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印记 | 广雅学子杨匏安,华南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广州荔湾发布
+ 订阅

杨匏(Páo)安,“五四”时期中国华南地区新文化运动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革命活动家,与李大钊并称为“北李南杨”。

杨匏安。

杨匏安生于1886年,原名麟焘,又名锦焘。这位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青少年时期,是在广雅中学度过的。你也许只知道,广雅中学是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是广东省著名的重点中学,但你知道杨匏安,这位广雅校友的光辉事迹吗?

在广雅书院接触到各种社会思潮

杨匏安早年丧父,靠母亲做手工维持生计。童年时代,杨匏安在本乡恭都学堂上学。他最崇敬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一类人物。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常使杨匏安吟诵不已。小学毕业后,家里卖了田地,杨匏安跟亲戚到广州,考进两广高等学堂预科。

两广高等学堂的前身,是清末洋务派首领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广雅书院,是华南最有名的学府,辛亥革命后改名省立一中(即今广雅中学)。在学校里,杨匏安得到良师的指引,不但打下了深厚的文史学基础,而且广泛接触了张之洞洋务派,康、梁改良派和他的香山同乡孙中山民主革命派、刘师复无政府主义派等各种社会思潮。

东渡日本游学,回国后在西关任教

在省立一中毕业后,杨匏安回到家乡恭都小学任教,尽管生活艰苦,但他心中一直没有放弃救国报国之志,怀着对未来光明的向往,他历尽艰辛,东渡日本游学,通过半工半读,初步接触了西方各种流派的学说和社会思潮。1917年杨匏安从日本回国到广州,在位于广州西关多宝大街宝庆新街的私立时敏中学任教,同时兼任《广东中华新报》记者。

在世界革命潮流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杨匏安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半年多的时间内,他为《广东中华新报》撰写了五十余篇近十万字的文章,介绍西方心理学、美学、哲学和社会主义各种流派,为华南地区的新文化运动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华南地区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同时,他还发表了两万多字的《美学拾零》,分别介绍了柏拉图、康德、黑格尔等十多位西方学者的美学观点,这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系统地介绍西方美学思潮的文章。1919年7月起,杨匏安以《世界学说》为总标题,发表了四十一篇共两万多字的文章,分别介绍了西方各种哲学、社会科学观点。其中,《马克思主义(一称科学的社会主义)》一文是其中篇幅最长,也是最重要的一篇。这篇文章连续刊登十九天次,是我国华南地区最早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标志着杨匏安已由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开始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

广东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杨匏安经谭平山的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广东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之一。不久,杨匏安开始从事工人运动,深入广三、广九和粤汉铁路工人中宣传真理,培养革命骨干,在广州黄沙海傍街开办“北江商运局”,参与组织省港大罢工,并去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开展革命活动。

1929年,杨匏安回到上海,一度被捕,因未暴露身分,经党营救出狱,出狱后在党中央机关工作。1931年7月,在上海被捕,拘押在龙华监狱。在狱中,杨匏安面对国民党高官厚禄的引诱不为所动。蒋介石亲自出马劝降,他竟摔了电话。敌人以死威胁,他斩钉截铁地回答:“我从参加革命起,早就置生死于度外,死可以,变节不行!”最后被残忍杀害。

临刑前夕,为了勉励难友,坚持斗争,保存气节,写下一首千古不朽的诗篇《死前一夕作示狱友》:

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金。

残生无可恋,大敌正当前。

知止穷张俭,迟行笑褚渊。

从兹分手别,对视莫潸然。

这首诗充分表现出大义凛然,威武不屈的崇高革命气节。

杨匏安是我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先驱者之一,他为中华民族的事业奋斗了终身。作为名校学子,他赤诚爱国、为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积极奔走。为了革命,他虽身陷囹圄,威武不屈 ,展现了伟大的革命气节,彰显的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

【来源 荔湾红色印记】

【编辑 邓菲菲】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