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爱,叫做“妈妈手”

中山六院
+ 订阅

今天是母亲节,你为你妈妈准备礼物了吗?

当你踌躇半天硬着头皮给老妈发了条巨肉麻的短信:“妈,您养了我这么多年,您辛苦了!”

结果你妈妈却回了个:“我乐意!你管得着吗!”

母亲一生都在为子女、家庭辛苦付出。而如今,“妈妈手”正在困扰着许多妈妈。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个传说中的“妈妈手”到底是什么。

什么是“妈妈手”?

“妈妈手”学名为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De Quervain's Disease)。想要了解“妈妈手”是怎么回事,我们需要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腱鞘。

人的每一只手由28块骨头+24条从前臂来的长肌腱+18块手内小肌肉,借助韧带、关节和皮肤连成一个整体。在手部某些肌腱的外面包着一层纤维组织,这个就是腱鞘。腱鞘的存在是为了维持手指的正常屈伸和肌腱滑动。

当手部固定在一定位置作重复、过度活动时,肌腱和腱鞘之间就会经常发生摩擦,久而久之就会导致水肿、纤维性变,引起内腔狭窄。由于肌腱在腱鞘内活动时,通过的径道变的狭窄了,那么疼痛和运动障碍也就随之出现了,这就是腱鞘炎。

“妈妈手”就是一种常见的腱鞘疾病,发生在拇短伸肌和拇长展肌腱鞘,是由于两个肌腱在腱鞘内反复摩擦从而导致的桡骨茎突慢性无菌性炎症。

临床症状

01

多发人群:大多好发于30-50岁,女性居多,如新手妈妈,家庭主妇,使用重锤的工匠,滑雪运动员等。

02

疼痛:拇指腕关节处或腕部桡侧疼痛(图二),但也能够传导到前臂。疼痛是其最主要的症状,突然出现或逐渐出现,当拇指活动时疼痛加剧,特别是抓握物体时。

03

肿胀:腕部大拇指基底部可见肿胀(图三),在该区域可伴随着充满液体的囊肿。

04

活动受限:疼痛和肿胀导致活动拇指时运动受限。

“妈妈手”自测方法

有一个典型的体征叫做Finkelstein征可用于“妈妈手”的诊断。

具体方法:伸直手臂,前臂处于中立位(大拇指朝上),拇指蜷曲在掌心,其他四指握拳,弯曲手腕并做向下点头动作。如果拇指手腕侧出现了明显的疼痛,就考虑为“妈妈手”。

新手妈妈们尤其需要注意,别让“妈妈手”找上你,由于女性在妊娠期孕激素大量的分泌,肌腱和韧带会相对的松弛,分娩以后,新手妈妈要应对多种家务,比如不当的抱孩子、手动排乳等都会大量重复地使用拇指。

当然“妈妈手”不是女性的专利,它可以出现在各行各业经常用手的人群,比如经常用拇指点击手机屏幕、键盘手、厨师等。

如何预防“妈妈手”?

预防“妈妈手”的最佳方法是避免重复性运动。尽量减少拇指反复做重复性的动作,减少再次损伤的机会,避免长时间做扭,握,压,扣等拇指有关动作。必要时尽快就医。

如何治疗“妈妈手”?

治疗“妈妈手”的重点是减少疼痛和肿胀。

01

冰敷

急性疼痛且有红肿发热症状时可采用冰袋敷于疼痛部位,每隔2小时冰敷10-15分钟,注意用毛巾隔一下,以免冻伤皮肤。

02

固定

佩戴合适的护具,减少患部的活动,使之得到充分的休息。在某宝搜索“腱鞘炎护腕”等关键词时会见到形形色色的护腕。以下几种,才是正确的护具选择:

  • 最左的护具主要制动拇指,是“妈妈手”支具的首选,这种款式既可固定拇指,手掌和四指活动比较自由,相对不影响日常生活,适合“妈妈手”患者全天佩戴;

  • 中间的护具是制动腕关节,对拇指限制不大,更适合腕管综合征,不太影响手的抓握功能及用手机;

  • 最右的护具能同时保护拇指+腕关节,但戴上后这只手基本就不能干嘛了,强制进入休息模式,适合“妈妈手”患者在夜间佩戴。

不同的款式的护具,妈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严重程度和医生建议来选择。特别要注意的是,有些产品还分不同尺码、左右手,支具过紧不利于血液循环,而过松起不到保护效果。

03

用温水洗手

症状缓解后,养成劳作后用温水洗手的习惯,不宜用冷水,适时活动手,并自行按摩。得了此病,贵在早治,以免迁延成慢性。

04

锻炼手腕

当刺痛开始时,可以做些温和的手部运动以缓解疼痛。锻炼手腕是简单的运动之一,可以运动所有的腕肌肉,恢复血液循环,并消除手腕的弯曲姿势。

05

抬起手臂

抬起手,高过头部,一边旋转手臂一边旋转手腕。如此帮助肩膀、颈部、上背调整位置,并缓解压力及张力。

本文指导专家

康复医疗中心 王于领 主任

主任物理治疗师、博士生导师、康复医疗中心主任、客户服务管理处处长。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硕士,香港理工大学康复科学系博士,澳大利亚Curtin大学访问学者。

先后被评为“岭南名医”、 “羊城好医生”、“广东省实力中青年医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项目等基金20余项,研究方向:慢性疼痛的脑网络机制与神经调控,人工智能与疼痛人群大数据等。主编主译教材专著19部,是14本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等SCI杂志的审稿专家。

学术任职:中国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物理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康复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学会骨科医师分会骨科康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肩肘关节康复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运动医学分会运动康复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师学会运动医学医师分会运动康复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学会社区康复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副秘书长、物理治疗师分会会长、康复医学教育分会副会长等。

学术专长:从事康复医学与物理治疗临床工作25年,专长于骨关节疾病、运动损伤的康复和物理治疗。对脊柱常见疾病和膝关节损伤诊治形成了以运动、手法和理疗为特色诊疗手段,坚持整体康复的理念,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重返生活、工作和运动为最终康复目标。

门诊时间:周二全天、周五上午

雅和门诊:周四上午 

责任编辑:郭松青

初审:戴希安

审核:简文杨

审定发布:朱昌平

感谢康复医疗中心余佳丹作业治疗师对本文的支持

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 美德瑞骨关节专家

图/图蜗创意,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