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从化:落实“3号议案” ,让农田水利设施“活”起来!

广州从化发布
+ 订阅

春耕时节,走进从化的田间地头,只见农田水利设施完善,清水流进稻田,绿油油的秧苗迎风摇曳,一片生机盎然。

农田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关系到农业的持续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目前,我区一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年久失修、设备老化、渠道破损、淤泥堵塞等问题逐步暴露出来,已不同程度地影响其功能发挥。去年,区二届人大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开展全区新一轮农田水利设施规划建设的议案》(以下简称“3号议案”),以实施水利工程为抓手,补齐水利设施重点薄弱环节,让从化的农田水利设施“活”起来。

直面农田水利设施规划建设短板

“3号议案”提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区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大兴水利建设,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建成了一大批水利设施,初步形成比较完备有效的水利灌溉系统,为全区的农业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形成了弥足珍贵的“灌渠精神”。九十年代末又对中型灌溉区的灌渠进行了硬底化改造。近年来,也陆续对76座以灌溉为主要功能的公益性小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对早期建设已超过使用年限的部分小山塘水坝、小陂头进行了重建或维修;对全区4宗中型灌区(灌溉面积1—30万亩的灌区)、29宗小型灌区(灌溉面积1万亩以下的灌区)的灌渠等设施进行管护。同时积极开展高标准农田和中低产田改造,建成面积约18万亩,不少农田水利设施得到建设、更新和维护,有力促进了我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但是,我区农田水利设施在规划建设上仍然存在明显的短板和问题,包括灌渠年久失修,全区农田水利设施管理粗放等。在此背景下,徐座潮等15名人大代表联名提出《关于开展全区新一轮农田水利设施规划建设的议案》(“3号议案”),提出要全面核查,摸清我区各类农田水利设施情况,为开展全区新一轮农田水利设施规划建设提供精准数据;要系统规划,完善我区农田水利设施总体布局,切实提高保障水平;要分步实施,系统推进我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与修复,助力从化高质量打造文明富裕的全国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要完善机制,明确各级各部门管护农田水利设施的职责,确保管护到位、运作高效。

去年,区二届人大七次会议表决通过“3号议案”,区人大常委会和人大代表密切关注、全力推动、成效明显。此后,区职能部门和设计单位多次深入调查,对全区范围内的水利设施运行情况进行统计摸底研究,截至2021年3月底,全区五镇三街的221个行政村已全部完成摸底调查。

全区调查已建渠道共8116条,约1982千米,急需建设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共计2618处,涉及到的有新建陂头、新建和整修排灌渠、病险水库治理、河道加固和清淤等方面。

此外,积极讨论开展全区新一轮农田水利设施规划建设议案的实施方案,在良口镇达溪村召开落实人大3号议案暨冬修水利现场会,并在全区开展相关调研工作和召开相关调研会,推动“3号议案”得到更有效更长效的落实。

改善农田水利设施

提高群众参与度

事实上,每年年底,我区都会利用农业用水少、天朗气清的大好时机,各地早谋划、早实施,集中机械和人力抢抓工期,全面吹响冬修水利的“集结号”,为新一年农业生产、防汛抗旱工作奠定良好基础。而“3号议案”的实施,不仅推动了农田水利设施的改善,更增强了村民对农田水利设施的保护意识,提高了群众的参与度。

走进鳌头镇龙潭村、帝田村,因为年前做好了准备,这里灌渠已打通,流水畅畅。作为我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龙潭村的机耕路已实现硬底化,潺潺灌渠流水边,空气清新,景色优美,组成了一幅美丽山水画。

村民邝伟民说,以前村里灌溉都是靠泥水沟,10多年前,这里的灌溉渠实现了硬底化,大大提升了灌溉效果。他说,“3号议案”实施以后,村民对于农田水利设施的保护意识更加提高,除了每年两次的清淤行动,平时大家也不再“自扫门前雪”,而是会自觉清理灌渠的枯枝、杂草等垃圾。

在帝田村,看着村里大牛角渠里清水缓缓流淌,人大代表徐座潮盼望这里能早日实现硬底化。

“我们这个渠有10多公里长,每年都会进行清淤。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灌渠边的机耕路杂草生长的速度太快,如果进行硬底化基本上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徐座潮是提出《关于开展全区新一轮农田水利设施规划建设的议案》的人大代表之一。作为一名基层人大代表,同时作为帝田村原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他在农村深耕了一辈子,目睹了从化农田水利设施的发展和变化。“目前从化的农田水利设施还是存在较多问题,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更应该要将这个问题提出来,对症下药。”

于是,徐座潮联同其他代表将这项建议递交上区人大常委会和区农业农村局,得到了区、镇人大机关和区农业农村局的高度重视。在徐座潮看来,“3号议案”实施以来,整个从化区的农田水利设施都有所改善,这种改变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相伴而来的是提高了广大老百姓的参与度,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体现了“3号议案”的特点和民意。

以帝田村为例,在“3号议案”实施之前,每年春耕时,村民都会对新一年春耕用水问题有所担忧,也会将问题反映到各个经济社的社长和村委。经过区人大常委会和区农业农村局多次跟踪这个议案,督促实施,现在,老百姓压在心里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问题基本解决了。

“尤其在今年干旱的情况下,没有一个群众去村委反映水利设施建设的问题,可以说,‘3号议案’的实施成果已经逐渐体现出来了。”徐座潮说。

帝田村的成果并不是个例。今年由于天气原因,太平镇的屈洞村、上塘村遭遇严重的旱情。在抗旱抢险行动中,大家发现两条村部分水沟河道堵塞,阻碍引流工作的进行。在“3号议案”的影响下,屈洞村、上塘村村委干部和村民上下一心,积极参加清淤,疏通河道,抢险队伍寻找最近距离的水库及河道,启用高压水泵,抽水引流,不断增加水带,将水源送达目的地,为村民春耕用水提供保障。

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完善了我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切实解决农业用水难的问题,提高了现有农业综合生产力。截至目前,我区已完成早稻插秧8.93万亩,完成广州市下达任务指标(8.52万亩)的105%,新增了0.4万亩。

接下来,我区将开展新一轮农田水利设施规划建设工作,促进我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民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大监督力度,强化法治和预算保障,督促和支持各有关方面按时完成各项目标任务,让农田水利设施“活”起来,助力从化建设文明富裕的全国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


文图:黄利谊 区农业农村局宣

编辑:刘芳

初审:陈治

编审:梁伟东

审核:邬影红

(本文由“广州从化发布”原创发布,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公众号不得转载改编,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