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不同年代同样的爱!母亲节来听5位惠州妈妈的心里话

南方+ 记者

你的妈妈是什么样子?

你真的了解妈妈吗?

今天是母亲节,

南方+记者与从“50后”到“90后”五位不同年代的母亲对话,聆听她们当妈妈的初体验,以及对亲子教育、职场生活的理解。

母亲节到了,

时代不同,境遇不同,

母爱的表达方式或许也不同,

但妈妈对孩子的爱却都是一样的。

妈妈们总希望成为孩子的榜样,

她们看似无所不能,其实当妈妈,她们也在不断摸索、不断学习,努力成为更好的妈妈。

“50后”妈妈

黄月慈和女儿。

黄月慈和女儿。

黄月慈:小孩不能太宠,一定要严格管理

黄月慈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有一个39岁的女儿,在小学当老师。黄月慈和丈夫是双职工,因为工作原因,孩子刚断奶就被送到了奶奶家,她一般就下班后“管一下”孩子。她觉得过去当妈妈“很简单”,孩子只要能听话,好好读书就可以了;但现在对妈妈要求特别高,而且还要比,比条件、比学校。

一直以来,黄月慈都是一个“厉害”的妈妈,孩子小时候见到她都会怕。“小孩不听话是要打一下,由她性肯定教不出好小孩来。”在她看来,小孩子应该严格管理,不过,她也觉得当下的朋友式的亲子关系可能会更好一点。

“60后”妈妈

蔡柳春和儿子。

蔡柳春和儿子。

蔡柳春:只求一家人平平安安

蔡柳春今年57岁,她的儿子35岁了,在公司做销售。由于工作关系,孩子从小跟着外婆长大,直到大学毕业后,才跟在父母身边生活。对待小孩,她的教育方式更偏向“放养式”:“我只管他不学坏,其他他高兴就好,他开心我就开心了。”

如今,孩子是蔡柳春最大的骄傲。每个月,她儿子都会从工资里拿出3000元孝敬父母。“现在年轻人很少能做到这样的。”她不求儿子大富大贵,只希望他平安、健康、快乐。

虽然儿子目前还没有成家,但蔡柳春也不会像有些父母那样催婚。“老人有老人的活法儿,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活法儿。”她说。

“70后”妈妈

李延君和女儿。

李延君和女儿。

李延君:注重陪伴孩子的质量

李延君是惠州市机关第一幼儿园园长,她有一名女儿,正在读大学一年级。作为一名母亲,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李延君一直在学习如何做一个好母亲。“我有时候可能会有‘虎妈’的一面,有时候又非常理解孩子,但不论怎样,我都非常关注孩子的成长。”在女儿不同的成长阶段,她会去关注孩子的玩伴,注意与孩子的思想交流。

因为平时工作比较忙,所以李延君更注重陪伴孩子的质量。“不需要多长时间,但要让孩子感觉到你心中有她,让她小时候有安全感,长大后对家长有信任感。”

身处教育一线,她感到现在家长焦虑感更多。“我女儿小时候只有一个兴趣班,但现在小朋友有四五个兴趣班,这样周末能自由玩的时间就很少了。”

“80后”妈妈

冯春霞和儿子。

冯春霞和儿子。

冯春霞:家庭和职场对妈妈都要有更多宽容

冯春霞生于1983年,她有一个7岁大的儿子,正在上小学。不同的是,儿子两岁半的时候被确诊为自闭症,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

在自闭症家庭中,许多母亲会选择成为全职妈妈,而冯春霞一直在坚持自己的事业。为了方便照顾小孩,她选择了一份时间弹性相对较大的工作,但工作始终是她不能割舍的部分。对她来说,工作不仅可以为儿子带来更好的成长康复条件,也是她实现自我价值、获得喘息的重要空间。

“妈妈的角色和职场身份是无法平衡的。”冯春霞觉得,要尽量处理好两个身份的关系,就需要降低对自己的期待值。“我不是一定要做到100分,我做到80分也可以。”

“90后”妈妈

黄舒婷和女儿。

黄舒婷和女儿。

黄舒婷:我是一个比较“自私”的妈妈

黄舒婷生于1992年,是惠州工程职业学院的一名辅导员,有一个3岁大的女儿。作为一名“90后”妈妈,黄舒婷说自己是一个比较“自私”的妈妈,她不会因为女儿喜欢吃某样东西就都留给女儿吃。与老一辈的育儿方式不同,她不想做一个一味牺牲的母亲,她觉得“牺牲其实也是枷锁”。

“我希望可以成为她的骄傲。”黄舒婷说,在有了孩子之后,她的心态有了明显的转变。她开始更注重个人的成长,希望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希望女儿跟自己在一起的时光都是快乐的。

“我不希望小孩成龙成风,只要她健康快乐就好。”黄舒婷说,现在给小孩报各种兴趣班,并不是想让孩子成为画家或者钢琴家,只是希望她可以接触更多新鲜的东西,拥有更开阔的视野。

【策划】罗锐

【记者】于蕾

【视频】王昌辉

编辑 南小惠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