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演员李文博:广漂少年“化蝶”起舞,成就中国空竹杂耍冠军

南方+ 记者

“对的,我就是那个抖空竹的男孩。”这是李文博和记者初次见面时的自我介绍。这位95后杂技演员,是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里第一个练习单人空竹杂技的成员。记者见到他时,他刚从清早的训练中抽身,穿着简单的背心,身上因长期训练出来的肌肉线条格外明显。

从2015年暨南大学国际扯铃社的“最佳技术奖”,到2020年“中国首届杂耍大会”空竹耐力赛冠军,12年从艺之路上,李文博还在不断超越自己:他参与出演的杂技剧《笑傲江湖》曾获得2018年鲁迅文学艺术奖等多个奖项,今年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新作《化·蝶》中,李文博饰演梁山伯的蝴蝶化身,与队友们以高难度的空竹动作,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如梦如幻的爱情故事。

他给自己的定位是做一名优秀的杂技演员和非遗文化传承者,在他看来二者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就好似空竹的两根杆,只有不断地输入力量,才能赋予空竹持续运作的生命力。

2009年,还在老家哈尔滨上初中的李文博活泼爱动,“坐不住”,就跟随哥哥的脚步来到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学习杂技。当时团里只有女生集体空竹项目,他选择练空竹的目的很单纯:“那时没有人能出空竹的单独表演,我就决定学习这个,这样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独立起来。”在接触空竹的过程中,李文博迅速建立起对它的热爱。

2013年,因为团内没有好的教学资源而发愁的李文博,不得已开始在网上找“老师”,这让他发现了暨南大学扯铃社——国际学生云集的暨南大学不乏来自东南亚国家的“空竹高手”,李文博马上联系上了社长,并积极和他们“过招”,学习新的招式。回忆起那段辛苦而充实的时光,李文博一拍大腿,眼里放光:“那时候我可着迷了!一点都不知道累。”连续好几个月,李文博白天在团内训练,晚上骑车去暨大学空竹,一整天都很少休息。除了参加扯铃社,李文博还请教其他杂技团的空竹演员、自己研究网上的空竹技巧。

“有时夜里突然有了灵感,就在排练厅一个人琢磨。”对空竹的热爱与执念让他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长。暨南大学国际扯铃社的“最佳技术奖”,是他获得的第一个关于空竹的奖项。

练习空竹没有捷径,只能一遍遍重复,找到空竹在舞台上的最佳呈现方式。李文博解释:“重要的是肌肉记忆和手感,就是知道如何发力、找准时间点。”刚开始练习绕身等难度动作时,李文博常被空竹线割到手臂,留下了一条条疤痕。在他的房间墙壁上有一张训练表,细化到几时几分练习哪种动作。“既然选择了就要做好,只有练得优秀,才能有上台展示的机会。”李文博的想法很简单,也很执着。

就这样,他逐渐练出了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抖空竹”成了李文博的鲜明标签和特殊技能,正如他的自我介绍:“我就是那个抖空竹的男孩。”

在李文博手中,空竹可以是凌厉的武器,也可以是纷飞的蝴蝶;可冷酷,也可柔情。

李文博出演杂技剧《笑傲江湖》

李文博出演杂技剧《笑傲江湖》

2016年,李文博出演了大型武侠杂技剧《笑傲江湖》,他不仅是集体节目剑阵、爬杆中的一员,也要饰演“东方不败”,而空竹就是东方不败使用的“暗器”。

由于要表现出暗器的迅速和锋利,让观众们有身临其境的体验,导演为李文博设计了往前高抛空竹的难度动作,抛出方向刚好是观众席,如果脱手失误,后果非常严重。“我还失误过几次。”李文博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人并非精密的仪器,杂技作为一项极限身体艺术,失误恐怕难以避免。成熟的杂技演员,要有直面失误的强大心态,用韧劲驱赶失误的阴影。

在跟随《笑傲江湖》全球巡演的一次次历练中,李文博逐渐建立了更平稳的心态和更稳定的表现。“其实每次单独上台都还会紧张,但紧张就一遍遍深呼吸,上台之后什么都不想,专注自己的动作。”李文博说。

《笑傲江湖》巡演完毕后,李文博一度因叛逆变得非常迷茫。他曾离开广州回到哈尔滨,但又因为家乡缺少好的杂技资源和“闲不住”的个性回到广州。经历了在私人剧院的辗转和疫情的冲击,他的心态逐渐成熟起来:“(这时候)觉得杂技团才是更有集体温暖的地方。”

《化·蝶》剧照

《化·蝶》剧照

在团长吴正丹的鼓励下,李文博在2020年以专业空竹演员的身份重新回到了杂技团,并立刻投入到大型当代杂技剧《化·蝶》的排练中。

《化·蝶》中,四次出场的李文博不仅要自己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表现出蝴蝶或小憩或起舞的各种姿态,也要双人和多人配合,用空竹营造出蝴蝶纷飞的宏大场面。

《化·蝶》中的集体空竹表演

《化·蝶》中的集体空竹表演

前世与今生相遇,男女主角在凄美的音乐中缓缓破茧重生,化为蝴蝶。饰演“化蝶”之身的李文博和搭档架起丝线,让空竹在他们身旁萦绕……这是《化·蝶》中让李文博最动情、最投入的片段。《化·蝶》富有东方美学和浪漫意境的舞台要求杂技表演者要与角色有更强的情感共鸣。李文博认为,最“灵魂”的部分就是让自己、角色、空竹都要融为一体,这要求杂技演员不仅要有过人的技巧,还要同时兼顾演技,以及跟上配乐灯光的节奏,形成身体“炫技”和内心体悟的交融。

《化·蝶》剧照

《化·蝶》剧照

从单纯的技巧性表演到大型剧情杂技,空竹和表演给了他丰富的舞台体验,也赋予了他不一样的人生色彩。

在北方的公园里,抖空竹的人们并不鲜见,但在广州,空竹的推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李文博告诉记者,很多人觉得杂技专业、惊险,是存在于舞台上的艺术,“但空竹不一样,基础练习完全可以是强身健体的运动”。

校园空竹集体表演

校园空竹集体表演

李文博在培正中学进行过“空竹进校园”教学活动,也在东山实验小学教孩子们空竹。他向记者展示自己的教学成果,看到这些小学员取得的进步,自己总是非常满足和开心。

李文博在2019年广州市少数民族体育花会上与孩子们一起表演抖空竹

李文博在2019年广州市少数民族体育花会上与孩子们一起表演抖空竹

“90后、00后的年轻杂技演员都更有自己的想法,也许有人中途就想离开。”这也是李文博现阶段致力于推广空竹运动、征集学员的原因,“玩空竹的人还是太少了,我现在也在网上征集学员。”他表示,以后会继续做这件自己一直热爱的事情,成为一个更加成熟、水平更高的空竹杂技演员,更希望能成立专业工作室和空竹协会,在广东各地推广空竹。

日复一日的训练还在继续着,杂技团的孩子们,年龄和李文博刚到广州时差不多大,而他已升级为空竹教练。在李文博看来,不断有新鲜“能量”注入的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就像他在广州的大家庭,越来越多的孩子主动学习抖空竹,就是对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有力传承。

相关阅读

广东省杂技家协会专职副主席燕列松:培育艺术精品,拓展对外交流


【策划】孙国英

【统筹】刘奕伶 李培

【记者】关雨晴 徐子茗 实习生 林美优

【新媒体制作】刘奕伶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 关雨晴
校对 罗健鹏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