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手专访
江城区委书记陈基文畅谈江城“十四五”规划发展
抢抓机遇加快“两园一区”建设
全面构建江城发展新格局
日前,江城区委书记陈基文接受阳江日报全媒体记者专访,畅谈“十四五”开局之年江城区如何按照省委、市委工作部署,抓好“两园一区”(阳江工业园、环保工业园、对岸国家一级渔港经济区)平台建设,构建具有江城特色的产业集群体系,把江城建设成为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地、广东省现代海洋经济强区、粤西产城融合示范区,不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
记者:3月28日,2021年江城区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现场会召开,当日集中签约、动工、投产156个项目,投资总额341.33亿元。面对新的历史机遇,江城区将如何加强统筹、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做优营商环境,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
陈基文:江城区将按照市委七届十三次全会和市“两会”的工作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
一是全面加快“两园一区”建设。其中,阳江工业园包括银岭片区、银岭东扩区、奕垌片区。银岭片区将进一步完善商住、学校等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坚持东扩北拓,并进一步优化服务质量,推动投资签约企业尽快落户、建设、投产。银岭东扩区将大力推动万洋众创城时尚产业园项目建设,打造集服装鞋帽生产加工、物流、展示等为一体的产城融合综合功能区,建设全国知名服装生产基地;奕垌片区将规划打造硅胶高分子新材料基地。
环保工业园重点加快新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打造以绿色发展为主题的电镀和制革优质精品园区,为阳江五金刀剪、紧固件、汽车配件、服装鞋帽等行业提供产业配套服务。
对岸国家一级渔港经济区争取今年下半年启动对岸渔港项目建设,努力建设成海洋经济的集聚区,为打造具有江城特色的海洋经济强区提供产业支撑。
▲银岭工业园。梁文栋 摄
二是高水平推进产业发展,围绕构建功能定位合理、区域特色鲜明的“4+3+2”制造业产业集群,做优金属制品、高分子材料、先进装备制造、农海产品加工四大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激光、电子信息、新材料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服装鞋帽、五金刀剪两个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以张小泉刀剪智能制造、英格电气、红牌智能厨房、澳澜硅胶、友华激光切割设备、阳帆豆豉等一大批龙头企业为中心,不断壮大产业集群,加快培育金属制品、先进装备制造、农海产品加工、激光智造四个百亿元级产业集群。
三是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经济的头号工作来抓好,紧紧围绕江城区的产业发展布局,重点引进先进装备制造、激光、新材料等产业的龙头企业,实行战略性招商,不断夯实发展基础。
四是努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通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进一步激发全体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进一步提升办事效率,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把相关职能下放到基层、园区。以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为契机,全面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市区鸳鸯湖。梁文栋 摄
记者:在推动经济提质增效的基础上,江城区将如何办好民生实事,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陈基文:江城区将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一是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快江城区人民医院新院和江城区疾控中心建设,在岗列、城南、城北等地新建基层卫生服务中心。
二是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完成城东学校、城西学校改扩建工程,提供更多优质学位,解决市民群众上学难题。
▲江城区那蓬村观光栈道。梁文栋 摄
三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新开建1500亩垦造水田,不断提高农田质量。加快构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产业体系,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宜居环境水平。
四是着力推动城区建设,不断做优城市管理。提升城市排水、治污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新建20个体育公园,打造15分钟城市生活圈,为市民群众提供休闲锻炼的场所。
▲城市管理不断优化。梁文栋 摄
记者: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如何在江城区掀起党史学习教育新高潮,推动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在全区党员干部和广大青少年中牢固树立正确的党史观,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陈基文:江城区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紧紧围绕“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要求,加强组织领导,精心谋划部署。
一是强化政治引领,借力党史学习教育进一步强化各级党组织政治功能。2018年,江城区被评为全省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区。3年来,江城区攻坚克难完成全区68个村(社区)、学校、“两新”党组织、村民小组党群服务中心提质升级。接下来,江城区将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阵地建设、队伍建设和规范化建设,争创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区。
二是全面抓好青少年的党史学习教育,在以学校教育为载体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党史资源、红色资源,发挥阳江围歼战革命烈士纪念碑、文昌宫、阳江烈士陵园等革命遗址的教育作用,通过开展“寻访红色足迹”等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正确的党史观。
三是强化学史力行。发挥老党员传帮带作用,全力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和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用心用情解决好群众关心的问题。
一线走访
“软”“硬”环境不断优化 重点项目全速推进
——江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现场走笔
春夏之交的漠阳大地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在江城区银岭工业园区,多个重点项目加快建设,产业集群日益壮大,基础配套设施更加完善,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处处都展现出蓬勃向上的新气象。
在阳江市张小泉智能制造有限公司建设现场,记者看到生产车间、供应链中心、综合办公楼等钢筋混凝土建筑拔地而起,目前室内装修正加紧进行中。5月将全面进入设备调试阶段,预计6月试产,7月投产。
公司总负责人甘述林告诉记者,阳江张小泉重点立足于“智能化”生产,将充分运用5G+AI技术,在生产线上引入物联网、智能机器人等自动化数控设备,打破刀剪行业传统手工制造的局限,同时还将在供应链上打造智能立体化无人仓库,实现自动化码垛。投产初期,公司主要安排了刀具生产线,预计年产能可达3000万支,年产值达到4亿元左右。
▲张小泉智能制造有限公司建设现场。梁文栋 摄
谈及在阳江投资落户的原因,甘述林表示,阳江的五金刀剪产业链非常完善,投资落户前张小泉每年在阳江的采购额已超亿元,供应商就有80多家。另一方面则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和江城区委、区政府努力营造的亲商重商氛围。“近年来,阳江的营商环境越来越好了。张小泉在投资、落户阳江的过程中,江城区委、区政府开通绿色通道,提供‘一站式’服务,从选地、签订协议到正式挂牌,仅仅花了2个多月的时间,效率非常高。”甘述林说道。
在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江城区委、区政府还在做优园区“硬”环境上下大功夫。据甘述林回忆,2018年底,张小泉在银岭工业园确定项目建设用地时,地块四周均是泥地,并没有路。如今,公司四周硬底化的水泥路已经铺设完成,四通八达。为更好地满足张小泉生产建设用电的需求,江城区委、区政府还协调供电部门架设电路专线。
作为江城区首个投资百亿元的项目,万洋众创城的建设同样如火如荼。万洋众创城项目总建筑面积约240万平方米,计划投资100亿元。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两基地一小区”。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建设工业标准厂房及相关配套设施,主要引进机械制造、电气制造、模具制造等产业;时尚产业基地位于银岭科技产业园东区,建设服装鞋帽加工标准厂房及相关配套设施;生活配套小区主要建设员工住宅、幼儿园、市场、商场等。
▲万洋众创城项目。梁文栋 摄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建设,一期装备制造产业基地A4地块的30多幢厂房已经招商完毕,目前20幢厂房已经封顶,余下10多幢厂房将于今年年底完成封顶,并实现部分投产。A8地块的厂房也将于今年6月底开建。
据了解,万洋众创城项目具有产业集聚、产城融合、资源共享、产融互动等四大特色和优势,目前已引进企业60家,其中三分之一属规上企业。通过出售标准厂房和提供公共配套服务的方式,项目可为阳江乃至外地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一站式’服务,对江城区产业集聚、产城融合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万洋众创城项目总经理王尚盈表示,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营商环境是吸引万洋众创集团来江城投资粤西首个项目的重要原因。阳江是粤港澳大湾区向西拓展的第一座城市,是珠三角产业转移承载地、产业链延伸区和产业集群配套基地,具有非常良好的区位优势。银岭工业园交通十分便利,高速、高铁、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距离港口也很近。
筑好良巢,引凤来栖。随着“软”、“硬”环境的不断优化提升,如今的江城招商引资提质提量,在建项目全速推进,投产企业不断壮大,正迈步行进在“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上。
绘蓝图
展望江城“十四五”
主要目标: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5%左右,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约 400 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6万元,累计固定资产投资突破900亿元。
重点任务
1、加快转型升级,建立现代产业新体系
形成功能定位合理、区域特色鲜明的 “4+3+2”制造业产业集群。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将达到100亿元。
坚持产城融合理念,推动广东阳江工业园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
依托机场、高铁等枢纽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发展以生产服务业、特色旅游业和生活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
深化农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渔业发展方式,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全区农渔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2、坚持创新驱动,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年均增长超20%,万人拥有发明专利数年均增长约8%,创新驱动成为全区经济发展新动能。
加大对中小微科技型企业扶持力度,进一步壮大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围绕创新驱动,增加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投入,形成全方位、一体化的创新支撑体系。
推动创新载体发展,构建“众创空间一孵化器一加速器一科技园”全链条。推动科技服务专业化和便利化,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3、夯实软硬设施,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
推动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园区承载力和吸引力。谋划开拓新的园区平台,促进园区差异化联动式发展,推动全区产业载体扩能增效。
统筹推进交通、能源、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以及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运用S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共享公共数据资源,搭建智慧城市运行管理平台,提升城市管理效率。
全面实现高频事项“全市通办”“跨市通办”,“粤省事”“粤商通”服务深度和范围显著提升,争取高频服务事项实现100%“指尖办”和100%“四免”“零跑动”。
4、提高民生福祉,构建幸福宜居新江城
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服务圈”,到2025年,争取设立60个社区家政便民服务站点,建成50个社区“菜篮子”便民连锁超市和40个“社区蔬菜直销店”。
扩大教育资源覆盖面和受益面,推动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和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
村居环境提档升级,培育农村文明和谐氛围,创建文明幸福新农村,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
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强化医疗卫生物资储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繁荣发展全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打造阳江“文化客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