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外发布高等教育蓝皮书:加大力度支持中西部“双一流”高校

广东教育头条
+ 订阅

近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高等教育蓝皮书: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报告(2020~2021)》(下称“蓝皮书”)。

蓝皮书深入阐述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总报告概述了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稳定发展的总体状况;分报告涵盖高校“双一流”建设及一流本科教育发展、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发展等领域;区域报告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等研究。

蓝皮书

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集群效应初显

蓝皮书认为,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态势良好,集群效应初显。

其中,京津冀区域内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依然存在较大差异,北京高等教育资源在全国名列前茅,天津的高校也有相当地位,而河北的高校在全国排名靠后。长三角区域内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与企业的互动更加频繁,通过高质量人才输送和技术成果转化,教育与当地经济形成良性循环。

去年12月,教育部和广东省共同研究编制的《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正式印发,明确在人才合作培养方面,三地根据人才培养、课程资源特点与优势,持续深化合作。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有助于更好地落实“一国两制”基本国策,促进创新驱动发展,也为整合、配置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举措既是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国际化高素质人才,构建开放互通的协同创新体系,为大湾区发展提供不竭人力资本和创新动力的题中之义,也是贯彻区域高等教育“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培育我国开放竞争新优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客观需要。

高等教育将致力于三个方面的发展

蓝皮书显示,围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这一目标,我国高等教育将致力于转变人才和科研评价导向、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3个方面的发展。

高水平人才在引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意义毋庸置疑,教育部等相关部门也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文件,将其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人才评价的基本遵循。如2020年1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从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正确导向、严格底线要求、优化评价方式、加强学风建设、健全长效机制、开展专项整治等方面做出全面部署,进一步健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规范和评价体系,推动高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去年是高校“双一流”建设一期任务的大考之年。在进行成效评价前,教育部构建了“双一流”建设监测指标体系(试行),要求137所建设高校积极参与监测数据填报工作。“双一流”大学排行榜出炉,“双一流”建设成效显著。进入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将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同时其关注点将由如何做大转向如何做强。

去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蓝皮书认为,应通过抓根本质量,继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核心工作,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系统化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通过抓整体质量,主动适应科技与产业发展需要,提升高等教育整体质量。通过抓成熟质量,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体系研究,特别是把握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加快构建具有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理论。

同时,蓝皮书认为我国高等教育还面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应用型高校转型问题及同质化倾向依然存在、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尚有较大空间、民办高等教育价值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等挑战。

加大力度支持中西部“双一流”高校

蓝皮书认为,应加大对各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支持力度,增加学科建设投入经费,提高高校自主获取经费的能力,促使其通过多渠道获取经费,争取更多中央财政资金和地方财政资金。中西部省区市高校数量和高校本专科生数量均占60%以上,但因受区位条件限制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中西部高校学科高层次人才匮乏。对于中西部高校而言,振兴升级迫在眉睫。深入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加快推进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继续推进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省部共建等工作的开展。

同时,要以“部区合建”为契机,加强与国内对口合建学科在人才共享上的深度合作,将机制、待遇、平台等进行统一,从而增加高层次人才的数量,保障中西部高校师资队伍的完整。东部地区的高校应通过深入挖掘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教育治理、内涵治理等方面积极探索;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高校要在兜底线、补短板的同时,重视教育思想的变革,明确需要加快改进的教育工作和发展领域。

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生师比高于世界一流大学

教师的数量是衡量一所大学、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教师数量是否合理,关系到能否充分发挥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势和每个教师的积极性。

专任教师数量

高校生师比是指高校中学生与教师数量的比值,它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和高校综合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生师比不仅能够体现高校教师资源的配置情况,还能反映高校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高校应该结合对本校学生数量、经费来源、管理体制等各方面的考量,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保证生师比指标科学合理。

蓝皮书显示,近年来我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截至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教职工256.67万人,比上年增加7.92万人,增长3.18%,其中专任教师174.01万人,同比增长4.02%。

普通高校生师比

截至2019年,我国普通高校生师比为17.95∶1,普通本科院校与高职(专科)院校略有差别,其中,本科院校17.39∶1,高职(专科)院校19.24∶1。不同学校之间的生师比在地区、层次上存在明显差异,中西部地区的高校生师比普遍高于东部地区高校,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生师比高于世界一流大学。特别是教师人才分布不尽合理,区域差异较大。

【记者】钟哲 实习生张贝儿

编辑 吴昂霖
校对 杨远云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