤”,广东人经常喝

江门市五邑中医院
+ 订阅

指导专家

成永明:江门市名中医工作室主任,主任中医师,江门市名中医。

【周末靓汤】“粤人无汤不上席,无汤不成宴”,无论春夏秋冬都离不开各种功效的汤水。养生在四时,中医认为“春养肝,祛湿除困;夏养心,清热消暑;秋养肺,滋阴润燥;冬补肾,固本培元”。

广东汤和广东文化一样,渗透着我们中医膳食的文化,在岭南文化里体现的更为全面,它在防病、治病、养生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时令靓汤”推荐

鲜淮山 80克

(干淮山30克)

茯苓 30克

薏米 30克

芡实 30克

莲子 30粒(可带芯)

陈皮 6克

猪骨 300克

(可供3至4人食用)

功效:四神汤源于宋朝,是中医著名的健脾食方,其中“四神”是指茯苓,淮山,莲子和芡实(或薏仁),汇集在一起后互相补遗,制成的汤水对人体具有健脾、养颜、祛湿等诸多益处,几乎发挥出了“无敌”的功效,四神之名当之无愧。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随伺在旁的四位爱臣,由于日夜操劳,加上舟车奔波,水土不服,因此相继病倒。面对此种情况连御医也是束手无策。于是乾隆皇帝命当地知府张榜求医,不久,有一僧人前来揭榜,在把过脉之后开出“莲子、芡实、淮山、茯苓等量炖猪肚”的药方后,宣告“四臣,事成!”。四位大臣服下这药方之后,果然立即痊愈。此后,每有官员南巡,皆以此方炖煮食物养身,久而久之,此方便以‘四臣汤’为名在民间广为流传。当这药方传到台湾之后,由于不清楚‘四臣汤’的由来,并且 ‘臣’和‘神’的台语发音相同,因此以讹传讹而成为‘四神汤’。

猪骨,健脾强肾、益气生津;淮山,性味甘、平,入脾、肺、肾经,补脾胃、益肺肾;薏米,清热利水消肿、健脾祛湿;芡实,健脾祛湿;莲子养心安神;陈皮,健脾养胃。所以此汤有健脾养胃、清热祛湿、美容养颜、静心安神的功效。适于脾虚湿困所出现的疲倦乏力、泄泻、遗精(去薏米)、食少、便溏、白带过多、消化不良、烦躁等人群饮用。

建议阴虚、虚寒泄泻人群勿食用。

广东气候多潮湿,湿易困脾,聪明的南国人,将四神汤更是发挥的淋漓尽致,或咸、甜,或用猪肚、猪肉、猪骨,或根据自身情况加红豆、绿豆、红萝卜、葛根等,在祛湿的情况下,不忘健脾固本,调养身体。

时值初夏,天气渐热、雷雨渐多,养心健脾最适此汤。

做法

  1. 把所有的备料洗净;

  2. 猪骨剁小块,入锅飞水备用;

  3. 将所有备料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开,小火煲1.5小时,加盐即可饮用。

专家推荐

成永明,江门市名中医工作室主任,主任中医师,主治体虚易感冒、经常发热、咽喉发炎、鼻炎流鼻涕、贫血、消化吸收不良、多动症、腹痛、遗尿、失眠头痛、颈椎病、肩周炎、骨质增生、腰腿足痛等奇难杂症。

出诊时间:周一、三、四全天

出诊地点:门诊六楼,江门市名中医工作室

文章来源:江门市五邑中医院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