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中山的一员,我们所站立的地方,就是我们的中山。我们怎么样,中山就怎么样。我们是什么,中山就是什么。”不久前,在中山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市管干部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研讨班暨2021年干部教育培训班上,中山从忠诚、担当、为民、本领、廉洁五个方面,向全市党员干部发出“攻坚五问”。
中山提出,各级干部要善于通过新思路、新办法去解决新老问题。把学习党史与推动自身工作结合起来,勉励干部磨砺忠诚之心,激昂担当之志,恪守为民之情,练就成事之能,涵养清正之风。
中山东区街道柏苑新村是中山第一个按思维规划建设的现代住宅样板小区,用于安置城区住房困难户和侨房腾退户。柏苑新村的建设,是当年中山市委、市政府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体现。
回望来时路,从珍贵的影像和文字中,重温中山在坚守初心、为民谋福祉工作上的点点滴滴,为中山攻坚2021,重振虎威实现高质量发展坚定信心,注入力量。
暂缓兴建大楼,优先解决群众住房困难
翻开 1997 年 10 月9 日的广东报纸,几乎都登载了中山市获联合国人居奖的报道。报道中有两句特别的提示语:“这是全球人居领域最高规格的奖励”“我国是本年度唯一一个获奖的亚洲国家。”世界这么大,亚洲这么大,联合国偏偏把人居奖授予占地只有不到2000 平方公里的中山市。中山人值得骄傲,值得自豪。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中山市获联合国人居奖是1997 年,而中山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解决住房困难领导小组,大规模解决市民住房困难的号角是再早十年前吹响的。
在1986年8月的市长接见群众日,整整一个上午,群众诉说的都是住房问题。随后当年中山市委、市政府决定暂缓兴建四套班子大楼的计划,集中财力解决群众住房困难的问题。
在1987年1月的当年第一次市长办公会议则形成了专题会议纪要。纪要中有四个工作要求,一是摸清住房困难户的数量;二是资金筹措坚持群策群力;三是解困房小区与新区建设结合起来;四是摸底、筹款、建设同时进行,在领导组下面也成立了办公室,简称“解困办”。
梁杰康1988年入职当时的中山市岐江职业中学。他回忆,由于条件所限,学校给了一个很小的房间,没有冲凉房和厨房,要做饭只能在门口搭起炉灶。1989年初,他第一次收到通知,登记相关老师信息,解决教师住房,而分配的入住小区,正是拟筹建的柏苑新村。
那个年代,中山财政较为拮据,只能依靠政府出政策,社会筹资金,群策群力办大事的方法。正是在这种客观现实中,才形成了政府、单位、个人按3:3:4的比例筹款建房方法。当时,这方法的群众拥护度极高。
困难群众自己出四成钱,可以有新房住,这在住房困难者来看,实在是千载难逢的好事。但是虽说是好事,但要筹出一大笔房款,许多人还是历尽千辛万苦的。有的几兄弟姐妹筹款为其中一人购房,有的向老婆娘家借钱购房,有的请海外亲朋汇款支持购房,有的甚至卖掉海外亲友送的高级音响筹款等。对极端困难者,政府还允许他们分期付款。通过种种办法,全城都在为建解困房而筹款。尽管筹款有困难,可人们都满怀快乐去筹款,没有一点儿怨言。这和谐协作的氛围,使人真正明白到什么叫人心所向,万众一心。用于解困房建设的启动资金,就是这样“群策群力”筹集起来的。
用上“超标”材料,高标准建设楼房
资金到位后,建设工程很快如火如荼开展起来。对建造“解困房”,指挥部有一整套建章立制,绝不允许有半点马虎,从规划图纸到进材料直至竣工,每道工序、各个环节都有具体的文字要求和量化标准,完工后由监理单位认真验收,倘若发现瑕疵再“补工”。此外,指挥部还要求在每栋“解困楼”的当眼处,必须用花岗岩作标志,写上该楼的设计单位、承建单位与监理单位,对负责人实施“质量终身责任制”。
按当时建设部(住建部前身)的技术标准,建房用的是传统老式铁窗,外墙是水泥批荡扫灰水。中山认为这已不合时宜,也脱离本地的生活水平。从长计议,他们确定:改铁窗为铝合金窗,为以后住房安装空调节约电费;外墙贴本地生产的玻璃马赛克,可永久防止酸雨侵蚀。
当时建设部明文规定,倘不按部里规定的标准将“一律不得参与国家的优秀小区评比”,但中山市政府建造“解困房”首先想到的是重实际、惠民生而不是什么荣誉。因此柏苑新村在当时的中山算是超前设计的高标准建筑,建柏苑新村时,窗框使用铝合金,外墙使用中山当时的优质名产马赛克。”彼时,中山产的马赛克是引进意大利技术生产,全部用于出口,国内尚未使用。
梁杰康在1989年8月分得一套柏苑新村住房,成为新村的第一批住户。他说,夫妻二人分到了两房一厅,虽然不是很大,但是屋子非常漂亮,小区内还有绿化花圃、雕塑石凳,感到非常满意,感受到中山切实为外来老师设身处地解决问题。
1991年,在中山市没有申报评选资料的情况下,但各地参与评比的专家却一致同意,中山市三个解困小区之一的柏苑新村以全省分数第一获得建设部“优秀建筑小区”称号;1993年,中山市被评为“全国住房解困先进单位”,在建设部颁发的锦旗上书写着八个字:“为民造福,安居乐业”——这是对中山为民办实事的肯定,更是中山市领导干部“敢于担当”的褒奖。
打造文化广场,丰富居民精神生活
从 1987 年起,中山市采用政府、单位、个人按 3:3:4 比例出资建房的方法,先后解决了城区人均居住面积 6 平方米以下和 8 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困难户的住房问题,使中低收入户拥有了自己的住房。
柏苑新村、江畔新村等小区于1989年 1月建成,总共有126栋,2375套住房。小区内配套了相应的小学、书店、医疗站、派出所、居委会、文化活动中心、停车场、商店、垃圾屋等公共设施,并建有5000平方米的肉菜市场。
1987-1993年,东区街道兴建柏苑新村、松苑新村和竹苑新村等居民小区,总建筑面积80多万平方米,安置城区住房困难户和侨房腾退户,基本解决城区人均住房面积6平方米以下的困难住户,城区人均居住面积超过13平方米。
柏苑新村建成后,从硬件优化到软件配套,打造成为和谐大家庭,离不开一批又一批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参与者。
欧阳伊2002年竞争上岗来到花苑社区,成为威力、柏苑、花园居委会合并为花苑社区后的第一届社区管理者。
“来到社区后,我们想办法在小区空地处建立文化广场和活动中心,让大家能够有活动的场所。”欧阳伊说,在打造小区活动空间的同时,社区还不断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从法律普及、文艺表演到体育活动,让原本松散型的社区成为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与此同时,欧阳伊还发动与激活社区内的党员和退休干部。“社区的党员人数多、比例高,这是社区管理的潜力,发挥党员作用,让党员成为楼长、志愿管家,这样能让社区治理更精准高效,也可以更好服务居民。”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党员楼长、志愿管家等形成制度,一直传承与延续至今。
开展微改造,让柏苑新村“精气神”延续
在柏苑新村的整个建设历史过程中,中山为了解决数千户市民的住房困难,勤于作为,群策群力,敢为人先,彰显了中山市党政干部敢于担当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这段历史记忆,为中山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有益启示。
在获奖后的20多年时间里,从安居到宜居,中山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发力共进,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打造敢为天下先的高质量小康生活中山样本。
2020年起,中山东区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大力推动老旧小区微改造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有关精神,着力解决好居民最关心、最急迫的环境卫生、停车管理、健身设施等问题,从而增强小区居民的参与动力,引导党员群众从“要我改”变为“我要改”,提升城市基层治理精准化、精细化水平。
“我们楼的电梯都已经加装2年多了,在这里都不舍得搬走!”76岁的黄绮君一直在柏苑新村居住,对于微改造带来的变化,黄姨有着切身感受。
她说,由于柏苑新村停放车辆不断增加,之前不时出现道路堵塞情况。在社区的带领下,微改造后重新规划划定了停车位,如今小区井井有条。社区实实在在的解决了大小问题,为居民带来便利。
作为柏苑新村的第一批住户,梁琼说,通过微改造楼宇水管进行了更换,过去老旧易生锈的管道,全部都已更新。
“80后”的黄敏锐从小跟随父母在柏苑新村生活长大,对于这里有着特殊的感情。今年,在中山市档案馆,她第一次完整深入地了解到柏苑新村的建设历史。她告诉记者,“被深深震撼到了。当年各级部门和人员花费了这么多心思。从规划、建造、到维护、更新、管理,这里注入了一代代人的心血和寄望。”
如今,黄敏锐担任花苑社区党委书记,继续服务和呵护这里的邻里街坊。“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居民对生活环境的要求更高了。我们希望继续发扬承载在柏苑新村上的精气神,不断优化与提升新村环境和居民幸福感。”黄敏锐说。
为此,花苑社区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打造了“红心桥”党建联盟、“志愿管家”队伍、“微心愿墙”等党建工作品牌,将辖区内的党员、群众紧密团结起来,探索出了营造和谐社区的新举措。
欧阳伊退休后运用多年任社区书记的工作经验,积极参与社区工作。她还坚持志愿服务,帮助他人。
梁杰康退休后爱上了剪纸,他成为社区一位志愿管家,义务教小朋友,同时,还用剪纸记录时代,先后创作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澳门回归20周年、港珠澳大桥开通、首届农民丰收节等多个作品。
“社会大家庭对我十分关心照顾,我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做点事情,这让我自己觉得踏实、有意义。”梁杰康说。
相关
“中山攻坚五问”
第一,面对艰巨的攻坚任务,我们问问是否做到初心不改、信念不变,对党绝对忠诚?
第二,面对艰巨的攻坚任务,我们问问是否做到志不求易、事不避难,扛起责任担当?
第三,面对艰巨的攻坚任务,我们问问是否做到人民至上、人民为先,恪守为民情怀?
第四,面对艰巨的攻坚任务,我们问问是否做到与时俱进、知行合一,练就过硬本领?
第五,面对艰巨的攻坚任务,我们问问是否做到艰苦奋斗、廉洁奉公,涵养清正之风?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吴帆
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中山市档案馆及《我生命中的夏天——中山改革腾飞亲历者口述回忆》一书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