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成为一个好妈妈,应该从何学起?”
寻找答案的她们,本能地看向身边的人。在工作中,她们遇见学生、家长、经验丰富的教育者,却无法找到一个“标准答案”。带娃的辛劳、陪伴的耐力、养育的不易……穿过这些不断被搬上银幕的“烦恼”,她们决定用“自洽”消解不安,与孩子一起成长。
今年母亲节,好未来旗下学而思网校推出视频短片《我滴妈耶》,用颇具幽默的表达呈现了孩子眼中的母亲——妈妈们的“无所不能”背后,有着女性自身成长的喜怒哀乐。过去,这些情绪被掩藏在“母爱”这个宏大的命题之下。今天,学而思网校希望通过孩子的视角来阐释,每一位母亲的蜕变,都值得感叹一句“我滴妈耶”。
拿到“天才”标签
2020年春节,李高平迎来了迄今人生中最具挑战性的时刻。
丈夫由于工作派遣无法回家与她团聚,父母远在老家只能通过电话确认安好,李高平独自坐在家中,当疫情让外界的一切进展趋于缓慢,生活不断推她前进的感知却日益明显,这种感知一半来自屏幕前不断涌入的学生,一半来自肚子里日渐长大的孩子。
“要成为一个怎样的妈妈?”李高平过去从未想过这个问题。在“妈妈”这个身份到来之前,李高平人生中的第一个标签是“小高教研之平平无奇的数学小天才”——2018年,硕士毕业的她参加了学而思网校的招聘测试,在数学这一门中,她破天荒地拿下了满分。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之下,她加倍努力地投身教研工作。从小镇走向北京,李高平是“知识改变命运”的见证者,承受过压力也获得过赞赏。而在进入教育行业的三年时间里,她一边学习,一边树立起自己的教育理念。
每位家长都想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于李高平而言,在辨别教育是不是“最好”之前,要先辨别是不是“适合”。
“教育应该是双向选择,而不是灌输自己的思想。”李高平的教研工作需要接触不同的学生,通过试课等环节,她才能了解孩子内心对于数学的真正渴求,学生也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愿意跟这个老师一起学习。有了宝宝之后,李高平也想将这样的理念落实到自己对孩子的教育中。
“我希望我的孩子将来可以自己做选择,而不是因为她的妈妈是‘数学小天才’,她就也一定要擅长数学。”
但在生活中,作为新手妈妈,李高平经历过不少慌乱的时刻。她不禁看向周围的人,婆婆是离她最近的“母亲”,“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的思想在老一辈心里根深蒂固。看着婆婆每时每刻都围在女儿甜甜身边,李高平十分感动,不禁感慨地说:“全职家庭主妇选择照顾家庭,是了不起的妈妈。我敬佩这样的无私,但成家后的经济负担太重,我无法做到全身心投入养娃带娃。”李高平偶尔会“嫉妒”女儿更粘奶奶,不过既然奶奶能在家完美地照顾孩子,她便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和孩子的相处之道上。
回到职场后,尽管哺乳期提升了工作的难度等级,李高平还是很快恢复了从前的工作状态,扛起了教研负责人的重担。“没人说当了妈妈就不能尽全力工作,有了小甜甜,我反而更有动力。”手忙脚乱的事件还是偶有发生,哺乳期每隔几个小时的胀奶必须及时处理,李高平的奶量又比较多,每次匆匆来到母婴室,泵奶后放到冰箱里冷藏,她总是忙得忘记带回家。不知不觉中,冰箱里堆积了不少,于是,她经常把这些母乳分享给其他宝妈,“帮其他宝宝健康成长,也是我的愿望。”
▲“时刻保持乐观,爱家爱工作”是李高平的态度宣言 图/受访者
生活的默契
找到母亲与职业女性两种身份之间的默契,是一个妈妈的智慧。
刘碧瑶痴迷于高速运转、不断向前的生活。在旁人看来,从安稳的国企到拼效率的电商,再到在线教育,她的每一次职业改变都是在挑战自己。殊不知,这是她作为新手妈妈做出的一种“自洽”的选择。
“相似的工作逻辑,不同的工作内容,你会不断看到自身的局限性,这种感觉挺好的。”
因为敢于尝试和突破,刘碧瑶在抖音平台兴起之初就着手学而思网校的账号运营,从零开始做起。做竞品调查时,她发现鲜有案例可以参考,就不断地刷微博看热点,从年轻人的兴趣入手。“那个时候大家普遍比较追小鲜肉、古风、玄幻。我们找了一个长得比较像刘昊然的演员,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然后大家一起合力写脚本,拍好每一个片段。”配合着抖音账号尚未饱和的红利,不到半年的时间,刘碧瑶运营的账号就实现了0到50万粉的突破。
在职场上,刘碧瑶“升级打怪”,迎难而上。产后的日子里,在迎接新生命的激动与新鲜感褪去之后,更多的是生活节奏被打乱的不适应。喂奶就一度是让她头疼的问题。“宝宝每隔几小时就要喂一次,晚上也是。手机里总是定好了七八个闹钟,3小时一睡,甚至1小时一睡,当时觉得自己的精力都要耗尽了。”但刘碧瑶同时也很庆幸,自己的妈妈就是月嫂培训师,育儿方面她并不是孤军奋战,这也帮助她更早地回到职场。
恢复工作节奏后,睡眠被打断的日子渐渐远去,心态也逐渐恢复,刘碧瑶总能听见孩子乐颠颠的笑声,“也不知道她为什么乐,但我总说这爱笑不爱哭的小孩,真棒嘿!”
都说小宝宝离不开妈妈,但刘碧瑶坦言“好像还是我需要她更多”。
▲下班后,刘碧瑶哄宝宝睡觉 图/受访者
陪伴的最优解
每一个职场妈妈都和孩子之间存在一种微妙的信任,这种信任告诉她们,“我并不是一定要为孩子放弃一切。”
李春芳总是想起那一顿晚饭,12岁的露瑶学着菜谱,挥舞着锅铲大展身手。她也不知道孩子什么时候学会的淘米做饭,但那一顿冒着热气的晚饭,就这样真实地摆在了自己的眼前。
“露瑶很乖,很懂事,但我也知道,她其实很孤单。”李春芳了解女儿的小敏感,也是这份敏感让她在每一次吃到妈妈做的饭时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夸赞。“陪伴”二字在她们母女的世界里,弥足珍贵。
疫情期间,在线教育平台火爆,“每天睁眼就是学员涌入的压力”。为了能够满足百万学员的学习需求,李春芳和团队不断完善教研生产线,实现教学内容的分层。在为学员实现差异化教学的同时,李春芳也意识到,当孩子处于成长的不同阶段,对于妈妈的依赖也会产生改变。
“小时候她可能就是喜欢你陪她一起玩,但长大之后,她其实不想你陪她写作业,反而希望你和她能像朋友一样聊天,讲讲她不知道的趣事。”
尽管从事教研工作多年,但李春芳在女儿面前从来都不会充当老师的角色。比起传授知识,李春芳更愿意花时间倾听孩子的心声,解决孩子在生活中的困惑。“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对于交友和未来规划都会有迷茫,可能他们不会说出来,但这些问题需要家长给他们答案。”
童年的李春芳缺少与父母沟通的机会,也不太会表达自己。尽管时刻能与家人们在一起,但是她总会觉得心里有所缺失。“我希望我的女儿不会有这样的困惑,她可以不优秀,但一定要快乐长大。”
▲出游时,李春芳和女儿一起合照 图/受访者
对于每一个奔波于职场与家庭的女性来说,在生活中,家人、朋友甚至是孩子都会或多或少提供着力所能及的帮助,但由生育带来的一系列挑战,还是需要努力自行寻找最优解。“达到平衡是很难的,更多是做出选择后的自洽。”无论是偏向工作还是偏向家庭,她们将过去所有的经验都运用到生活之中,成为了不起的自己。
在2020年年末,露瑶在学校里写下一封“给妈妈的信”:
“您有时会不理解我,我想让您多理解我一下。我希望您能多陪陪我,上次放学时,我看到了其他同学的家长都来接他们,跟他们聊天,一起回家。每当我看到他们的家长,我就想到了您。”
读到最后,李春芳有些哽咽,在今年的母亲节,她最想给孩子做一顿饭。
“她每次吃到我做的饭,就会很开心。”
(专题)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