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是最温馨暖人的。它是为红莲遮风避雨的荷叶,是阳光下锦簇的繁花。
过去百年间,无数革命先辈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富强不懈奋斗、鞠躬尽瘁,在他们背后,是一位位默默支持和无私奉献的母亲。
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便是这样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1944年钟太夫人逝世后,朱德含着悲痛写下《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怀着真挚的感情,追忆了母亲勤劳、朴实的一生。
朱德
“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在文章开头,朱德便用“勤劳”一词概括了母亲最大的闪光点。朱德祖籍广东韶关,后举家迁到四川。世代为地主耕种,朱德的家境十分贫苦,全家20多口人,母亲整日操劳,“总是天不亮就起床”,除了煮饭外,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等到了老年,她仍然热爱劳动,“尤喜纺棉”。
钟太夫人不仅能干,而且聪慧。朱德在文中回忆道:“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更“神奇”的是,连那些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她是一个宽厚仁慈的人。这不仅表现在她是一位慈母,“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更体现在她对贫苦人的同情,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自己是很节省的”。
朱德母亲钟太夫人
在回忆过去贫苦却不失温馨的家庭生活后,朱德笔锋一转,开始讲述中国农民的灾难。连年旱灾、地主豪绅和衙门差役欺压……面对天灾人祸的悲惨处境,坚强不屈的钟太夫人没有灰心,而是“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加强烈了”。正是由于这样的遭遇,以及母亲的影响,启发了朱德“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因此“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钟太夫人的另一个伟大之处是目光长远,并且识大体、顾大局。她节衣缩食、东挪西借供朱德读书,让他能够接触学习新思想,朱德在后来瞒着母亲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军并加入同盟会。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随着中国革命向前发展,朱德的思想也不断进步,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朱德便和家庭完全断了联系,抗战以后才恢复了通信。虽然“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但母亲知道朱德所做的事业,“期望着中华民族解放的成功”。
从文章中可以看出,朱德深受母亲的影响,对母亲满含感激之情。朱德说,“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戎马一生的朱老总让无数家庭团圆,自己却始终没能回去看望自己的母亲。几十年之后,一名外国记者问朱德:“您一生最大遗憾是什么?”朱德回答说:“最大的遗憾就是在老母逝世前连一杯水都没倒。”
朱德给好友戴与龄写信,借200元寄回家中
对于如何报答母亲的恩情,朱德在文中坚定地说:“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语言质朴、情感细腻真挚。纵是铮铮铁汉,在面对自己的母亲时,却也是柔情满怀。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读之令人泪目。
钟太夫人离世后,延安各界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周恩来等参加了大会并送来挽联。中共中央的挽联是“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毛泽东的挽联是“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这既是对钟太夫人的缅怀,也是对千百万劳动人民的歌颂。
《诗经》有云:“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qú,意为“勤劳”)劳。”今天是母亲节,你有什么话想对自己的妈妈说呢?可以在评论区分享哦。
【参考文献】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红书简》,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回望百年,品读初心。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讲好党的故事、革命故事、英烈故事,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南方日报“党史精读”南方号推出“回读百年”音频栏目,每期用100秒左右的时间,品读一封烈士书信或一段红色经典文章,讲述背后的故事。想了解更多党史知识,顶部右上角可点击订阅“党史精读”南方号哦!
【联合出品】
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南方日报
【记者】王聪
【主播】张光岩
【脚本/剪辑】王聪
【图片来源】资料图
【党史精读栏目主持人】王聪 张丽红 毕亚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